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仕元朝的契丹士人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朝统治北部中国长达二百多年。公元1125年,辽被金灭亡以后,契丹人仍活跃于北方地区。契丹族先于蒙古族发展了几百年,在此期间广泛吸取了中原传统文化,而入仕元朝政府的多为契丹上层人士,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从政能力,在治国理念和施政策略上均有独到之处,对蒙古统一全国和北方民族关系的交融以及元朝政权的建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青灰砂岩浮雕《兴安千古图》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于公元1211年亲统大军开始了灭金、西征和攻宋的战争。一些契丹人参加了征战,在蒙古军队中担任要职,成为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拥有较高的智谋和才学,在蒙古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朝的桓州地区(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生活着较多的契丹人,这些人较早地投靠了蒙古。最早在蒙古任职的契丹家族是耶律阿海和其弟耶律秃花。早在金朝时期,耶律阿海因“通诸国语”作为使者赴蒙古,见到了尚未称汗的铁木真,萌生为其效劳之心,遂留其弟耶律秃花为质。不久,耶律阿海正式投附铁木真,从此“得参预机谋,出入战阵,常在左右”。(《元史》卷150《耶律阿海传》,第3549页)公元1202年,铁木真败于克烈部王罕并向东撤退,至班朱尼河时,仅剩19人跟随并与其同饮班朱尼河之水,其中就有耶律阿海兄弟。公元1206年以后,蒙古将领哲别率军攻取金朝领土,耶律阿海为先锋,一路攻城略地,进展顺利。他曾向蒙古统治者进谏,应体上天好生之德,禁止杀戮降附民众。耶律阿海通晓多种语言,在长春真人丘处机谒见成吉思汗时,他曾担任翻译,为成吉思汗所赏识。其弟耶律秃花同样在攻金过程中功劳卓著,后授封为太傅、濮国公,命其统领降蒙的契丹汉军。

桓州另一契丹家族石抹明安早年在金朝军队中任职。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进入金朝境内,先后攻占昌州、桓州、抚州等地,石抹明安受命为使者赴蒙古谈判,遂投附成吉思汗。石抹明安向其进谏:“金有天下一十七路,今我所得,惟云中东、西两路而已,若置不问,待彼成谋,并力而来,则难敌矣。且山前民庶,久不知兵,今以重兵临之,传檄可定,兵贵神速,岂宜犹豫。”(《元史》卷150《石抹明安传》,第3556页)成吉思汗纳其言,遂命其率领蒙古军南进,抚定云中东、西两路,所到之处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于是很快占有河北诸郡。公元1215年,石抹明安与三木合把秃儿带兵行经金中都(今北京)地区,金朝丞相完颜福兴绝望服毒自杀,援军战败,中都军民开门请降。石抹明安抚谕:“负固不服,以至此极,非汝等罪,守者之责也。”(《元史》卷150《石抹明安传》,第3557页)随后命令居民安业,“仍以粟贩之”,民众均感其恩德,石抹明安也因攻克金中都,而被加封太傅、邵国公,并兼掌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其长子石抹咸得不,袭职为燕京行省。次子石抹忽笃华,窝阔台汗时任金紫光禄大夫、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兼掌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

著名的契丹家族还有石抹也先、石抹高奴等。石抹也先听闻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攻金,单枪匹马来归,并向成吉思汗建议:首先攻取金朝“开基之地”东京,再定中原。随后他被任命为木华黎的先锋,率千骑用计袭取东京,使金朝丧失“根本之地”,继而石抹也先率军包围北京,旋破城,木华黎欲屠城,石抹也先极力阻止,城乃得免。石抹也先拜为御史大夫,管领北京达鲁花赤。不久,石抹也先招募精锐之士一万二千多人,号称黑军,随木华黎转战各地,后拜为上将军,以御史大夫提控诸路元帅府事,管领“辽水之西、滦水之东”地区。后从木华黎攻蠡州城阵亡,时年仅四十一岁。其后人世代袭职为官,多有贡献。《元史》所记石抹也先有四子,分别为查剌、咸锡、博罗和侃。查剌袭其父御史大夫之职,继续率领黑军,为蒙古征战。其后代世代袭职,从查剌之子库禄满、咸锡之子度剌始,历经良辅、继祖、亦剌马丹、仓赤等几代,直至元代中后期,其事迹有从征李璮、管领石抹也先所创立之黑军,攻取金宋城池、官至各行省平章政事、左丞相等职,为元朝政治做出很大的贡献。元代后期,石抹继祖曾为沿海上副万户,先后镇守台、婺、处等州。他“驭军严肃,平宁都寇,有战功;且明达政事,讲究盐策,多合时宜”,(《元史》卷188《石抹宜孙传》,第4309页)其子石抹宜孙袭父职,以军功升浙东宣慰副使,刘基、叶深等名士均为其僚佐。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至威宁(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台基庙古城)时,石抹高奴与刘伯林、夹谷常哥等人举城投附,受封为千户,后随窝阔台汗征金,“为征行千户,卒于军”。(《元史》卷166《石抹狗狗传》,第3906页)石抹高奴之子常山和其孙石抹乞儿均先后袭父职,率领蒙古军东征西讨,“数有战功”,并卒于军中。石抹乞儿之子石抹狗狗秉承家族遗志,继续在元朝政府任职。

