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西湖之畔的赵无极:自中国走出,再走向中国

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1920-2013)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诠释,他曾说:“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

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萌生于杭州,杭州哺育了他的艺术。在赵无极逝世十周年之际,他的一生力作重返西湖之畔。澎湃艺术获悉,“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9月19日在西湖之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启幕,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要文化项目、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项目、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赵无极基金会联合策划,共展出赵无极的油画作品129件,及重要作品和相关文献共200余件。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是在9月26日,延续到明年2月20日。

创作中的赵无极


 

1939年,赵无极与同学在云南昆明安江村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室前合影(前排左二为赵无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许铁生家属捐赠


赵无极是享誉中外的华裔法籍著名画家。1920年出生于北京,1935年入读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41年留校任教,1948年赴法深造,1985年受文化部邀请回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绘画讲习班。2003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2013年辞世于瑞士。他融通中西,创造了极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系统收藏于全球150余个重要博物馆及美术馆,如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独特贡献。赵无极曾说:“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

赵无极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诠释。

主办方表示,“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的艺术现场,是一次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是经由“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一种实践转化。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萌生于杭州,杭州哺育了他的艺术。在赵无极逝世十周年之际,他的一生力作重返杭州。本次特展汇聚了来自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中国香港M+博物馆、中华艺术宫、苏州博物馆、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艺术机构、赵无极夫人弗朗索瓦以及世界各地重要收藏家的藏品,展出其油画、水墨、水彩、版画、瓷绘作品以及相关影像文献等,以六大版块多角度系统地梳理了赵无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展出的重要作品有以杭州为主题的《我在杭州的家》《父亲的花园》,以及三联画《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向弗朗索瓦致敬》、双联画《向塞尚致敬》等代表作。

赵无极在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总顾问许江在展览序言中回忆说:“赵无极先生仙逝已经十个年头。仰望他的笑容,心中总感亲切。1985年初夏,在先生的讲习班上,我跟随他学习一个月,画了两张人体,一张肖像。肖像正是赵夫人。作品犹存,常忆常新。当年的一幕幕,如在目前。转眼三十多年过去,爱念往景,未尝不感叹岁月易逝。无限怀想之中,总有一份情境潜伏心中。2004年,赵先生孤身来访,我陪他重游罗苑艺专旧址。坐在当年艺专的阳台之上,望湖中舟楫往来,湖山共色,赵先生像孩童一般开怀大笑。也许,少年家山记忆袭上心来。湖水无波,隐隐绰绰,西湖的静影中浸染着岁月的纤浓。回想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岁月,最让我难忘的是每天在写生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围坐先生身旁所展开的坦诚交谈。赵先生话不多,反反复复说的主要是:‘向民族的优秀传统学,向世界第一流的大师学,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个性,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应该是地方性的,而应该是国际性的,世界越来越小,东西方互相渗透,中国画和西画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不要找个套子将自己套住,应站得高,站在世界艺术之上。’这些话语似乎老生常谈,却在国门初开的时候,出自这样一位享誉国际艺坛的大师之口,尤让向往国际艺坛新风的学员们注心沉思。在这里,赵先生提示的,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中去,而是思考如何站在世界艺术之上,这正是一个至今依然发人深省的命题。”

“现代性是横亘在人类近现代历史中的一条大河。这条河川流不息,汐潮涌动。河的两岸是东西方的大地。广袤大地因其地缘、节侯、品性的殊异,带来不同的文化风神和四季景色。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多少文化的使者渡筏于两岸之间,体察不同文化的风息与内涵,咀嚼其间的融合与异变。无论我们逐跡波特莱尔的象征吟唱;或是从存在主义哲思中体会与东方老庄思辨的深沉冥合;还是从东方的放意书写中揣想交响乐和铜琴提琴的肆情演奏;让某种抑扬顿挫的行云慢板的吟哦蓦见绵延诗性的缠绵与寻觅,我们看到这江河上多少穿梭往来的风帆。赵无极的绘画则是这无尽风渡之中最具时代风华的伟帆。”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据悉,此次展出的重要作品有以杭州为主题的《我在杭州的家》《父亲的花园》,以及三联画《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向弗朗索瓦致敬》、双联画《向塞尚致敬》等代表作。

