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炼钢炉”空间偏中国传统文化风格。
厚重的工业遗存与轻盈的现代设计交融,展示出新时代的海派风情。9月26日,第二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幕式于黄浦滨江船舶馆举行,上海大学策划的“新海派客厅”展区以巧妙的碰撞与设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发布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宝武新校区项目。 “蝶变?创意设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建立在吴淞创新城原宝武不锈钢地块原型钢厂房的基础上,计划打造无围墙校区、街区、社区以及服务市民美育和终身艺术教育新模式的未来新型美术学院,使之成为“无疆无界、无限可能”的智慧校区。
第一所从工业遗存里“长”出来的美术学院
展览现场,宝武校区设计模型尤为引人注目。宝武新校区将在9月28日打下第一根桩,花1000天建设完成。建成后这将是中国第一所从工业遗存里“长”出来的美术学院。
宝武工业遗存是一处长达一公里、横跨三个街区的厂房,规模宏大。以三个街区作为天然分隔,该校区划分为教育核心、国际教育联盟与新海派艺术发展中心、配套综合馆群三大板块,在教学之余也能承担工作室、论坛、展览等多种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打破校园与社会、与市场的边界,让艺术设计真正走进人们生活。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将宝武校区的形态比作“候机楼”和“厨房”,“我们要将这里的教学模式打造成‘厨房制’,学校中的大师工作室就像一个个厨房,学生想吃什么,想点什么单,都可以量身定制,进行个性化教学。”
宝武校区的设计凝聚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多年的心血。“它融入社区,是一个现代美术教育基地,也是现代博物馆,又是融入现代科技、跨界艺术的智慧的聚集地,在这里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曾成钢表示,希望宝武校区的建设,可以成为上海的现代美术教育“新的里程碑”,“从昔日的土山湾到今天的宝山湾,其中是海派的传承。我们今天提出‘新海派’,希望以更开放包容的精神,开启美术教育的全新模式。”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模型。
以“新海派客厅”探索教学模式
宝武校区模型所在的“新海派客厅”展区则呼应新校区,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作为主基调,以非遗客厅的设计,广迎八方观众。
呼应新校区的工业遗存风格,现场打造出两个“炼钢炉”空间,红色的空间偏西式Artdeco风格,橙色的空间偏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上大美院的教师和学生作品散落其间。在西式区域,上大老师以中国传统花丝镶嵌工艺做出西式风格的花器和首饰,在中式区域,传统竹编工艺制作出的古色古香的外壳,包裹的是电子产品音箱。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尝试从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之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融合、创新之路。
红橙色的圆形展区象征着炼钢的场所将演变为锤炼人才的基地,上大美院在做出自己的回答。“新校区建成后,文化机制、人才建设等软实力是我们要关注的。我们想借此次展览探索何为‘新海派’,它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该如何建设。两个‘炼钢炉’恰好表达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融合,我们要在这种融合中,探索未来‘新海派’的模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介绍。
新海派嘉年华创意市集。
创意市集汇集十余省市非遗传承人作品
作为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特别活动,“新海派嘉年华”创意市集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嘉年华展区举办。集市包括青年创意市集、非遗传承人市集、传统工艺数字体验空间、海派社区艺术体验空间等板块,展示来自新疆、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山西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青年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的精彩作品,助力非遗青年创新创业。
在传统工艺数字体验空间,市民观众将进入一个数码交互的场域进行交互体验,了解传统文化的数字表达,体验展区的科技感和趣味性,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历史和技术;青年创意市集囊括了上海大学师生的优秀文创作品,借此机会打破教育与社会的高墙,让年轻创作者们展示创意和才华;非遗传承人市集邀请了来自全国的非遗传承人,观众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山西布老虎、淮阳泥泥狗、山东潍坊风筝等传统工艺,同时也有机会购买到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海派社区艺术体验空间为观众呈现上海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观众还有机会与当地艺术家互动,参与各种有趣的艺术体验活动,深入了解海派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