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年谱、书信、传记、文集等资料已有多个版本出版,不过,由于他活动广泛,一些生平事迹仍然隐藏在史料中有待发掘,比如地方档案。笔者在民国四川省甘蔗试验场档案(藏于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发现的一封邹秉文书信抄件便是一例。这封信较为详细地揭露了卢作孚在担任民国四川省建设厅长期间,发起的一项资助蔗糖专家海外实习考察的计划。
卢作孚
卢作孚担任建设厅长是从1935年12月到1937年7月,他在这段时期的活动已有研究梳理,如张守广先生所编《卢作孚年谱》(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按月详细条列,卢国纪所著《我的父亲卢作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有“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一章,介绍其间主要活动。而在此期间发起的资助蔗糖专家实习考察计划,主要有两处公开材料提及。一是卢作孚在1936年6月27日《四川建设施政纲领》中提到,关于甘蔗试验,“将约留美的几位专家,明年回川来同川大共同工作”。二是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回忆称,“派专家到美国去学习种植甘蔗及机器制糖的技术”。两份材料均未提及专家姓名,也未披露其中细节。
笔者提到的这封书信,不仅还原了这项计划的细节,还有助于补叙卢作孚的生平,以小见大地反映他20世纪30年代规划四川农业的整个活动。这是邹秉文写给陈让卿的一封信。现附该信部分内容如下:
让卿仁弟合鉴:
四月廿三日五月一日五月二日曾先后寄奉三函,想已邀鉴,察昨日四川卢建设厅长来沪与兄面商承,决定下列各项:
一、人选录用弟及凌立、叶声钟、黄振勋四人;
二、在美研究时期自廿五年七月至廿六年五月;
三、参观实习时期自廿六年六月至九月共四月,廿六年十月回川工作;
四、参观实习地点美国檀香山、台湾、印度、爪哇。
以上四项卢厅长完全采纳吾等意见,表示同意。
五、津贴
甲、自廿五年七月起至廿六年六月止,每人每月津贴美金七十元;
乙、自廿六年六月起至同年九月止每人津贴参观实习旅费美金一千六百六十元。
【节略】至于将来汇寄弟等津贴办法,经与卢厅长商,由兄于本年七月及明年一月三月五月分四期向川建设厅代领代汇,每期汇寄美金二千元。又弟等应与川建厅预签回国后服务三年之合同,俟由川建厅订定格式后再行寄奉签字可也。
专此布达,即颂学安。
小兄 邹秉文笺(原文作“碱”,疑为笔误)
凌叶黄三君请代致意不另再。某华侨公司送川省若干爪哇蔗种,现作孚聘赵孝清回川主持试种,已告赵与弟常接洽又及。
廿五年五月九日
信中的“卢建设厅长”即卢作孚。邹秉文时任上海市商业储蓄银行副总经理。陈让卿系四川渠县人,当时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留学。邹曾任东南大学农科主任(1927年离任),陈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两人应有师生之谊。书信反映的主要内容是,1936年5月8日,卢作孚与邹秉文商定由四川省建设厅承担费用,上海市商业储蓄银行协助汇款,资助四位专家在美国先期实习,然后赴檀香山等地考察,约定学成后回川服务,随信所附的《蔗糖业参观实习计划及预算》记录了时间、路线、预算等具体安排。
39岁时的邹秉文,载《农业周报》1935年第4期之“农界名人录”
根据张守广《卢作孚年谱》,1936年5月8日左右,“卢作孚连日在沪分访银行界要人,商讨投资川省问题,结果圆满”。这条史料并未明言所访何人。对照此信,当知卢作孚在沪访问的“银行界要人”即包括邹秉文,他所商讨的投资问题即包括这项资助计划。
《卢作孚年谱》关于卢作孚在沪访问的记载
这封信的写作背景,是卢作孚在担任四川省建设厅长期间积极谋划农业之建设。卢作孚在创办民生公司、提倡实业救国的同时,始终忧心农业发展,他认为“欲谋长治久安之计,则首在改良农业”,在多篇文章中坚定表达了想法和措施,这也是他乡村建设思想的内容之一。1935年川政统一,在刘湘力邀下,卢作孚出任建设厅长,主持全川经济建设。他其实早有谋划,在上任后将农事试验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具体措施是重新规划四川的农事试验体系,尤其在棉花、园艺、稻麦、甘蔗等农业特产地建设相应的试验场,由四川省政府统一管理,同时联系中央机关或者就近的四川大学合办,实现农事试验的专业化。
卢作孚在《一年来之四川省建设》一文中回顾了创立甘蔗试验场等举措
以农事试验改良农业的做法在清末就已出现,民国以来普遍流行,是近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是官办推动,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先后设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等机构,将农事试验推广到全国范围。另一方面是学界推动,如东南大学等积极开展农学教育和农事试验活动。卢作孚虽然身在巴蜀内陆,但视野开阔,他的工作方针显然顺应了当时在沿海省份流行的趋势。