在蒙古军南进、金朝即将陷于崩溃之时,各地的契丹豪族也纷纷组织武装,据地自守以配合蒙古军的行动。例如,义州耶律氏世族王珣在木华黎攻取辽东时投靠蒙古军,“召集遗民至十余万……承制以珣为元帅,兼领义、川二州事”。(《元史》卷149《王珣传》,第3534页)据守辽东地区的契丹贵族耶律留哥归属成吉思汗时,其部属号称六十余万。耶律留哥去世后,其妻姚里氏“权领其众者七年”,成吉思汗称赞说:“健鹰飞不到之地,尔妇人乃能来耶”。(《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第3514页)

《卓歇图》(局部)


最初投靠蒙古的契丹将领的后代,在蒙哥、忽必烈时期也都被委以重任。至元十二年(1275年),移剌涅儿的孙子元臣从丞相伯颜平宋,进阶武义将军、中卫亲军总管,佩金虎符,平乱之后被忽必烈晋为昭勇大将军。耶律秃花曾孙忙古带,“世祖时,赐金符,袭文职,为随路新军总管,统领山西两路新军”,元成宗即位以后,忙古带被“授乌撒乌蒙等处宣慰使,兼管军万户。迁大理金齿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元史》卷149《耶律秃花传》,第3533页)世居太原的契丹人石抹按只归附蒙古后,攻打叙州、泸州,屡立战功。至元十三年(1276年),其子石抹不老乘夜袭击宋军,围攻重庆,战功卓著,“命袭父职,为怀远大将军、船桥军马总管,更赐金虎符,兼夔路副万户”。(《元史》卷154《石抹按只传》,第3642页)

蒙古军队大举南下,攻城略地。按蒙古人的征战习俗,“凡城邑以兵得者,悉阬之”。(姚燧《姚燧集》卷4《序江汉先生事实》,查洪德编辑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63页)对此,契丹将领们劝诫说:“国朝经略中夏,宜以恩信结人,若降者则杀,后宁复有至者乎。”(《元史》卷149《王珣传》,第3535页)石抹也先曰:“王师拯人水火,彼既降而复屠之,则未下者,人将死守,天下何时定乎”。(《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第3542页)成吉思汗最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对于保护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契丹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强调教化,举办学校,加强教育。耶律楚材说:“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第3461页)因此,他非常重视科举事业。在他的努力下,通过举行以经义、词赋、论为三科的科举考试,招募了大批文士,奠定了元朝文治的基础。

成吉思汗南下攻金时,得知耶律楚材是个有学问的人,就在公元1218年下诏派人寻访。耶律楚材面对蒙古入主中原的形势,并没有拒绝合作,而是应召前往,受到重用。公元1218年,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在中亚地区停留了六七年,后回到漠北。成吉思汗去世以后,耶律楚材继续受到拖雷、窝阔台汗的信任和重用。他充分发挥治国才干,积极倡言于蒙古最高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形势的方针政策,奠定了王朝治理的政治基础。

