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意大利是东西方历史文明的代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东西方架起了联系的桥梁,这也是中国与罗马往来沟通的第一步。
10月23日,“艺术的帝国——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古罗马文物精品”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展出来自古罗马文明的代表性文物98件/套,包括法尔内塞收藏的藏品和出土自赫库兰尼姆、庞贝古城的珍贵文物,囊括雕像、银器、玻璃器、湿壁画、马赛克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罗马与秦汉王朝的外交关系始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丝绸之路的开通,双方于公元前130年左右开始有所接触,至公元100年,汉朝向罗马派出使团。根据中国史料记载,罗马使团曾抵达中国。第一个使团可能可以追溯到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时期,这支使团于公元166年抵达中国。中国编年史详细记载了罗马人的生活、风俗习惯,政府体系和城市建筑,罗马历史学家也记载了罗马与遥远的中国之间的联系。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虽然罗马帝国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直接接触,但思想、风尚、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却从未停止。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作为意大利最古老、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馆之一,珍藏了出土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的古罗马壁画、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以及包括法尔内塞收藏在内的多个系列藏品。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吴文化博物馆的“艺术的帝国——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古罗马文物精品”特展共分为四个单元,从古罗马艺术、人物肖像、色彩运用、技术等方面展开阐释,带领公众遍览古罗马文明的多重面貌,并重现古罗马文明的辉煌与繁荣。这也继2022年“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后吴文化博物馆的第二个意大利文物展。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古罗马艺术如何形成
展览第一单元“帝国的艺术,艺术的帝国”展现了古罗马艺术是如何形成的,罗马人创建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政治构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持久的征战和疆域拓展中,罗马人对异族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拥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民族、族群逐渐接触、交流。这些传统、习俗迥异的民族共同构筑了一套由统一的语言、法律、通用货币、度量衡构成的政治文化系统。视觉艺术因其“人人都能理解”的特征而成为首要的沟通方式。各地的人们将自身的观念、信仰、价值观投入到视觉形象中,罗马帝国通过对视觉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各民族理念和观念的变革,引领了新的社会风尚。罗马的雕塑艺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地位,注重人的价值,表现人的现实和个性,神灵和英雄也呈现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特征。
朱庇特胸像,大理石,公元2世纪,高65厘米,宽45厘米,长35厘米,法尔内塞收藏
雕像中的朱庇特有着波浪般的头发和胡子,额头饱满,鼻梁挺直,面容威严。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也是卡皮托里山三主神之一,另外两位主神是众神之后朱诺和智慧女神密涅瓦。朱庇特相当于古希腊的宙斯,大部分有关宙斯的神话都移植到了朱庇特身上。
宝座上的维纳斯,湿壁画,第四风格,公元1世纪,高50厘米,宽50厘米,厚6厘米,庞贝
