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尔·克劳德尔:先驱女雕塑家与疯人院

有些艺术家极具“个人魅力”,传奇和充满故事的人生甚至掩盖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正如19世纪法国传奇女性雕塑家——卡米尔·克劳德尔(Camille Claudel)。克劳德尔是一位先驱女雕塑家,她一生动荡,与自己的老师、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热恋,在生命最后阶段被迫进入精神病院。

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近期推出的特展“卡米尔·克劳德尔”,汇集了克劳戴的近60件雕塑作品。

克劳德尔


克劳德尔一生动荡,她与自己的老师、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热恋、她在生命最后阶段被迫进入精神病院的故事广为人知,甚至很多人是通过那部曾经提名奥斯卡的电影《卡米尔·克劳德尔》认识的这位雕塑家,然而她的艺术成就却鲜有人提及。

电影《卡米尔·克劳德尔》


克劳德尔在短暂的人生和艺术生涯中,对人体形态进行了独创而有力的探索,突破了当时雕塑界只接受男性雕塑家的传统。克劳德尔的雕塑主题涉及爱情、失落、激情、日常生活、亲密关系等,这些都是艺术家对独立风格的不懈追求,她的作品总能引起观众的持续共鸣。

这次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是继130年前克劳德尔的作品首次在美国亮相之后,伴随着新入馆藏的克劳德尔作品《年轻罗马人》(Young Roman)举办的首次特展。

传奇女性雕塑家 

在19世纪末,不同于绘画和素描,在雕塑领域鲜有女性取得成就。因为要控制材料,所以雕塑对于身体机能的要求很高,作为雕塑艺术家,需要频繁接触裸体模特,因此这项艺术在当时被视为是男性的艺术,甚至是不文雅的艺术。

克劳德尔能在这段时间表现出自己在雕塑界的野心是突破性的,她也确实获得了成就,虽然不是在有生之年——2017年的一次拍卖会上,20件克劳德尔的青铜、赤土、粘土和石膏等作品被拍卖到了破纪录的410万美元,是最高估价的三倍多。

克劳德尔作品


通过博物馆最新收藏的雕塑《年轻罗马人》,我们便能了解克劳德尔的过人之处。

《年轻罗马人》


正如艺术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 (Octave Mirbeau) 所说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独特人才,一种对自然的反抗:一位女性天才。”

《年轻罗马人》这件石膏半身像雕塑作品刻画的是克劳德尔青年的弟弟,她将这位未来的作家和外交家塑造成了一位罗马贵族的形象。人物庄重的神情和前胸厚重的笔触与人物肩背上衣物和肌理的轻薄处理形成了对比。

在石膏的底子上,克劳德尔又亲自层层叠加上色,通过这交织的红色、黄色、绿色、棕色来让这件石膏作品看上去像是氧化之后的古希腊青铜雕塑。

《年轻罗马人》


克劳德尔和罗丹 

克劳德尔是突破性别限制的女雕塑家、19世纪最大胆的艺术家之一,但人们提到克劳德尔时的第一反应却永远是她与著名雕塑家、“雕塑界的莫奈”——奥古斯特·罗丹 (Auguste Rodin)之间的关系。

罗丹在1882年见到克劳德尔第一眼时便被她深深的迷住了。无论是克劳德尔的美貌,她作为一个年轻且富有活力的艺术家的身份,还是她的作品,都足以让罗丹沦陷。

她在塑造青铜头像《老海伦》(Old Helen)时使用的一种悲观现实主义的手笔深深的打动了罗丹。

《老海伦》(Old Helen)


《老海伦》作为克劳德尔的早期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她还未被罗丹影响时的创作风格。之后与罗丹之间的感情纠缠越深,他们作品中互相影响的痕迹也越重。1884年,罗丹为了完成一系列委托作品,召集了一群学徒组成了一个小工作室,其中就包括克劳德尔。在众多学徒中,克劳德尔负责作品中比较困难与复杂的部分,比如在《地狱之门》(Hell of Gates)中刻画手和脚的工作。

在这段宛如高压训练营的时间里,克劳德尔近距离与罗丹学习了他的塑形方式和刻画神情的技法。与此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作为独立艺术家的身份,接受了许多来自沙龙的邀请,频繁地展出半身像和肖像作品。

