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影,了解真实的奥本海默

近日,由诺兰执导的《奥本海默》在国内热映。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同名原著、普利策奖获奖传记作品《奥本海默传》,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同步推出。

《奥本海默传》书封


这部《奥本海默传》是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权威读本。本书写作时间长达25年,参考了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它同时参考了国会图书馆中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以及联邦调查局在对奥本海默超过25年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

8月31日晚,由万达电影、好集了、中信出版联合共创“现在、过去与未来:《奥本海默》观影阅读暨影片导赏”活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城同步实况联动。活动特邀《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传》审校方在庆、《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著名影评人电子骑士严蓬,从人物故事、历史科普、电影技术等多维度深度解读图书和电影,重温这段历史,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迪。

左起:主持人瑶淼、汪冰、阿郎。本文由主办方供图


左起:主持人瑶淼、方在庆、电子骑士严蓬


奥本海默的故事,为当下提供了反思

活动现场,几位嘉宾首先探讨这部刚刚上映的电影。阿郎认为,《奥本海默》中其实有三颗爆炸的原子弹。第一颗是影片中直接呈现的,在试验场上爆炸的原子弹。影片并没有直接体现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但我们都知道它们所带来的灾难。第二颗则是在社会层面爆炸的原子弹。“当第一颗原子弹被制造出并引爆之后,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层面,一扇幽暗的大门被打开了。过去的战争会有胜利者和失败者之说,原子弹出现之后没有胜利者了,所有人都是失败者。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责问。”阿郎说。

至于第三颗原子弹,阿郎指的是诺兰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他指出,电影中的爆炸场面是通过实拍完成的。诺兰在电影中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表现瞬间的爆炸,用声、光以及人物的反应,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了爆炸的可怕。此外,他还提出,另一场爆炸发生在影片最后的辩论上。当奥本海默受到审问时,画面上同时也出现了原子弹爆炸一样的强光和震动。“当原子弹成功爆炸那一刻起,奥本海默的失败就已经开始了。当他成为一个英雄被人纪念欢呼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可能被推到一个刽子手的位置上永远不得脱身,这是历史对他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责问。阿郎说。

汪冰喜欢《奥本海默》的原因在于它最后停留在了悲剧上。“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欢庆胜利,但是只有悲剧才让人反思。我觉得诺兰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唤醒所有人,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反思精神。”他说。

关于这部电影,诺兰想传达怎样的观念?对此,严蓬认为,诺兰想要通过这部电影表达自己对于当下科技的观点。他提出,我们可能到了奇点临近的时代,可控核聚变、常温超导体、AIGC、基因编辑、材料学等,都可能面临突破。此前,已经至少有二三十年很多人认为科技停滞了,特别是一些基础科技的研究好像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新的发展。而当下,很多科学领域都可能会有特别巨大的突破变化,甚至能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这和奥本海默当时面临的几乎是一样的状况。“科技能带来什么?我认为大家看了《奥本海默》就能很清楚意识到,答案不是简单的正面或负面,需要拥抱它还是拒绝它,这就是奥本海默面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所有人都要面对。”严蓬说。

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地联动观影。


电影背后,奥本海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么电影中的奥本海默和传记中的他,究竟有多大的重合度?对于这个问题,《奥本海默传》的译者汪冰讲了一个小故事。本书作者之一的凯·伯德曾前往电影中的原子弹小镇洛斯阿拉莫斯探班剧组。在拍摄间隙,主演基里安·墨菲走过来跟他说话。墨菲不仅身形和奥本海默很像,而且还穿着奥本海默典型的衣着,即棕色的宽松西服。作为一位奥本海默多年的研究者,看到眼前的墨菲,伯德不禁脱口而出:“奥本海默博士,我等着见您已经几十年了。”墨菲走过来之后还对伯德说:“我们都读了您的书,您的书在这儿是必读书。”

汪冰告诉现场观众,诺兰在电影中只截取了奥本海默从哈佛毕业后到欧洲留学,直到1945年他遭受政治迫害之间的人生经历,而他此前的成长经历以及听证会之后的人生,受电影篇幅所限并未呈现,而这些都可以在《奥本海默传》中找到答案。所以电影《奥本海默》中的很多镜头背后都有很大的信息量,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在《奥本海默传》中都可能对应一个故事甚至一个章节。比如电影中有一幕,施特劳斯打开车门跟奥本海默说:“你坐我的车走吧。”其实施特劳斯的用意是想让司机在送奥本海默走的时候监视他。

为什么电影中的奥本海默要纠结于一张安全许可?对此汪冰解释说,安全许可就是国家对他的信任。当国家不相信他时,他感到了无比的伤心和痛苦。汪冰分析说,奥本海默属于“天鹅型人格”,他从小就拥有过人的才智,这让他充满了优越感,自诩为“天鹅”,认为自己洁白的羽毛和高傲的形象能让自己免除惩罚,因而他一度认为自己所取得的声名可以让自己免于政治迫害;同时他在忍受痛苦时是非常坚韧的,他会努力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所以当施特劳斯开始围剿奥本海默的时候,他一开始给了奥本海默两个选择,主动请辞或者接受调查。但奥本海默没有请辞。“奥本海默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一只如此洁白的天鹅是不允许自己身上有任何污点的,一旦请辞就意味着默认了施特劳斯的抹黑。于是他走上那个暗箱法庭,他可能以为自己还能昂着头骄傲地走出来,但是结果并没有。”汪冰说。

作为一流的物理学家,为什么奥本海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对此,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的方在庆解释说,奥本海默的特点在于点子多,但是坐不住,常常有了新发现就放下了,再进行第二个,这是做基础研究的大忌;其次,奥本海默去世得太早了。“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他和他的弟子合著的文章,实际上预示了黑洞的存在。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尽管他们没用黑洞这个词。”方在庆说。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后,人们对于原子弹造成的危害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若授予他诺贝尔奖,诺奖委员会是有所顾忌的。

当然,尽管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奥本海默的成就不可忽视。方在庆总结说,奥本海默把量子力学带到了美国,开了风气之先;除了科学之外,他对曼哈顿工程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顶尖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并做了很多协调管理的工作,促进了计划的成功。

谈及奥本海默人生的传奇性,阿郎认为,这种传奇性并不属于他个人。“一个社会、一种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总需要有人出来做这样一位开拓者,奥本海默是被命运选择了也好,还是他主动承担了也好,他都走到了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在很多历史上的关键阶段,都有人做了这样的事情,也有了类似的命运。所以这部电影或者这个人物具有一种特别的代表性,它一直在阐述人类永恒的困境。”阿郎说。

活动现场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