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痴,是指对砚极度迷恋的性情中人,宋代文人苏轼、米芾还有清代扬州画派的高凤翰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爱砚人士。一方砚石,究竟有什么魅力,令人爱不释手呢?
9月28日,“爱砚成痴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展览以砚式的发展为陈列主轴,穿插与砚相关的点点滴滴,带大家感受砚石与众不同的特色,流连于古今用砚人的真情至性之间。据悉,此次展览除了展出院藏砚石100余件,并特别向台北历史博物馆借展典藏品15件,以丰富早期砚式的风格面貌。
砚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文房必不可少的。电脑键盘还没普遍以前,自来水笔尚未出现的时代,写字、画画都少不了笔、墨、纸和砚,而其中又以砚,最能传之久远。大约有二千年、七万多个日子,砚从出现、不断变化、定型到再变化,就像流行风潮,在不同时代展现出百态千姿。
砚式的初生
砚是什么?砚,原是“研”,指以水研磨墨成墨汁的工具,因此砚的基本功能、形制为磨墨的砚堂与贮墨汁的墨池,而砚的材质以石质与澄泥为主。说到这里,您可以想像“砚”会是什么样子呢?
砚与人
不只是文人书斋的桌案上常有一方砚,画师绘事、君王听政议事,或仕女赋诗课子都少不了它。寒冷的天气,有暖砚相随,即使出门旅行的行囊中,砚也是随身携带的必备用品,古人的砚几乎可以比拟为今人的手机了!
清 乾隆 暖砚 附铜鎏金方炉及勺 全长15.5公分 宽12公分 高13公分
清 乾隆 暖砚 附铜鎏金方炉及勺 全长15.5公分 宽12公分 高13公分
清 十八世纪 玉笔砚匣 附砚、笔、水勺 匣长29.3公分 宽11.1公分 高11.2公分
清 十八世纪 玉笔砚匣 附砚、笔、水勺 匣长29.3公分 宽11.1公分 高11.2公分
砚材的遐想
苏轼说,他十二岁在住处附近玩掘地游戏时,曾经捡到一块适合做为砚台的石头。如此看来,在“易发墨”的基本要求下,砚材具有极大的可能性,若又符合美石的条件,就更理想了。
明至清 十七世纪 玉梅枝纹砚 长9.0公分 宽6.2公分 高1.7公分
明至清 十七世纪 玉梅枝纹砚 长9.0公分 宽6.2公分 高1.7公分
唐 黄釉枕形砚 长14.0公分 宽9.7公分
唐 黄釉枕形砚 长14.0公分 宽9.7公分
早期砚式
考古出土最早可以称为“砚”的是战国至汉代的板砚,多取自天然石块,表面平整,打磨光滑,并附有研石。东汉流行动物盖钮的三足石砚,六朝隋唐墓经常出土多足的圆形砚,并成为宋元以后仿古砚的形制之一。
汉 石雕辟邪三足石砚 径18.5公分 高24公分
西晋 青瓷三足砚 径18.6公分 高4.0公分
西晋 青瓷三足砚 径18.6公分 高4.0公分
砚式的完备
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成熟,社会上形成庞大的士人群体,这群广大的用砚人口为日后砚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7年以前台湾中、小学生都是用毛笔写作文,常用长方形砚台磨墨,这种平底的砚式源于宋代砚底挖空的“抄手砚”,您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演变的吗?
