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开放创新,焕新北京

最近,以“开放创新”为主题,持续月余的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拉开帷幕。今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将举办10大板块、近1000场活动,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设计机构和设计师代表齐聚北京,分享设计带给城市、带给生活的独特魅力。

北京国际设计周海报


老旧厂房“蝶变”为永久会址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秘书长赵卫东介绍,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70年的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创意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建立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创意设计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23年1至6月,北京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683亿元,约占全国收入的1/5。这也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举办奠定基础。”

“北京国际设计周迄今已举办14届,共吸引全球50余个国家,2万余名设计师和设计机构代表参加,与12个世界著名设计城市、48个知名设计周,建立了合作关系。”赵卫东介绍。

主会场现场


今年的国家设计周尤为特别的是,设计周开幕式及20余项展览、论坛、市集等活动首次在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和筹备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张家湾设计小镇举办。

红砖透着怀旧,大跨度空间富有现代感,建筑本身即彰显了设计的力量。张家湾设计小镇的会场空间的前身是北泡轻钢厂区的夹芯板车间。作为城市更新的典型范例,改造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士崔恺操刀,遵循“不拆真,不做旧”的设计理念,将原有钢结构保留,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厂区空间形态和厂区肌理,达到“老肌理、新内容”的设计目标,具有工业风的钢梁钢柱被特意“外露”,展现老厂房的工业美感。

2023年设计周的开幕,也标志着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的正式启用。

主办方介绍,张家湾设计小镇将作为北京建设“设计名城”的主平台,未来,这里将常年举办展览展示、论坛推介、设计服务、人才交流等创新活动。而距离这里最近的高校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未来也将和设计周进行全面合作,打造设计与传媒的交汇点,通过教育、研究和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推动双方在设计和传媒领域的进一步融合与创新。

青年设计100:青年人怎么玩转设计

据悉,今年设计周期间,永久会址内将呈现12场展览,各展厅相互串联,营造着浓厚的设计氛围。

其中,“青年设计100”单元,汇集了包括科技艺术、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新媒体艺术、影像、动画、绘本等专业方向的共27所院校的181件毕设作品,围绕“当代思考(年度回顾与个人联展)、视觉文化、生活方式、时尚艺术、影像媒体”五个学术板块,希望以此来观照青年设计在时代浪潮下的变化轨迹。

现场


青年设计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和思考当代社会的种种议题。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不仅仅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思想的倡导者,他们通过创新和创意,展示了他们对于环境、科技、文化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表达,更是对于现实挑战的回应。在这个数字化、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设计师们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

视觉影像单元,青年设计师们在影片中表达对于传统、环境、科技、未来世界的思考


在“青年设计100”五年以来的工作实践中,也有大量在京院校以北京特色文化为线索而进行的课题研究及设计成果,如以北京的传统老字号品牌为主题的设计。

比较有趣的如从同仁堂老字号品牌出发,意在弘扬传统的中医文化,在品牌文化上刷新传统的刻板印象,开拓吸引年轻的新用户,让药材以全新面貌进入青年视野的《yaoyao家族——IP形象设计》。

《北京动物园新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则是将北京动物园的空间和信息为核心,围绕像素风、2.5d的设计风格展开创作,多方位搜集北京动物园各个景观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创作,研究观摩国内外相关作品,加以学习,把北京动物园的整体地貌和全体动物进行整体性的翻新与再设计,创作一张大工作量主视觉,最后再将其分解和衍生到具备现实价值的文创应用设计中。

关于这个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项目主任、“青年设计100”执委会副主任刘烜介绍:“每年,我们会面向全球60多所高校征集优秀作品,其中很多北京院校参与,我们发现学生们在毕业创作阶段做了很多与北京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从青年人的角度怎么去玩设计,怎么发挥想象力。这些成果有着非常广阔的转化前景。”

设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元宇宙、AR、VR、MR、AIGV、数字艺术、潮流艺术、全国首展的生态模拟仓……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各个展区,体现着设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我们这个时代设计的独特面貌。

永久会址内,艺术家聂竞竹策划的“潮流艺术邀请展——桃花源”展出了一系列以“桃花源”为主题的形象,“桃花猫”“旅人”“心有灵犀”等作品鲜艳、萌纯且难以捉摸,可能印证的正是人的内心的斑斓、希冀和神秘。潮流文化,也可以实现自我投射,亦可以赋予其更多的意义。