克劳德尔在创作


克劳德尔的《拿着麦穗的少女》(Young Girl with a Sheaf)和罗丹的《加拉泰亚》(Galatea)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通过观察它们的相似之处,再参考《拿着麦穗的少女》是先于《加拉泰亚》创作出来的这一事实,我们便能发现克劳德尔对于这位年长自己许多的恩师的影响。

《拿着麦穗的少女》


罗丹《加拉泰亚》(Galatea)


除去风格上的相似之外,许多时候观众还容易将存在于罗丹作品里克劳德尔的笔触错认为是罗丹的技术。比如《奴仆》(The Slave)和《笑面男》(Laughing Man)这两尊头像都是出于克劳德尔之手,但是因为罗丹在上面的签名,便被误认为是罗丹的作品。

《笑面男》(Laughing Man)


克劳德尔与大自己24岁的罗丹之间轰轰烈烈的师生恋,是这两位艺术家许多作品的灵感来源,也是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但是他们之间的故事多都被浪漫化了。实际上在罗丹洋溢地表述自己对于克劳德尔的感情,对她的作品的迷恋时,克劳德尔面对这段感情却是比较克制的一种状态。

罗丹写给克劳德尔的信


罗丹在这段时间里为克劳德尔做了好些肖像,并且将其中一些运用到了《地狱之门》等作品里,由此可见罗丹对于克劳德尔的感情。

与此同时,克劳德尔作品中罗丹出现的姿态和频率则展现了她的克制,比如她比较出名的一件为罗丹创作的作品《罗丹半身像( Bust of Rodin)》,从展出在沙龙大获赞誉,再到最后决定做成青铜雕像中间的时间间隔有整整三年,可见她对于这个决定的犹豫。

这段甜蜜的时光在1889年左右因为罗丹无法放弃与一位情妇的关系而告终。与挚爱和恩师剪断联系之后,克劳德尔的精神状态一度下滑,但分开之后独处的这一段时间,也是克劳德尔最多产的一段时间。

《罗丹半身像( Bust of Rodin)》


独立风格 

分手之后的作品里,《成熟时代》(The Age of Maturity)可以说是半自述式地反映出了克劳德尔与罗丹之间的关系。这件雕塑也是克劳德尔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示着她终于被艺术界认同,但同时也残忍地揭示了她作为一位女性雕塑家在当时的艺术界能取得的成功的上限。

在《成熟时代》的第一版里,雕塑中的男性角色站在一个年轻女性和一个老年女性的中间。刚展出时,艺术评论家曾评价这件作品是“命运的象征性表现,其中年迈的男人被剥夺了爱情、青春和生命”。

而第二个版本则更加动态、富有戏剧性。

这位男性不再只是站在中间,而是背弃年轻女性,无视地她的哀求,抛开了她的手,然后奔向这位象征着时间的老年女性形象。在这尊雕塑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塑形还是神态的刻画,又或者是雕刻主题的内涵,克劳德尔的能力都是不亚于许多同时期的男性艺术家的。

《成熟时代》(The Age of Maturity)


由此之外,克劳德尔还很前卫地在她的作品中进行创新。她对于色彩的灵动运用,对于珍贵材料的使用(尤其是玛瑙大理石)都使她的作品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中表现力强的作品。比如这次展出的雕塑《话匣子》(The Chatterboxes),不仅对于角色之间的造型把控到位,富有故事感,且在材料的运用上也丰富多变,为整个作品带来了不同的层次感。

《话匣子》(The Chatterboxes)


由于逐渐变差的精神状态,克劳德尔最终于1913年在家人的要求下被送入精神病院,直到1943年去世。住院使得她的艺术生涯戛然而止,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再给这位先驱女雕刻家30年的时间来尽情创作,将得到什么样的作品。会是像梵高晚年的《饮者》(The Drinkers)一样透露着癫狂吗?又或者是大艺术家渡劫成功,从痛苦中走出,然后为我们带来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大师之作?或许,假如克劳德尔活跃在一个对于女性雕塑家更包容的环境里,她的职业轨迹就会完全不同呢?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