耶律楚材思想的核心是“以儒治国”。政治上他极力修正“裂土分民,各分土地,共享富贵”等传统的蒙古草原习俗,而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中原传统政治方式实行统治。他劝诫窝阔台汗逐渐改变屠城杀掠的惯例,完善法制,稳定社会秩序。他在《便宜一十八事》中规定:“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贸易借贷官物者罪之。蒙古、回鹘、河西诸人,种地不纳税者死。监主自盗官物者死。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第3457页)这些法令的推行,对于社会恢复生产、人民的安定都是有利的。在经济上,耶律楚材很重视农业,认为中原的耕地是财赋的源泉。他每每向窝阔台汗等蒙古统治者痛陈国家弊病,生民休戚,并据理力争,反复申述。他曾多次力谏,阻止窝阔台的一些扰民做法,并身体力行,曾整理天下九年之赋。他的这些主张逐渐为蒙古统治者所接受,窝阔台汗也开始重视中原的农业生产,认识到其中的巨大利益。在文化上,耶律楚材注重保护、任用中原汉族儒士,为蒙古统治者引荐了众多人才。成吉思汗晚年嘱其后继者窝阔台说:“此人天生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窝阔台赞扬耶律楚材说:“非卿,则中原无今日”。(《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第3460页)

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在窝阔台和忽必烈时期,继承其父的思想,继续践行“以儒治国”的方略。耶律楚材去世以后,耶律铸嗣领中书省事,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他“上言宜疏禁纲,遂采历时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以进……朝廷有大事,必咨访焉”。(《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第3465页)中统二年(1261年),耶律铸拜左丞相。至元初期,耶律铸制定法令三十七章,使官府处理政事有法可循。至元十三年(1276年),负责监修国史。耶律铸为政多有建树,凡有利于安邦定国的主张,大都得到窝阔台和忽必烈的采纳。

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意欲讨伐日本,因此征询朝臣意见,耶律铸之子耶律希亮劝止:“宋与辽、金攻战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数年,兴师未晚。”(《元史》卷180《耶律希亮传》,第4161页)忽必烈听其劝告止之。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访求先朝旧臣,特除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寻改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元史》卷180《耶律希亮传》,第4162页)耶律希亮以其史官的职责,对元世祖忽必烈的“嘉言善行”进行分类编次整理,呈递英宗,英宗对此很重视,将其置于宫中。

耶律有尚是辽代东丹王耶律倍的十世孙,曾受业于儒学名士许衡。元世祖至元年间及成宗朝,通过耶律有尚的努力,元朝政府开始大建学舍,立国子监,设监官,增广弟子生员,为培养治国人才做出了贡献。耶律有尚“前后五居国学,其立教以义理为本,而省察必真切”,他的教法承自许衡,非常勤谨。在他的教导和管理下,“诸生知趋正学,崇正道,以经术为尊,以躬行为务,悉为成德达材之士”。(《元史》卷174《耶律有尚传》,第4065页)

蒙元时期的契丹人,在大蒙古国时期多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用,任职于各重要部门,或担任军事将领,屡立战功,成为蒙古统一进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入仕蒙古的契丹人多是以家族的形式世代袭职,为蒙古统治者服务。蒙古初入中原,为了尽快稳定局势,实现全国的统一,必然会吸纳契丹人进入统治阶层,以助其实现一统大业。因此,起初的契丹贵族多能够得到蒙古皇帝的重用,统治者对其封以高官,赐以厚禄,例如耶律阿海、耶律秃花兄弟,石抹也先、石抹明安、耶律楚材等,都成为蒙古的重臣。但随着元朝建立、全国一统局面的形成,享受世袭高官厚禄的契丹人逐渐受到蒙古统治者的猜疑,契丹后裔便被降低世袭官职的职位,并被分散在各地,多是在南方地区,如石抹也先的后代赴浙江台州任职,耶律秃花的后代赴四川、云南,原居山西的石抹按只之子赴四川任职,等等。此外,耶律秃花后人忙古带,在元世祖忽必烈时被任命为“随路新军总管,统领山西两路新军”,进驻云南,其后人火保赤成为契丹人在云南的始祖。据研究,这一支契丹贵族统领的以契丹人为主的军队在云南长期生活下来,与周围民族充分杂居,逐渐同化于当地的诸族之中。陈述先生说:“投奔西北的契丹,以后多数结合于蒙古”,他认为“现在青海土族地区有乞塔坪、乞塔堡、乞塔城,可能在这地方有过契丹人,当然他们已经融合在土族里了”。(陈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5页)土族起源中有一部分是蒙古族,按此,契丹人当是融合在蒙古族之中,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融合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中。

(本文摘自翟禹著《元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10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