荒野星球户外探索国际影展,是AI时代全球首个专注人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影展,在中国、巴基斯坦、格鲁吉亚和意大利等“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国际巡展,首站活动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举办。首届影展以“认知探索”为主题,以中国人视角,采用跨物种、跨文化、跨学科、跨阶层的方式,深度探索全新世界,设置了人类认知探索和AI应用探索两个单元。

聚焦于对于未来的讨论,国内首个以“未来图景”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型展览于9月24日开幕。展览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清华大学设计未来课题组承办。

该展览向观众展示了设计学与未来学交叉领域的工具和成果,包括设计未来学的多元视界图、能力体系图、方法工具图、演化脉络图,分别呈现未来光锥与替代性未来、超学科知识与能力建构、未来研究演进与设计转型趋势、设计预见流程方法与未来学工具集,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向公众普及与展望设计未来学这一新兴的超学科领域。

展览作品围绕“共情化原型”“数字化场域”“新太空叙事”三个单元主题,带领观众探索人与AI的共情共生、智慧城市的演进以及安居太空的愿景,通过课题组的设计和开发,展示出多元化的未来场景。未来图景旨在激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感受和体验“设计未来”的潜能。

北京正在建设有温度的儿童友好城市,今年围绕儿童友好主题的展览也有许多。

在“绿动童行”国际儿童友好型绿色设计展中,全国范围内首次展出的生态模拟舱吸引了很多观众。完全封闭的舱体中,通过机械臂操作和大数据运行,精准模拟声光电、日照降雨、温度湿度调节等方式,呈现了沙漠、热带雨林、海岛的自然环境,把户外活教材搬进了展览。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思维”

伴随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思维”主题论坛也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举办。来自全球各地20多位设计、教育领域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设计思维、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据悉,北京国际设计周每年的设计论坛主题都与时代主题息息相关。2020年的主题为“民生之维”,2021年主题为“品牌力量 创新时代”,2022年主题为“数实互生 文明共存”,今年设计论坛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开放创新”大背景下,主题确定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在数字科技领域发展起来的创新方法论,它应用设计师的方法与工具,整合人的需求、技术的可行性与商业的可行性。如今设计思维在许多知名的科技园区都有应用,服务于政府管理、企业发展、社会组织等多领域的创新活动。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中提醒在场的业内人士,要想一想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刻。“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是指数发展。”王中举例说明指数叠加概念。如果拿一张A4纸反复折叠,折叠到第43次时,纸的厚度会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伴随量子计算出现,指数叠加就更厉害了。“根据‘新摩尔定律’,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据总量,每过18个月就翻一番。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去做设计和思维的话,那我们就低估了这个时代。”王中谈道。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荣誉院长、教授陈汗青认为,人工智能对设计教育的冲击还是很大的,陈汗青预测:“未来人人可以设计,人人可以做设计师,很可能未来学机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只要修两门课,一个设计思维,一个设计表达。设计表达就使用AI、人工智能,掌握这个方法就够了,这样一来,很可能未来很优秀的设计师就是从其他技术嫁接过来、交叉过来的。我们现在设计学是放到交叉学科里面的,交叉门类里边,这个本身就说明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王中绘制的一组表格显示,传统设计师的培养模式是创意——技术——作品——产品的闭环。未来设计师,则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用户体验、区块链、IP、发展设计、新的技术平台应用、人文审美。“今天我们站在学校角度来谈怎么去培养人才,要知道,现在的设计人才培养,设计思维培养,首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条块,那些是工业文明时代延续下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适合当下的时代。”王中说。

“洞察力与同理心,至关重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何人可说,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是人类设计师的优势。不过,这种洞察力和同理心不会是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科班人士的“专利”。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门槛在降低。因为新的技术平台已经填补了以往的技术鸿沟。谁有更广阔的眼界,更能有效发出指令去引导设计工具,谁就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据悉,9月21日至10月7日期间,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包括设计名城对话、主题展览、北京设计与艺术博览会、北京国际儿童设计周、北京国际品牌周、设计人才、设计之夜、设计之旅等九大重点板块和一个特别行动板块的活动,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中华世纪坛、中国儿童中心及遍及京津冀的70余个区域陆续开启。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