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诞辰110周年:百余件展品看其沉静坚毅的一生

张充和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写下一首《寻幽》:

寻幽不觉入山深,翠雾笼寒月半明。

细细清泉流梦去,沉沉夜色压肩行。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戏可逢场灯可尽,空明犹喜一潭星。

其中,“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被多次征引,并成为张充和一生的注解。

张充和手书“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提起张充和,总要说“合肥四姐妹”,张充和是其中的小妹,她的三位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分别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玠、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和著名作家沈从文,张充和则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斯。此外,张充和还有六个弟弟,她与其中同样热爱昆曲的“大弟”张宗和最为亲厚。在张充和1949年后定居美国后,两人持续28年音书不断,直至1976年张宗和去世。

虽然有这样一个庞大热闹的家庭,但张充和其实自幼就被送到养祖母处,并不与姐姐们生活在一起。直至十六岁,充和才“归宗”回到苏州与姐姐们生活在一起。1933年,张充和到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47年,张充和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1949年,与傅汉思结婚后赴美定居。1949年至1959年,傅汉思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张充和也任职该校东亚图书馆。1959年后,张充和也开始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直至1985年退休。张充和于2015年去世。

今年是张充和诞辰110周年,如“一曲微茫度此生”所言,对于昆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播贯穿了张充和一生。

最近,“一生爱好是天然——张充和诞辰110周年纪念展”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共展出作品110余件,展品均由张充和的女儿及师友提供,围绕着张充和书法与绘画、旧照、文房用具以及与张充和相关的书籍展开,回顾了这位追寻本真自然的艺术家的一生。

展览现场



“聊以自娱”

从最小的一件展品看起,这是一枚小玩具,张充和的女儿特意告诉策展方:它被张充和小心地放在一个红色的漆盒里,而漆盒的图案也是两名童稚可爱的小孩。

这种如孩童般对于微小事物的珍重是张充和最为显著的性格特点之一,而师友们的回忆中,她也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我这辈子就是玩”。

对于张充和的这种恬淡自然,总在“玩”的生活态度,白谦慎曾谈道:“我如此推崇张充和艺术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巨变的时刻,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前辈怎样保持着中国文人艺术‘聊以自娱’的传统,看看这种传统下的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和品位,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继承。”

展览中的照片资料拼凑出张充和的人生轨迹,也处处彰显出她“聊以自娱”的人生态度。

1913年,张充和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她的曾祖张树声为晚清名宦,辛亥革命后,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迁家到苏州,在那里办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但张充和出生后不久即被祖母抱养,在安徽老家接受传统教育,九岁时在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的指导下学习古文和书法。

年幼的张充和就极富想象力,能够感知到最微末的生活细节并赋予其意义,在她1937年写的一篇名为《墙缝》的文章里,她说自己幼年时,透过居所那年迈的建筑外壁裂出来的墙缝能够生发出诸多幻觉,她总能听到遥远的故事里的狐仙与仙姑的窃窃私语与脚步声。

张充和一家在苏州九如巷居所



青年时期张充和最著名的事迹则是在数学得了零分的情况下,因为《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而被北大破格录取。在北大读书时,张充和也我行我素,作家汪曾祺曾这样描述她:整天戴着小红帽,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俨然成了北大一道小风景。张充和的“小红帽”之号由此而来。

青年时期的张充和


1939年左右,张充和在云南呈贡云龙庵佛堂。



展览中也展示了一张卞之琳与张充和的合影,相传那首著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卞之琳与张充和的合影



一生爱好是天然

抗战期间,张充和曾先后迁居西南的昆明、重庆等地,与沈尹默、章士钊、唐兰、查阜西、杨荫浏、郑颖孙、卢前、张大千等文化艺术界名流相交往还,抚琴拍曲、求教切磋……“古调自爱”、“古色今香”,淡雅闲适,随性天然,这份独特的气质状态为张充和一生所追慕,自然萦绕流淌在其自作书画、演唱昆曲、赋诗填词等等日常生命活动里。

展览的伊始部分,白谦慎为张充和诞辰110周年题签了“一生爱好是天然”。

“一生爱好是天然”有多重意思,首先,这是《牡丹亭》的一句唱词,这是充和演了一辈子的戏;1962年,张充和的曲友项斯凤在美结婚,张充和为她刻了一枚长条章,上面所刻的也是“一生爱好是天然。”1999年,张充和的美国学生薄英为她出版了个人诗集《桃花鱼》,薄英为出版这本书创办了只有一个人的蟹羽出版社。这本诗集只印了一百四十本,非常珍贵,张充和印在《桃花鱼》上的闲章也是“一生爱好是天然”。

张充和印在《桃花鱼》上“一生爱好是天然”的闲章



张充和的昆曲弟子安娜在苏州寻访曲友时,曾与曲友交流说:“充和老师说‘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好’是‘好’和‘美好’(名词),不是‘喜好’‘爱好’(动词)。杜丽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喜爱‘美好的事物’是我的天性。”

作家王道为张充和写的传记《一生充和》中写:“充和所理解的天然,除了美、好之外,恐怕还有爱——缘于中国人的亲情和关爱,是一种自然的情怀,是中国历史历经千年更迭而亘古不变的人文情愫,也是数百年来昆曲里吟唱追求的情感精髓。”

