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温州雕塑展举办:25件作品传达“中国姿态”

最近,“中国姿态——共融共创”第三届温州雕塑展在温州中国姿态·黄石山雕塑公园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国雕塑学会、上海美术学院、温州市龙湾区政府、温州浙南科技城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

展览共落地来自3个国家26位艺术家的25件作品,材料以不锈钢、铸铜、汉白玉、花岗岩为主,表现方式从具象到抽象到动态,基本涵盖近年来雕塑创作的主流面貌。据悉,“中国姿态 共融共创”第三届温州雕塑展从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至截稿,共收到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1名艺术家的728件雕塑作品方案,其中国内艺术家367名,国外艺术家34名。最终,从征集的728件作品中选出了10件作品,与10件定向邀请作品和5件特别邀请作品一同组成了本届展览落地的25件作品。

展览通过“发展的愿景”“生活的倒影”“文化的思辨”和“技术的探索”四个篇章,从不同的维度诠释“共融共创”这一主题,以可持续的艺术方式参与城市发展,以雕塑作品推动浙南地区的人文生态风貌建设。

这些雕塑作品中,曾成钢的《新起点》以鲲鹏为意象,神鸟展翅,一飞冲天;雕塑用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寸,刻画了一只苍穹之眼;文楼的《风平气逸》以毛竹为载体,风平是太平的意思,气逸是气道平和安乐,作品寓意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期盼;余晨星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展现了一行站立的人群,人群抬头向光,寓意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同心协力》用传统绘彩的方式,刻画了众人同心协力勇赛龙舟的场景,赛龙舟正是温州传统的岁时习俗。

文楼《风平气逸》


曾成钢《新起点》


“生活的倒影”篇章,黎明的《大爱》表现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闫坤的《生活乐章》延续了他关于爱与希望的主题,作品以古典的材料和语言,通过刻画三位乐手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董书兵《一起向未来》通过小手抓住大手的一刻,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谭建明的《朱自清》则以散文中父子情深的描写,从情感的角度来刻画历史人物;王哲的《日出东方》以极简形体和构成主义方式,阐述对于母性与爱的理解。李秀勤《奶奶的电话》用一部被放大的旧手机电话为纽带,连接时光和情感,见证成长与时代变迁;李智敏的《惊·鸿》呈现了一位青年微微感受到头顶树枝上掠过了一只鸿雁,露出惊讶表情的瞬间定格;钟橙敏的《休闲时光》则在探讨现代人的闲暇生活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李秀勤《奶奶的电话》


黎明《大爱》


“文化的哲思”篇章中,龙翔的《海天慧眼》将大海、山峦、白云、蓝天汇集成为一只慧眼,表达对于自然祥和以及天人合一逍遥状态的神往;翟庆喜的《燕石妄珍》通过对石材的精妙处理,表现了方与圆、凹与凸、清晰与混沌的主题,思考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如何去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去寻求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罗小平的《归去来兮》以娴熟的技艺塑造出一位归去来兮、云淡风轻的高士形象,看似随性的泥片卷折出了高士历尽千帆后的平静与淡然。陈辉的《山水之间》用抽象的方式表现高山与水,造型以刚柔相济的石和水两种物质组合,既体现了温州的地理特征,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段秀森的《流变 No.2》表现了一条不停流转的时间之河,起伏的律象表达着生命的循环。徐继锦的《听风》以孔洞符号组合成了抽象的石人、鱼骨,表现在悠长的岁月中世间发生的万千故事。对于时间、宇宙这些永恒主题的表达。

陈辉《山水之间》


段秀森《流变 No.2》


徐继锦《听风》


科技的使命在于创造物质世界,艺术的使命在于表达并传递人类情感。谭勋《地理艺术计划——温州》作品通过卫星从太空中俯瞰地球,捕捉、模拟出温州地表千形万状的层次与细节,在视觉上形成特殊的数字化观赏效果,以此对人与世界的定位、坐标、存在及虚拟现实之间的多重关系提供出一个新的感知路径;张升化的《秋波》通过精妙的设计和精湛的加工制作,作品灵动、轻盈、充满生机,焕发与气息的律动,展现出绵延的活力,展现出风动雕塑具有的独特美感。高满君、吴倩的《极少景观》作品以极小曲面组成的拓扑形态作为雕塑结构,通过形态上重复结合的透明砖形成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景观样式。

谭勋《地理艺术计划——温州》


据悉,雕塑公园依山傍水而建,保持着黄石山原始地质风貌与自然生态景观。历经两届雕塑展,共为黄石山雕塑公园收藏落户了来自12个国家的80余件大型雕塑作品,整体公园面积合计超过700公顷。2023年“中国姿态·共融共创”第三届温州雕塑展,旨在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