我在杭州的家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47 65x80.7cm


 

我父亲的花园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5 38x46cm
 


 

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 三联画,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99-2000 200x750cm
 


 

向弗朗索瓦兹致敬-23.10.2003 三联画,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2003 195x324cm
 


 

向塞尚致敬 双联画,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2005 162x260cm


据中国美术学院介绍,展览共分为6大板块,展出赵无极油画作品129件,其他重要作品和相关文献共200余件,重现赵无极艺术人生的重要时刻及事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赵无极先生的艺术以中华文明之传统,开现代绘画之生面,在世界艺术史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东方气象。他的作品‘ 不中不西,即中即西,非古非今,亦古亦今 ’,是东西文明互鉴在现代美术领域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艺坛绽放出中华现代文明的绚烂花朵。”

锡耶纳广场 2020年赵善美女士捐赠 布面油画 M+博物馆藏,中国香港 1951 50x45.5cm
 


 

节日的村庄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4 96.5×130.5cm


 

夜-子夜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5 54.5x46.5cm


 

十月伊始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5 97x146cm


1957年,赵无极在美国旅行时,结识了纽曼、罗斯科等抽象派画家。抽象表现主义扩展了他的绘画视界。1958年起,他不再为作品命名,而是以作品完成的日期命名。

20世纪60年代,他从形象和字符中解脱出来,以表现主义的狂飙涂抹响应草书的笔势与章法,将自己抛入绘画之中。至此,他的创作逐渐演化为一场肉身与画布搏斗的行动,在自发性的书写挥洒中,逐渐生长出抽象山水意象。

11.01.59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9 195x97cm


 

21.12.59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9 160.7x111.8cm
 


 

15.12.60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60 130x96.5cm
 


 

22.07.64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64 162x200cm


“我画我的生活,但也画一种不可见的空间、梦想的空间。在那里,人即使处于各类矛盾力量构成的不安中,也永远感到和谐。” 赵无极曾说。

20世纪70年代初,在生活困顿之时,赵无极受到朋友亨利·米修的鼓励,重拾了赴巴黎后一度被他遗忘和警觉的水墨画。1972年,他回到阔别24年的祖国,故国的山川风物激活了深植其内心深处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水墨滋润的物象生发中,在油彩流动的呼吸节奏中,他的绘画融入了一份东方意蕴。

23.05.62-07.01.71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62-1971 114x162cm


 

水墨画 14号 纸本水墨 私人收藏 1971 34x34cm
 


 

02.11.71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71 130x162cm


 

15.01.82-Triptych 三联画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82 195x390cm


赵无极说:“每当清晨走进画室,即使光线灰暗而阴郁,留在画架上或放在地上的未完成的画,总是给我再拿起画笔的力量。如果颜料已经干了,我就可以重新试着再创造各种虚与实,感受到余生的气力,抒发从未弃我而去的绘画的幸福。”

2000年以来,赵无极的绘画与自然的联系愈发密切,重启带有形象含义的画作题目。《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展现了光华初现、万物生长的意蕴。从抽象到山水气象,再回到写生,在“绘画的幸福”中,他晚年的作品氤氲化醇、生机无限。

赵无极始终抱持对绘画的忠诚,最后一幅油画《18.03.2008》,让我们与他一道,浮现记忆中西湖“平静水面上空气的流动”,在风的吹拂中体验生命的圆融。

一月-27.10.2002 双联画,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2002 195x260cm
 


 

18.03.2008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2008 116x89cm


据悉,此次特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特别支持,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学院承办。(此次特展于2023年9月20日至 2024 年2月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2023年9月26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All works by Zao Wou-Ki : ? Zao Wou-Ki - ProLitteris, Zurich.本文部分资料据中国美术学院)


延伸阅读|两个传统,两个世纪——赵无极的艺术道路及其文化价值

高世名

赵无极是现代艺术史天空中的一颗绚烂星辰,更是中国美院学术谱系中的一座历史丰碑。他的艺术贯通了东西两大文明传统,创造出现代主义的东方风格,让中华文明的根源性精神在现代艺术土壤中结出硕果。

