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中心建设,打卡北京文化新地标

值2023北京文化论坛,北京市举办“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题采访系列活动,分为“探寻首都历史文脉”“打卡北京文化新地标”“解码北京文化新业态”三大主题。澎湃新闻探访了北京多家有代表性的文化场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外景


国家自然博物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58年5月现址主体建筑落成,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馆名。

1959年1月开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1962年1月定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23年1月更名为国家自然博物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外景


国家自然博物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现有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年接待观众达180万人次。

古爬行动物展厅


国家自然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开放。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目前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藏品37万余件,珍稀标本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居首位,如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化石、复原全身羽毛颜色的赫氏近鸟龙化石、唯一保存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等,还收藏有许多珍贵的国礼标本。

神奇的非洲展厅


国家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设有古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神奇的非洲等常设展览,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演化发展的全景图。每年还推出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

国家自然博物馆主要面向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人类学等基础学科开展野外科考、科研和博物馆学研究,在古生物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累计发表论文十余篇,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十余项。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博物馆等百余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国内野生动物保护区、化石产地建立数十个科研科普基地。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百余项。

国家自然博物馆先后赴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地区举办巡回展览,与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五十多个知名大学、博物馆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创新性科普项目交流。举办中关村论坛平行会议、中生代古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彰显新时代我国自然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博物馆之夜


国家自然博物馆以展览、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设计教育规划及课程体系,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开展科学、艺术、文化融合的教育活动,形成众多科普品牌,如博物馆之夜、实验乐翻天、小小研究生等。自主研发设计的集展览展项、球幕电影、动手实验、专家讲座于一体的流动科普平台已走进二百余所学校和社区,不断创新馆校合作方式和内容,服务学生和社区居民数十万人次。上世纪80年代创办科普期刊《大自然》杂志。近十年来编撰出版科普读物二百余册。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坐落在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和研究展示先农坛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天子祭享先农和亲耕耤田的重要礼仪场所,是北京城中轴对称格局的重要礼制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恢弘壮丽的祭农见证物。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岁殿是先农坛内巨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

太岁殿


拜殿


神厨院落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准备牺牲祭品及存放先农神牌位的地方。

神厨院落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地方。室内明间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这种形式在国内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是罕见的,被誉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

宰牲亭


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太岁殿南侧。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耤礼的观礼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

明清耤田位于观耕台正南,明清时期皇帝行亲耕礼的田地称为帝耤(俗称一亩三分地),长十一丈,宽四丈。亲耕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两侧为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伴随着奏乐,皇帝扶犁三推三返,由户部侍郎播种。耕田历史景观,是北京先农坛农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些年,古代帝王耕种过的“一亩三分地”也已恢复,耤田里种上了水稻、黍子、谷子、大豆和高粱等农作物,每个时节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每年的耕种活动也成了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活动。随着先农坛古建筑的腾退修缮、环境整治不断推进,这里越来越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观耕台


一亩三分地


天神地祇坛是明嘉靖时期根据典章制度改革的需要,于先农坛内坛南门外增建,用以供奉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农业的丰收,成为中国古代重农尊祖思想的体现。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

地祇坛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的耤田收获下来的粮食储存在这里,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为了使这些粮食免遭虫害,防止发霉,在建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筑上使用雄黄玉(三硫华砷)彩画,颜料有巨毒,可以驱虫;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在仓房上都开有气窗。

采访中,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介绍,迎面的亭子是收谷亭,收割后的谷物需要在此通风晾晒,然后被收到左右两侧第一排的碾房进行加工;之后,谷物才被收入屋顶带气窗的仓房。而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则是亭子身后的圆廪神仓,有“天下第一仓”之称,是将储藏的谷物转换为皇家祭祀礼仪祭品的重要场所。“其他坛庙祭祀时,都会到这里来取祭品;而这些谷物要先从仓房移到神仓中,经过一定仪式之后才会成为祭品。”

神仓


现在,拜殿和太岁殿均设有展览,重要展品包括《清雍正帝先农坛亲祭、亲耕图》,画中,清代宫廷画师用写实的手法,将清雍正帝祭祀先农之神和扶犁亲耕的盛大场面绘成两幅画卷。上卷为《雍正帝先农坛亲祭图》,纵61.8厘米,横467.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卷真实反映了雍正帝在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的隆重场景,图中显示的祭祀陈设、祭祀乐器和乐舞人员等内容,称为研究清代国家祭祀先农之神制度的重要依据。下卷《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纵62厘米,横459厘米,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该图卷是研究清代耤田礼珍贵的形象化资料。

一件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被称为“中国藻井艺术孤品”,美轮美奂。此藻井极为繁复和精美:上下共分六层,每层都有云纹、宫阙、仙人、壁画,四角有天王托举,雕刻绘画都异常精细。藻井顶端绘有一幅古星图,据考证是参照唐代古星图绘制,星星位置准确,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明代宗朱祁钰敕建寺院。清雍正元年(1723年),进行大修。1976年因地震将藻井从大殿上拆下,1989年移至古代建筑博物馆收藏,并于1995年进行修复。

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


“进京赶考之路”及相关建筑群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乘车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25日凌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从涿州登上火车,清晨6时到达北平西郊的清华园车站。随后乘车前往颐和园休息,下午前往西苑机场阅兵,当晚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民主人士,之后毛泽东入住香山双清别墅。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入住来青轩。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指挥渡江战役,筹备新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

益寿堂


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成功打造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高水平规划建成香山革命纪念馆并精心布设“为新中国奠基”基本陈列,全景式展示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开启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的光辉历程。对香山双清别墅、来青轩等8处中央领导人住地和中共中央驻地进行复原陈列。

2023年3月,清华园车站旧址保护利用和颐和园益寿堂展陈提升工作圆满完成并开放,与香山革命纪念地串联成线,“赶考之路”(北京段)串珠成线,整体亮相。统一设计安装了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主要革命旧址、纪念设施标识牌。完成第一批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遗址遗迹摸排调研和核查工作,计23处,将持续打造提升。

清华园车站旧址


中法大学旧址

中法大学旧址位于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层楼房、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中法大学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此处,改称中法大学福尔德学院。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1922年,建立了以肖明为书记的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了以肖明为书记的中共中法大学支部。同年,陈毅进入中法大学学习,并由团员转为党员。1924-1925年,陈毅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1984年,中法大学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法大学旧址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专题展”展示了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进步知识分子在风云激荡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中法大学外景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租住在此,《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随迁此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等人曾任《新青年》编辑。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2001年,陈独秀旧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设有“历史上的新青年专题展”(北房)、“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南房),总面积272平方米,北房展览共展出文物122组件,展品264件,集中展示《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体现《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南房展览上展文物7组件,展品17件,简略陈列介绍陈独秀的基本生平和在北京期间的主要情况。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