虽然卢作孚主持建设厅的时间不长,但称他为当时四川农业改进的“设计师”并不为过。他搭建了农事试验的体系,包括稻麦试验场、棉作试验场、甘蔗试验场、蚕桑改良场、家畜保育所等。更重要的是,他创设的这个体系为全面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的农业改进奠定了基础。国民政府内迁后,中央的农业改进力量直接介入四川,于1938年9月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统筹四川农业建设,将原有的地方试验机构纳入管理,其实就是沿用了卢作孚时期的体系。
四川省甘蔗试验场的设立是其中的代表性举措,目的在于改良四川蔗糖业。四川是清末民初的蔗糖生产大省,然而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进口糖冲击、本土工艺落后、军阀内战等原因,四川蔗糖业处境艰难,亟待建设。卢作孚以为,改良川糖当从甘蔗制糖试验开始,于是在著名产地四川省内江县创立了甘蔗试验场。在具体措施方面,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积极采纳外省已有先例的做法。一是引进域外品种,委托华侨公司上海建源公司采集爪哇蔗种,运抵内江,希望以此改良本土品种。二是引入大学合作,联系四川大学农学院提供技术支持,由农学院教授毛宗良(亦出身于东南大学)兼任首任场长,这种做法与当时设立的其他试验场如出一辙,如稻麦试验场系与川大合作,棉作试验场系与中央棉业改进所合作。邹秉文的信中就提到了卢作孚与建源公司接洽爪哇蔗种、聘任四川巴县人赵孝清主持试验场工作等事,反映了卢的亲力亲为。这些工作还得到了国民政府中央的认可,1936年,蒋介石曾令四川省统筹办理改良糖业,川省政府随之呈报了卢作孚的工作计划。
聘请和培养专业人员是卢作孚极为重视的工作。甘蔗试验场虽已创立,但毛宗良的专长并非蔗糖研究,还需要引进蔗种栽培、制糖工艺、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便是卢作孚发起这项资助计划的直接原因,他预备引进专业人士,以图改良蔗种、建设机械糖厂,向国内外先进做法看齐,由此可见他的深谋远虑之处。之所以联系邹秉文,推测不仅是因为邹任职于沪上银行,便于操作汇款,更因为邹是当时国内推动农业的代表人物之一,素来提倡农事试验、农学教育等,与卢作孚颇有共识。
选定的四人都是正在美国留学的农业专家。陈让卿曾在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即原东南大学)农事试验场,以及四川中心农事试验场工作,从事过烟草、棉花改良等,著有《种烟法》,研究甘蔗品种改良及种植;黄振勋原籍广东南海,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曾在岭南大学化学系担任助教,研究制糖工程;凌立系浙江人,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博士,研究甘蔗昆虫及其病害;叶声钟系江苏人,中央大学农学士,明尼苏达大学硕士肄业,著有《种甜菜法》,研究土壤肥料。陈让卿、黄振勋都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留学,后来获硕士学位,该校以制糖专业著称,中国不少制糖专家都曾在此求学,如沈镇南、周可涌、张力田等。四人中除陈让卿为巴蜀人士、曾经在巴县服务外,其他人都来自外省,反映出卢作孚网罗人才的决心。笔者在甘蔗试验场档案还发现一封卢作孚致赵孝清的书信,嘱托后者提供内江本土材料供陈黄二人在美研究使用,可见其对川省农业建设的关怀。
卢国纪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中关于卢作孚发展四川蔗糖的回忆
若不是全面抗战爆发,这份计划本来可以全部实现。1937年7月,陈让卿、黄振勋、凌立三人学成回川,本拟按原计划出国考察,孰料护照还未办好,就因淞沪会战爆发而取消。凌立被调往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陈、黄则如约留在甘蔗试验场,陈让卿接替毛宗良担任场长,黄振勋专务制糖工艺。他们均投入到四川大后方的蔗糖改良,乃至参与全国其他地域的蔗糖业发展,比如陈让卿后来还担任川农所副所长等职务,曾赴台湾调查糖业,黄振勋担任过中国联合炼糖厂总工程师、粤糖公司总工程师、台糖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务。作为我国的甘蔗专家和制糖工业专家,这段赴美学习经历在他们的事业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各类资料中已有提及,但是此事与卢作孚的关联却是若隐若现,有了这封书信的补充,至少在新修他的年谱时,可以补叙这段事迹了。
卢作孚资助实习考察、创立甘蔗试验场、统筹四川农业等一系列活动,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甘蔗试验场演变为今天的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演变为今天的四川农业大学,一直在为四川农业建设发挥作用。陈让卿参与筹建西南农学院(今已演变为西南大学),赴海南岛筹建甘蔗育种场,长期从事甘蔗栽培育种的教学研究,黄振勋则在轻工业部糖酒工业局担任总工程师,他们都投身于共和国初期的建设。这封书信虽然微小,但意义深远,或许还能反映出一条跳脱1949年分期所限的农业“近(现)代化”脉络,当然,这已是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