赵无极的艺术融合了两个传统。他是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的文化摆渡者,自如地游弋在“古、今、东、西”之间。他在这两个传统中互为体用,双手互搏,或以保罗·克利式的现代绘画语言摹写甲骨金文的拙朴古意,或以表现主义的狂飙涂抹响应草书的笔势与章法,或以山水画的丘壑内营演化浑茫天地以响应莫奈,或以奇崛的构图、恣肆的笔法致敬屈子与李白。

在赵无极这里,对于东方哲学和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体认使他从对象化的写实中脱落而出,进入一种意象生发、当下生成的绘画状态。在他的绘画经验中蕴含着中国人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游——变动不拘,游走不定;观——内外打通,体察入微;望——思感交作,会通履远。他用画笔周行于纷至沓来的意象世界,执心物两端,得兴象意境,恍兮惚兮,若有物浑成,依稀隐约,有氤氲明灭。这一切正如他所致敬的屈原——“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赵无极的人生贯通了两个世纪。他是20世纪开辟抽象绘画东方风格的大师,更是21世纪纷繁芜杂的当代艺术场景中的一位绘画坚守者。在今天,艺术媒介、观念与手段五花八门,AIGC图像无限生成,数字技术无比便捷,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绘画?绘画不可替代的东西是什么?绘画能否发明出新的感性?绘画能否触达人类的悲欢、寄托心灵的探寻?绘画是否足以安身立命?……这一系列纠结扰乱着当代画家们的追问,在赵无极的艺术生涯中似乎从未造成任何困惑。

赵无极


赵无极说:“我让画面呼吸,画面替我呼吸”,绘画在他生命中如同呼吸般自然,亦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赵无极毕生保持着绘画的天真与本能,因而他始终相信绘画,绘画对他来说也始终是自由而快乐的事。赵无极强调绘画的“活性”,要“让画面生动起来”,这“生动”与“活性”与中国画论的“气韵生动”相通,同样也是画者由被动而能动的过程——被动即死,能动则生,“让画面生动起来”就是当代绘画的起死回生之道,就是由“生熟”之生抵达“生动”之生,最终回应到“生生不息”之生。

晚年的赵无极在对象与现象、物象与意象、抽象与具象之间自如穿梭,这是大多数当代画家所无法企及的。在他为数不多的话语表达中,他总是希望自己的下一张画更加自由。这自由并非只是自由地画,而是在画中得自由,通过绘画而自由。一方面,他作画讲究“胸无成竹”,因而能够即兴发挥,纵情潇洒,自由从容。另一方面,这份自由源于自然,他说——“我不是画风景,是画自然”。在中国哲学中,自然是最本质的道:生机造化,自然而然。自然并非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而是浑茫天地间的生成变化,丘石林木俱为一体,眼前世界俱平等相,这是一气化形,万物成象,山川浑然一体,物象连绵不断,上下前后广延不可分割,无分无界亦无量无限。

在这个新世纪,赵无极隐居巴黎一隅,玩味寂寞,潜心作画。其画作所示现的,是一种饱含着诗性与哲学感悟的意象,于信笔由缰中情致生发,于形色得兼中成其气象。他晚年的绘画日趋纯粹,如同现代主义诗人们所谓的“纯诗”。在梁宗岱的论述中,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纯粹凭借那构成它的形体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的感应,超度我们的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光明极乐的境域。”在瓦雷里和叶芝那里,“纯诗”是音乐化了的“绝对之诗”,同样,赵无极的晚年画作,乃是极度纯粹的“绝对之画”。荆浩《笔法记》中说“画者,画也”。斯之谓也!

“画者,华也”,在赵无极生命的最后时光,画面变得更加松灵烂漫、瑰丽高华,其所根基者,是一份自由而澄澈、快乐又通达的心境。他的艺术以中华文明之传统,开现代绘画之生面,在世界艺术史上开辟出独树一帜的东方气象。他的作品“即中即西、亦古亦今”,是东西文明互鉴在现代美术领域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艺坛绽放出中华现代文明的璀璨花朵。斯人已逝,薪火不绝,精魂永驻,大道无极。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