壁画中维纳斯坐在宝座上,站在她脚边的是她的儿子丘比特,他们经常一起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传说维纳斯是埃涅阿斯的母亲,所以维纳斯对罗马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戏剧人像和尼罗河场景,马赛克,公元1世纪,高53厘米,宽120厘米,厚11厘米,维苏威火山遗址
马赛克又称镶嵌画,即用极其娴熟的工艺把一块块微型的彩瓷砖黏合在一起构成图案,作为建筑装饰。镶嵌画的题材十分多元化。尽管神话题材在当时非常流行,但罗马人对其他主题也有涉猎,例如戏剧场景和风景,包括异域风景。
伊西斯—福尔图纳青铜雕像,青铜,公元1世纪,高17厘米,直径6厘米,庞贝
福尔图纳是意大利当地最古老、最重要的女神之一,代表了命运、幸运、财富和丰裕。福尔图纳的形象经常和丰饶角、方向舵一起出现,丰饶角是象征丰收的羊角,方向舵则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女神可以为人民和帝国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件雕像中的女神左手持丰饶角,右手部残缺。这种小型的神祇雕像一般用于家庭崇拜。
古罗马的肖像
展览第二单元“现实主义的肖像和理想的肖像”为介绍了古罗马肖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罗马肖像的特点可能起源于伊特鲁里亚从死者脸上取其形象做成面具的习俗。这一时期的青铜雕刻已经出现了写实倾向,但只是局限于解剖特征,缺少人物内心的表达。
罗马帝国建立后,大量希腊雕塑被带到罗马。受希腊古典时期雕塑风格影响,奥古斯都时期流行用理想化的手法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将皇帝神格化,政治作用强烈。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物表情大多严肃平静。
再往后发展,肖像艺术再一次向现实主义转变,逐渐出现了对瞳孔、头发、皮肤等细节的雕刻,擅长通过特征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时期的肖像具有面容特点,注重表现人物的“独特”特征。
奥古斯都肖像,青铜,公元1世纪,直径9厘米,高20厘米,赫库兰尼姆
作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奥古斯都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合法化,高明地运用了新的视觉语言。比如,他的个人肖像抛弃了共和时代的写实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数百年前年轻的希腊王子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奥古斯都将自己的统治与古典时代的希腊统治相比拟,在罗马人眼中,那是一个和平的繁荣时代。留存至今的奥古斯都肖像约有250幅,表现的都是30岁左右的男子样貌,虽然奥古斯都实际上活到了77岁。
马克·奥勒留肖像,大理石,公元2世纪,高45厘米,宽27厘米,厚27厘米,带座高55厘米,圣玛丽亚-卡普阿韦泰雷
马克·奥勒留是公元2世纪所谓“五贤帝”的最后一位(161—180年在位)。他也是斯多葛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位期间,帝国内外多有不定。在戎马倥偬之际,马克·奥勒留用希腊语写下哲学思考的笔记《沉思录》,以寻求内心的宁静,表达对于世俗荣誉和死亡的轻蔑。
马克·奥勒留的官方肖像也打破了过去的传统,如这件头像所示,这位帝王留着长发和胡须,眼睛向上看,法令纹明显,看起来不仅衰老,更多了几分疲惫、悲伤乃至忧虑的色彩,在众多罗马帝王像中这是第一次。雕塑家大胆地突破了共和国时期的写实主义传统,将这位统治者的个性、思想乃至灵魂都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伪塞内卡或伊索肖像,大理石,公元1世纪,高30厘米,宽25厘米,厚25厘米,庞贝,花园
这件大理石肖像刻画的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的形象。他的胡须和头发都很凌乱,眼睛凹陷,颧骨突出,额头上和眼睛下有着深深的皱纹。有人认为这是古罗马政治家、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内卡的肖像,这符合长期以来塑造理想形象的创作传统,但是实际上,塞内卡的真实外表是典型的富有之人的形象,与斯多葛学派的哲学理想并不相符。也有人认为这件肖像的原型是希腊寓言家伊索,他是一个流浪的奴隶。
身着托加的男子雕像,大理石,公元1世纪,高210厘米,宽90厘米,长80厘米,赫库兰尼姆
