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误入孤城》:温州地方文明史的探险地图

最近,“陈河长篇小说《误入孤城》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办。

《误入孤城》研讨会现场


《误入孤城》讲述清末民初现代工业文明进入W州的故事。

陈河以小说为地方立传,参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旧报资料,神游百年前的偏僻孤城。人物与历史相映照,从《中英烟台条约》开放温州海关,到电灯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医院等现代文明的进入,温州的地方特性掺杂了来自海上的开放胸襟。《误入孤城》的叙事从空间到时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地方文明史的探险地图。

《误入孤城》书封


温州籍作家为温州立传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陈河根据欧洲、北美洲、亚洲三个地方的生活经验,生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状态。“经验和想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陈河的写作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消化材料、处理日常经验方面,陈河做得很好。《误入孤城》用文学的想象力将日常经验带动了起来。”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表示,“作为一个温州籍的作家,陈河在为温州立传。他为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一段不为人们所知但又极其重要的历史存在,赋予了特别鲜明的历史地位,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陈福民也谈及陈河的小说语言,他认为,《误入孤城》拥有很好的语言腔调,它的语言是通透的。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表示,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有一部分是在中外文明的撞击当中形成的,而陈河的作品印证了这一点。“除了我们国家自身的历史发展结构、发展规律之外,在中外文明的交流、激荡、互动当中,很多事值得我们书写。陈河避开了一般惯用的家族史、爱情命运史、情感史的路数,他为一个地方人的成长写史,为中外文明的交融、碰撞、互动立传。”

作家陈河


在故事中反映历史与文化传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表示,《误入孤城》还原和激活了温州的一段到今天为止仅在刻板的史料中呈现的社会历程。“《误入孤城》超出了‘脱实向虚’和‘虚实相融’的写法,朝着以虚构来驾驭和升腾史料、文献的方向上推进,整个小说在虚构层面上的架构是有独创性和探索性的。作者竭力想把温州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史实、温州及其周边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积淀在当地的中西文明交织融汇的人文传统糅合起来,达成一种能够突出体现当下意识的艺术形态和观念形态的重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认为,不能把《误入孤城》看作是一个地方性书写的文本,它是对存在状态的一种探究。“这部小说表面上写温州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更大程度上却是通过温州来写一个国度在面临文明转型时的一些具体的东西,包括文化的交融、来自四面八方人的互动,等等。陈河老师渴望书写文明的交融,他的落脚点又在于不同文明互动中人的归宿、精神的归乡。”

《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指出,《误入孤城》是这样一部小说文本:从历史中铺写生动的故事,在故事中反映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误入孤城》表现出由海外作家所写的当代小说在地方性书写当中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与文学地理学的意义。由其对像W州(温州)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东南沿海城市的历史故事的书写,即一座城市的“成长叙事”,以及对这里的人们积极投身革命、抗击日寇等革命历史的描摹与再现等来看,从华人作家回眸故土书写中国故事的角度来看,《误入孤城》是一部具有范示性价值与意义的小说文本。《误入孤城》在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汲取与表现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误入孤城》研讨会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整个温州为代表的中国和中国人,一直在世界之中,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陈河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误入孤城》有很多种读法,把它当成全集的一部,或是当成温州的地方志,都可以。但还有一种读法,是把它和民国时期的小说进行对读,比如茅盾的《子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在这种对读中可以有一个重新的叙述,这就是文学要做的工作,历史叙述已经终结了重新叙述的可能,但是文学叙述可以建构另外一种可能。这种重新叙述中,又有机会生发出具有前瞻性和预言性的内容。”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