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新论:太史公犯错,庞涓并非死于马陵之战

谈到马陵之战,很容易联想到孙膑和庞涓,还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那经典的一幕。不过,现存史料中,只有《史记》认为庞涓参与了马陵之战,其他记载则并不支持《史记》的观点。

魏军主帅是太子申

战国的史料中有一点共识,那就是马陵之战魏军的主帅是太子申。如《战国策·魏策二》载,“魏惠王起境内众,将太子申而攻齐。”《孟子·梁惠王》中指出,太子申是魏惠王的长子。据《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出生在公元前400年,在马陵之战时(前342年)魏惠王已年近花甲,史籍记载他还有公子嗣(即魏襄王)、公子理、公子高等子嗣,据此推算太子申在马陵之战时应该也有四十岁上下了。太子申的祖父魏武侯在当储君时就曾征战四方,他父亲魏惠王更是戎马一生,孟老夫子曾毫不客气地指出魏惠王“好战”。在这样的家族传统下,成年之后的太子申自然也要带兵出征,特别是在魏惠王年事已高的情况下,由太子申担任魏军主帅是理所应当的。

战国新论:太史公犯错,庞涓并非死于马陵之战

影视剧中的魏惠王与太子申

对于太子申参加马陵之战的经过,《战国策·宋策》记载:

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外黄徐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能听臣乎?”太子曰:“愿闻之。”客曰:“固愿效之。今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则万世无魏。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利太子之战攻,而欲满其意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上车请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不如遂行。”遂行。与齐人战而死,卒不得魏。

《史记·魏世家》有相似的记载:

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史记·魏世家》只是在《战国策·宋策》的基础上加入了战争起因和庞涓的事迹,然而太史公加入的这些内容却都是错的。

首先,《史记·魏世家》弄错了战争的起因。据《竹书纪年》、《战国策》等书记载,战争的起因是魏伐韩(下文有详述)。太史公在此混淆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其次,《史记》中战国时期齐国世系、年代多有错误,齐国当时的君主是齐威王(前355年-前320年在位);

再次,庞涓应该是死于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吕氏春秋》载:“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禽庞涓》记载魏将环涂(即“钻荼”)参与了桂陵之战,田忌、孙膑在此战中“禽庞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提到孙膑“取庞涓而禽太子申”。两处“禽”字的含义应该相同,“禽”字本身就有斩杀之意,如《说苑·权谋》云:“故武王顺天地,犯三妖而禽纣于牧野。”史载商纣王死后被周武王斩首,据此推论,钻荼、庞涓应该都死于桂陵之战。

战国新论:太史公犯错,庞涓并非死于马陵之战

临沂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

《孙膑兵法》应该是孙膑或其门人弟子所写,可信度较高。至于《史记》中所载孙膑、庞涓的故事,似乎是司马迁游历采访所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膑“生阿(今山东东阿西南)、鄄(今山东鄄城北)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受访者已经不能知道孙膑的确切籍贯,只能说出大体的方位;更无法确定孙膑是孙武的几世孙,甚至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两人都姓孙,所以坊间传闻就说孙膑是孙武后人。受访者显然混淆了庞涓指挥的桂陵之战与太子申指挥的马陵之战,而太史公误信了庞涓参加马陵之战的说法,于是在《战国策·宋策》的基础上加入了庞涓事迹。而且《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马陵道万弩射庞涓”的描述,文学气息尤为浓厚,这正是民间传闻的特点。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详细论证了“减灶”、“设伏”、“举火”等细节“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战国新论:太史公犯错,庞涓并非死于马陵之战

影视剧中的孙膑(左)与田忌(右)

马陵之战的起因

为何会发生马陵之战?这要从魏、韩两国的关系说起。邯郸之难(前354年-前351年)后,魏国“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盛极一时。韩国对魏国则若即若离,韩昭侯慑于魏国的强大而多次去朝见魏惠王,并追随魏国东征西讨,但心底则一直对这个强邻怀有戒心。