只有获得完全公民身份的罗马男子才有权穿托加长袍。因此,托加长袍成为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罗马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拥有复杂的政治和法律架构,其运行的核心是罗马公民身份享有的特权。公民身份令人艳羡,很难获得,仅以缓慢的速度向新征服地区的民众发放。
古罗马的生活
展览第三单元“色彩之道”通过洁白优雅的大理石雕像、精致华美的马赛克壁画、光泽莹润的玻璃器皿等展品,为公众介绍了古罗马的多彩生活是怎样的,通过色彩与形状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走近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
罗马人擅用色彩,喜欢饱和而生动的色调。他们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包括墙壁表面绘画的色彩、制作马赛克所使用的色彩,还包括大理石雕像的装饰色彩等。
西勒努斯喷泉雕像,大理石,公元1世纪,高70厘米,宽45厘米,长40厘米,庞贝,A. 维尔尼乌斯·莫德斯图斯之家,花园
西勒努斯在传说中一般被看作是年老的萨提尔,他抚养并教育狄俄尼索斯长大,成了狄俄尼索斯出行时忠实的随从。后来的诗人把他描写为一位长着朝天鼻,胸部和腿部多毛,挺着大肚子,秃顶的老人形象。
忒修斯和阿里阿德涅,湿壁画,第四风格,公元1世纪,高77厘米,宽71厘米,厚7厘米,庞贝,古代狩猎之家,客厅(10),东壁,中间部分
壁画中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身穿华丽轻薄的绿色衣衫,将线团递给雅典王子忒修斯,画面背景是怪物米诺陶所住的迷宫。希腊神话中,雅典王子忒修斯为除掉住在克里特迷宫里的牛头人身怪物米诺陶,前往米诺斯王宫。克里特国王米诺斯之女阿里阿德涅对其一见钟情,给了他一把利剑和一个线团帮助他除掉怪物米诺陶,并顺利走出迷宫。后来,忒修斯带着深爱他的阿里阿德涅公主返回雅典,却在途中把她抛弃在一座孤岛上。
带有可拆卸把手的镜子,银,公元1世纪,直径15厘米,高20厘米,庞贝,警句之家
镜子呈圆形,背面边缘饰棕叶纹、连珠纹,有镀金痕迹。手柄铸造精良,表面铸有不规则凸点。手柄和镜子的连接处有一个抽象的狮头装饰。
多棱玻璃碗,玻璃,公元1世纪,直径9厘米,高16厘米,庞贝
这种多棱玻璃碗为纯手工制作,碗身棱纹是在玻璃高温状态下,用钳子和刀片拉伸、修整出来的。这种敞开式的棱设计使碗叠放时更加稳当,保证了它们可以安全地运往罗马帝国内外。
古罗马的技术
第四单元则通过文物寻找中国和古罗马的共通点:“技术”。罗马帝国的发展和强盛,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建造技术:比如在各种地质和空间条件下建设道路、桥梁和沟渠。人们能够克服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用水泥建造基柱、桥墩,从而轻松越过河流。通过一些较为精细巧妙的文物,为我们展现出古罗马高速发展的各项技术,反过来为现实生活服务。各类技术要素迅速扩展了罗马社会的面貌,使得罗马社会能够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材料和科学知识在地中海地区拓展其影响力。
钓鱼的小男孩雕像,大理石,公元1世纪,高45厘米,宽35厘米,厚30厘米,赫库兰尼姆
喷泉装饰,表现为钓鱼的小男孩形象。花园对于罗马城市的经济和娱乐生活非常重要。一些富有人家的房子拥有自己的供水系统,喜欢在花园设计安装各种造型的喷泉和水池。
烛台,青铜,公元1世纪,高120厘米,宽25厘米,长35厘米,庞贝
这类做工精致的大型落地烛台,是古罗马住宅中常见的一类照明用具。烛台顶部的腔室用于盛放燃料,可将灯芯浸入,使其缓慢燃烧,提供持续照明。同时,这类烛台又可作为室内装饰使用,不少古罗马时期的住宅壁画中常常见到它的身影。
书写工具静物画,湿壁画,第四风格,公元1世纪,高20厘米,宽33厘米,厚6厘米,庞贝,马库斯·卢克里修斯之家,房间(19),北壁
绘有书写工具(书写板、卷轴、墨水池、小刀)。古罗马最常用的书写材料是莎草纸和蜡板。初学写字的学生使用蜡板。蜡板由木制或象牙制的边框构成,表面覆盖着蜡,在蜡上用尖笔进行书写,笔的另一端扁平,用来抹平字迹,以便于重复使用蜡板。当学生有能力书写时,便可以继续用羽毛笔和墨水在莎草纸上写字。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两千年前,地球上的两大文明——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两千年后的今天,罗马古迹远渡重洋,在苏州对外展出。这些精美的文物忠实地记录了古罗马文明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运用,也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向我们呈现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
展览将展至2024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