风字砚
砚底有足,砚尾擡高,方便墨汁向后淌流至砚首,砚池和砚堂没有明显的区隔。砚尾宽,砚首窄,砚面俯视为梯形,其前身为箕形砚。
辽至金 十一至十二世纪 雘村石风字砚 长19.1公分 宽10.9-11.6公分 高1.2-2.8公分
宋 双鱼砚 长23.2公分 宽14.2公分 高2.5公分
抄手砚
抄手砚是宋代砚式的主流,砚底挖空,墨池陡降,砚边明显,砚形平整,其前身为风字砚。明代抄手砚的砚面平整,砚底常刻意以圆柱保留端石特有的石眼。
传宋 蕉叶白文澜砚 长23.1公分 宽14.1公分 高6.3公分
宋 火焰珠抄手砚 长17.5公分 宽11公分 高3公分
长方形砚
砚底无足亦无侧墙,重视砚面砚池与砚堂的各种形式,如凤池、括囊、井田砚等,并且赋予各种意涵。甚至不分砚池与砚堂,呈现砚石本身自然的纹理。是明清的主流砚式之一。
宋 紫石凤池砚 淳熙元年铭 长24.1公分 宽16.4公分 高3.5公分
宋 紫石凤池砚 淳熙元年铭 长24.1公分 宽16.4公分 高3.5公分
清 雍正 歙石砚 长15.3公分 宽10.3公分 高2.8公分
砚非砚
打破砚式方圆的限制,或以砚石的自然形貌为取向,或以自然界的物象出发,使砚式充满创意,有无限的可能性。除了研墨的功能之外,强调砚本身具有的独立个性,犹如一件艺术品。
随形砚
常称为“子石”,指大石中的精石,多为自然圆石,石理莹润,保留石材原形,略加修整,古朴天成。
传宋 端溪天然子石砚 长11.0公分 宽9.5公分 高3.2公分
清 康熙 松花石嵌螺钿砚 砚长11.0公分 宽9.0公分 高1.1公分 盒长11.9公分 宽9.9公分 高2.8公分
海天砚
以海天为主题,有仙界楼阁或云龙穿梭,砚体包含砚侧均满饰浮雕,砚堂、砚池仿佛置身于广大无垠的波涛或云间。
明 端石六龙砚 长27.4公分 宽18.7公分 高7.2公分
肖形砚
以树干、叶、瓜、竹等为造型,砚面及砚背均一体考量,为一完整的立体雕刻品,砚堂等部份亦融入其间,设计极富巧思。
清 十八至十九世纪 澄泥竹节砚 计楠旧藏
明 蕉叶澄泥砚 长22.7公分 高2.3公分
与砚为友
砚原是文人赖以为生的工具,文人与砚建立良好的友谊之后,洗砚、制砚盒,以爱护、照顾他们;为砚传形拓模,撰写砚谱,留下记录;还有爱砚人一起赏砚、谈砚,形成砚友圈。
文化记忆
砚石坚固,犹如碑石,可历代相传,形成文化记忆的载体。砚上文化名人的刻铭,引发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叹,而以兰亭修禊与羲之换鹅的故事为题材,或是表现苏轼隽永的文学传奇,更是砚石最爱传诵的内涵。
宋至元 洮河石兰亭砚 长23.2公分 宽17.8公分 高3.4公分
清 十七—十八世纪初 东坡笠屐图砚 宋荦铭 长21.5公分 宽17.7公分 高2.3公分
砚的珍藏
砚不可一日不洗条,洗砚除了去垢,还要以清水养石润。为了避免燥石,收藏砚的砚盒不宜用金属材质,大多为漆盒或木质,量身定制。再者,凡经手、过目的佳砚,没有相机也无妨,绘图、模拓,加上文字描述,留下永恒的记录。
清 十九世纪 犀皮漆盒及木匣 内盛蕉叶白砚 砚:长22.8公分 宽13.9公分 高6.0公分 漆盒:长22.8公分 宽13.9公分 高6.0公分
钦定西清砚谱 清 于敏中等编 清乾隆间内府朱丝栏图绘写本
明 澄泥石函砚 赵宧光铭 长12.5公分 宽9.4-10.8公分 高1.7公分 全高2.5公分
砚友圈
明清士人结社聚会,谈诗论政,书画交流,爱砚者则品砚、藏砚,于砚上书铭刻字,以砚相赠。文人或精于斫砚,工匠亦熟知书文,砚台与他们的仕宧生涯、人际交游、生命经历相交相缠。即使事过境迁,砚台依旧,刻记着过往的人事递邅。
(本文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料及相关文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