《史记·六国年表》载,公元前342年,魏惠王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逢泽之会,东周昭文君代表周天子与会,秦国派公子少官率军参会,其他如宋、卫、鲁等“泗上十二诸侯”也应召前来,数万兵马云集,蔚为壮观。当时魏惠王还没有称王,《战国策》说他打算“复立天子”,即在诸侯中重新树立周天子的权威,他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代霸业。所以逢泽之会上,他亲自为昭文君驾车,让韩昭侯做“车右”(即陪乘),想以此来提升周王室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

逢泽之会后,魏惠王又率领诸侯去朝见周天子,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市区)的九里(今洛阳市东南)举行会盟,史称“九里之盟”。当时韩国君臣对会盟是持有疑虑的,彭喜对韩昭侯说:“勿听之也,大国恶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弗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确实,周天子和魏惠王都想削弱大国、扶持小国,这样他们才能号令天下。然而,这些大国岂会轻易就范,韩国就选择了与魏国渐行渐远,最终兵戎相见。

战国新论:太史公犯错,庞涓并非死于马陵之战

当时在位的天子——周显王

魏、韩、齐三国的较量

《竹书纪年》载,就在逢泽之会这年(前342年),魏将穰疵率军与韩将孔夜战于梁、赫一带(今河南汝州市西)。韩军不利,向齐国求救,齐国表面许诺,实则按兵不动,坐看韩军消耗魏军兵力。结果韩国五战五败,最终全军溃逃,史称“南梁之难”。齐国这才起兵救韩。

战国新论:太史公犯错,庞涓并非死于马陵之战

南梁之难示意图

齐国以田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田忌、田婴等皆随军出征。魏国太子申统十万大军前来迎战。孙膑运用诱敌之策,将决战地点选在了马陵。马陵之战的具体地点,东晋虞喜《志林》云:“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赞成此说,此地在今山东莘县大张家镇,距离范县县城较近。这也是太史公寻访所得的马陵之战遗址,此地正位于孙膑的出生地“阿、鄄之间”,是孙膑极为熟悉的地方,所以孙膑才选择在此与魏军决战。

《孙膑兵法》记载了马陵之战时齐军的阵法,阵前撒上蒺藜作为缓冲,战车在前,盾牌兵、弓箭手紧随其后,中间是手执戈、矛、戟等长兵器的大军,最后是手执短兵器、用来断敌军后路的后备军。

我们可以想见,齐军小股部队将魏军引入马陵,埋伏在附近的齐军以逸待劳,重创魏军。孙膑又派后备军截断了魏军退路,最终魏军阵势大乱、全线崩溃,太子申兵败身死。

战国新论:太史公犯错,庞涓并非死于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示意图

魏国霸业的终结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十二月,魏军惨败于马陵,随后,魏国遭到了各国的痛击。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五月,齐将田朌率领齐、宋联军攻入魏国东部地区,包围平阳(今河南滑县南)。九月,商鞅率秦军攻入魏国西部地区。十月,赵国大军攻入魏国北部地区。年近花甲的魏惠王亲统大军迎战商鞅,结果大败而归。

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齐威王与赵肃侯会盟于博望(今山东茌平县西南),两国继续协作伐魏。《竹书纪年》载,这一年魏国在济阳(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修缮城防。清代学者黄式三指出,魏国这一举动是为了抵御齐国的进攻。这一年,商鞅再度统军攻魏,用计诱俘魏军主将公子卬,乘势击破魏国大军。魏惠王三十二年(前338年),秦军在岸门(今山西河津市西)击败魏军,虏获魏军主将魏错。

以上还只是现存史料的记载,从当时形势来看,齐、赵、秦应该是每年都会对魏国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韩、宋等国也少不了对魏国的攻伐。迭次打击之下,魏国实在撑不住了,在当时名士惠施的劝说下,魏惠王“变服折节而朝齐”,魏国霸业至此终结。(文/王政冬)

参考文献

(清)黄式三:《周季编略》,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王政冬:《逢泽之会与马陵之战时间考》,简帛网(2014-04-05)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