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找回“消失的附近”,上海莘社区艺术驻留展启幕

如今,社区艺术已经成为上海市城市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人文风景线。11月15日,上海城开·莘社区艺术驻留展览第二季“+”在位于上海莘庄的U BOX白箱空间开幕。在社区居住的两位青年艺术家结合社区居住感受和当地的非遗钩针编结技艺,展开驻地创作,和居民们共同用艺术的方式找回“消失的附近”、社区的人情味与温度。

此次展览是上海莘社区第二季艺术驻留项目的创作呈现。在对社区在地文化和莘庄非遗历史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艺mo策划并邀请艺术家XX组合(刘沁心、吴欣子)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创作。

艺术家现场导览


刘沁心和吴欣子在这个社区内居住、创作、玩耍、交流,她们的视角与这个社区连接紧密,这赋予了她们作品很强的在地性。二人分别以主客观的双重视角,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索社区的变迁、人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捕捉社区和居住者们互相给予对方的成长痕迹。在这个过程中,她们还融入了莘庄本地非遗及社区环保共创。

U BOX白箱空间位于莘庄镇和上实城开集团共同开发的城开·莘社区的中心位置,空间的公共艺术展厅内灰色系水刷石墙面、U形玻璃组成的外墙,加上波光粼粼的喷泉水道,形成了现代化工业风的氛围。作品和雕塑般的灯光交相辉映。

展览名“+”的符号多次出现在莘社区与作品——地面、公共座椅、装饰柱和编织纹样中,它既可被看作“十字轴”,又可被看作“加号”,代表着创作者与社区交织的成长过程。策展人郑佩菡赋予它JIA的读音,也是在驻留期间感受到的社区之于居住者们“家”的意义。通过展览,希望大家能观察到一种社区与艺术“同居”的自然发生,在这个将U(你)和+(家)融为一体的社区内,重新思考居住空间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

《窗外》


《窗外》是刘沁心从2021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其灵感来源于居住的房间向外看出去的景色,简化的图形描绘了层叠的楼宇,交错的窗户,这一隅天地与艺术家朝夕相处,对于快节奏下的都市人们,往往在两点一线生活中仅有房间窗外的风景是日常的喘息口。在2023年莘社区驻地中,刘沁心创作了该系列的全新作品,描绘了她在这个社区内“暂住之地”的内外场景。和之前的作品相比,这幅新作品既有窗外也有窗内的场景,更加产生一种“步入生活”的状态。

与聚焦个体的主观性创作不同,有城市规划专业背景的吴欣子则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构建了一个理想城市重建计划——《理想世界》,她在莘庄进行问卷调研,采访原住民、新移民、上班族、农民工等不同人群,并邀请他们绘制印象中的莘庄地图,再以这些地图为基础,创作了一份莘庄“理想”规划基底。之后吴欣子通过工坊形式,邀请多位莘庄居民了解城市规划原理,并通过这些原理方法,共创心中的理想世界。通过这样的调研与共创,吴欣子尝试了解不同人群对城市的看法和使用,探索人与城市的关系。

《理想世界》


《感官地图》是一件由社区居民和两位创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布料上的针脚还原了莘社区的区域图,共创者们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分别使用视觉、听觉、触觉来探索整个社区,并将自己的发现创作在对应的地图区域上。仔细观察,你能看到社区内的橘色长椅、蜻蜓形状展板、造型独特的绿植、摇晃就能听到风声的枝叶、被拓印下的石子路……

《感官地图》


值得一提的是,刘沁心也将当代纤维艺术与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进行了结合与创新。《驻地日记》是一本可以翻阅的特别的“日记”,记录了艺术家刘沁心在驻地的这一个月内有趣的所见所闻。她结合莘庄地区的非遗钩针编结技艺、并配以编织和拼布的艺术手法。

《驻地日记》


此次活动由城开·莘社区与艺mo社群联合策划。在展览开幕式,上实城开集团副总裁、莘至城公司总经理何彬介绍,相比第一季艺术驻留从宏观角度探讨当代两性关系,这一季艺术驻留项目更具有在地性,和更富有人情味和温度。“从社区IP开始就与艺术家开始了合作,他从这次展览的《四代莘庄》作品中,感受到了莘庄时代变迁中的厚度,也从中获取了后续社区运营工作的灵感和启发。”

《四代莘庄:1933》特写


《四代莘庄:1950》特写


《四代莘庄:1986》 特写


《四代莘庄:2023》特写


圆桌论坛


在展览圆桌部分,城开·莘社区首席运营官袁轶婷介绍了社区建设与艺术的连接。袁轶婷提到,在社区建设伊始,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和艺术相关的部分,但因为入住者们的交流和对社区的观察,逐渐生发出了和艺术相关的内容、在现有的结构里加入了社区的艺术空间——和居住者产生连接,创造社区居住者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作为运营者非常重视的。社区引入了跨学科的视角,比如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的概念。社区的建设者们希望能够找回“附近”、找回区域内的连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