宋代是中国人文文化最为昌盛的时代,上至皇家庙堂,下至民间百姓,对“美”的追求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活的日常又反哺审美理论及思潮以养分。如何表现、传达宋朝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表里相依,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宋式艺术生活》一书,这本书的作者邵晓峰长期浸淫于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宋代艺术的研究,他是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教授、博导。《宋式艺术生活》共收入五十篇文章,以“图像”为依托,聚焦“艺术与生活”,以史料中的故事,讲述宋代皇帝、文人、画家、工匠等对艺术的创造,引导读者从“图像”细节去发现独属宋代的新点、亮点。
《宋式艺术生活》书影
《宋式艺术生活》在章节划分上,分为政治与图景、皇家与审美、文人与情怀、主题与技法、世俗与气象、家具与起居、收藏与市场。书中前三章节是从国家政策措施、皇帝的个人情趣以及文人政客的审美理论与实践这三个层面讨论对整个两宋时期艺术创作的指导和影响;第四个章节着重点在“职业艺术家”的新创作;第五和第六章节则是把叙述视角放置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从普通的生活中发现不普通的艺术参与和体现;最后一个章节讲到了艺术品的买卖、收藏、流通。
书中,作者分析了苏东坡和岳飞长什么样,追问宋徽宗的真迹真的存在么,解答宋代的美术高考,探究《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市集,从秦桧开始坐的太师椅,新年文官当门神…………以画观宋,兼具烟火气与文人气。
本书作者邵晓峰谈道,在宋代,国家给予文人特别优厚的待遇,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批的文人开始有机会、有能力、有兴趣、有时间、有规划地从事艺术品的收藏、研究与传播,向上影响到皇帝、贵族,向下影响到广大民间,这些奠定了宋式艺术生活的基础。
宋式艺术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譬如,中国人起居方式的重大转折(由席地而坐转向垂足而坐)就是在宋代完成的,这与宋代文人的哲学思想、艺术观念以及建筑、家具工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再比如,从北宋开始,艺术家开始在画上题写姓名与时间,或让他人题跋,这种艺术上的跨界开拓有重要的社会传播意义。
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局部
宋式艺术生活还有一系列创举,比如,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文官形象充当门神的新样式,人们还给新门神起了一个别称——“门丞”,可谓民俗生活创举也说明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南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的刻印是出版发行的创举,它不但是最早出版的木刻图谱,也是第一部私人编刻的梅花画谱。此谱之所以与“爱君忧国”“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等思想发生关联,是由宋代文人独特的心境决定的;宋代文人还深切地关心民生,南宋《蚕织图》是民生图像的创举,由其可见南宋浙东蚕织户由“腊月浴蚕”开始到“下机入箱”为止的二十四段蚕织程序,所绘的蚕桑丝绸生产工艺完善、设备先进,古代蚕桑丝绸生产技术至此已定型。
南宋 宋伯仁《梅花喜神谱》
生活万象,相由心生,邵晓峰对宋代画像的研究也有较多颇具趣味的发现,在序言中,作者谈道:“对苏轼长相的图像学深度考证,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文献中的图文互证,并获得新的认知;对南宋马麟《伏羲坐像》与《宋理宗画像》的综合比较研究能发现这位画家最善于揣摩圣意;我们还将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结合南薰殿旧藏《历代名臣像·岳飞像》一并研究,推测乾隆皇帝出于一定的考虑而故意将刘、岳二人画像的人名题反。”
元 赵孟頫《苏轼像》
就别样的政治生活而言,邵晓峰也通过分析北宋《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中被画得非常矮小、完全靠边站的三位契丹使者,认为这形象地阐释北宋“轻视强敌”、一味粉饰太平而脱离实际的“大国情结”;再研究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武备懈怠的守城兵士,衣衫褴褛的穷人、乞丐,街上乱跑觅食的群猪,郊外的破旧农舍,可理解画家深沉的劝诫创作观,这实质上是一种针对蔡京“丰亨豫大”说的“画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