“充和看似以六百年传统剧目在西方世界出将入相,以一桌一椅一支笛子为背景,简练之中实则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式的情感世界,但充和并不打算到此为止,她浑身上下都是古老的意蕴。但她后来嫁给了西方人,毅然走进了西方世界,这已经明证着她的新锐的变化。在变与不变之间,她迷失过、困顿过,但她内心深处的本能是自然的、天然的。因此,充和常常会遵循着内心的召唤去做一些事情。”王道写及。

关于张充和的著作



张充和一生在遵循着内心持续坚持的事情就是唱昆曲、传播昆曲文化。

在美国唱昆曲时,没有人会吹笛子伴奏,没有人配合演出,无人帮忙梳头做头面,语言也不通。张充和需要自己先录好伴奏,到演出时放录音。因天气原因,中国的笛子到美国后容易破裂,她就自制金属笛子,还特制了“鸳鸯笛”。化装时无人梳大头,她就自己动手做了一种“软大头”临时套上。自己剪贴片,用游泳的橡皮帽吊眉。

展览中展示了张充和手制的笛子



每当无人助演时,充和就训练自己的女儿以谟上阵,以谟八岁起就能跟着妈妈唱曲、吹笛,到后来能演出二十多折戏。在昆曲解说人一栏中,傅汉思一直相伴充和左右,他不但能够形象说明,有时还能唱上几句。

张充和演奏昆曲的照片



晚年的充和曾经和家人说,她曾经最担心中国的昆曲会从此消失,她像担心自己的生计一样担心着昆曲的生存。

对于张充和的昆曲,国内的曲家丁修询评价:“一旁听她唱曲,掇、叠、擞、嚯,气口、腔格,规矩俨然,的是华夏正声。”

张充和昆曲扮相


张充和昆曲扮相



在美国的张充和,也像忧虑着昆曲的命运一样忧虑着中国传统文化。她为中国文物、古籍的流散而伤心,张充和在写给亲友的书信中写:“我们去东部一次,美国文化真是一无所取,唯博物馆、图书馆可取。但是看了也气人,我们的多少古物都进了博物馆,善本书流在此间的亦大有可观,往往为海内孤本也。去年齐如山还卖了一批小说戏剧书给哈佛,其中不少好书,一共二千五百元,可惜我没有钱,若有我就断了路了。算了,说也是枉然。”

“游于艺”

张充和晚年的照片让人看了非常动容——她沉静而坚毅,写字时又极为专注。

2009年 张充和在书写中



张充和乐观自适的性格总让人忘记她其实如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一样,要经历许许多多的苦难。

首先是为昆曲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中,曾一度累到吐血和犯严重的胃病。而在美国期间,她也多次生病,可谓“伤痕累累”,肩膀小关节脱臼;左眼泪孔塞住长达六年,“时而眼角红肿,经常流泪,医药无效,有的医生主张开刀,我坚持不肯”;1976年7月3日,张充和忽得急性盲肠炎,“即时开刀,盲肠已全烂了,若再迟就严重了”。

张充和晚年



这些经历更锻造了张充和,王道在《一生充和》中写:充和常常吟唱的昆曲角色中不乏向善、坚毅、执着的,凭一股吐纳有力的真气,尝试着恢复固有的元气。她的无师自通,她的‘久病成医’,反倒成为巩固她身心矫健的机缘和实力。充和的心和她的诗词一样,看似柔婉、端丽,实则隐隐充满着一股现代性的力量。”

此外,展览中的书法中也可见,张充和是极为勤奋的。展览策划人刘晓洋介绍几件书法作品。

其一是多件张充和临写的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落款处的文字可知,张充和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临写,也会写下临摹到第几次。

张充和临写的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白谦慎也回忆,张充和临帖之用功,出乎人们的想象。“她有一个朋友,从台湾买了大批的书法练习纸,她每天在这种纸上临碑帖,临得很广,有汉隶、魏碑、唐楷、草书《书谱》……临好一通,她写上年月日,然后装订起来。前两年我去看她,向她要了一册她临的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后面的落款是‘二00七年七月四日夜一时半毕此’。你看,都凌晨一点多了,她还在写字。有时候,她也为人题签、写扇面条幅,这属于比较正式的书写。但她临帖的时间是大大地超过了为别人写作品的时间。她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和古贤对话。”

其二是张充和临写的一件先秦石鼓文,张充和书法的临写很广,有汉隶、魏碑、唐楷、草书,这件石鼓文再次佐证她的勤勉与爱好广泛。

张充和临写石鼓文



其三则是一件张充和临写的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张充和认真地用朱砂圈出来笔画的位置,对于写的不好的字也打了叉,她在临帖的时候是极认真并随时在思考的。

张充和临写的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张充和书法各体皆备,最值得称赞的是一手小楷,娟秀端凝的小楷,骨力深蕴,结体沉熟,此外,她的行书也气息清朗,格调高雅。

张充和书法


张充和书法



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时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为最后一重境界——在熟练掌握技艺后,自足、丰盈、快乐。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勉,张充和才最终能优游其中。

张充和非常喜欢的一方印是“梅花似我”,以此期许。张充和正如一株梅花,“凌寒独自开”,并以一生足以让世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沉醉于中国古典艺术,张充和一生清雅,自成高格。

张充和画梅花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