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畔的西岸,这些年已成为上海艺术、文化和商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一年一度的西岸艺术博览会更是吸引了全球艺术界的目光。
近日,SHL建筑事务所(Schmidt Hammer Lassen)公布了两座位于西岸的文艺场所的设计方案。其中,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将于9月对外开放,该建筑的前身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水泥厂”的预均化库,而旁边则是预计于明年竣工的西岸大剧院,该建筑也是中国首座专为音乐剧而打造的滨水剧场,将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公众。在穹顶艺术中心即将开放之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了两个建筑的项目建筑师——陈超与张劢,谈及了两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及背后的故事,他们表示,“无论是建筑设计的理念还是需求,都是走向“更开放”,更强调公共的功能。”
澎湃艺术了解到,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与西岸大剧院相连,一栋为工业遗产改造,一栋为全新的建筑设计,一个为圆形,一个为反曲造型,在造型上相呼应。两栋建筑的总设计师是SHL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Chris Hardie,他曾参与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他表示,该区域是西岸文化长廊的一个节点,向北走有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等艺术展示场所,往南走则开启了文化演出场馆的路线。“所以,我们希望这一组建筑在这个区域内形成有意思的对话。”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与西岸大剧院效果图
其中,率先完成的是穹顶艺术中心,将于今年9月对外开放,届时将成为2023年“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演绎展区主场馆。这是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由原水泥厂预均化库改造而来,曾是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主要生产性设施。建筑内曾有一台像时钟一样不断运转的机器,用于混合石灰石及其他矿料,形成化学成分稳定的生料用于后续水泥产品的生产。20世纪20年代,这里生产的水泥被用于建造上海的外滩建筑群。
上海水泥厂 (1920年代)
上海水泥厂(解放前)
上海水泥厂,原名上海华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诞生于1920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曾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是中国民族企业家们远大眼光和经营智慧的结晶。自诞生开始,它便在日本、美国等国向华倾销水泥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被侵占,几乎被摧毁,但最终在它的守护者手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起到重大的作用。2006年,因世博会的契机,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始了整体的规划与升级,试图实现还江于民的目标。2009年,为了结合上海市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以及徐汇滨江片区的规划改造升级,上海水泥厂告别了黄浦江畔。
改造前的穹顶艺术中心
SHL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团队在保留原始形态和结构的基础上,对这座旧厂房进行了翻新。项目建筑师陈超告诉记者,建筑内部增加新的结构框架以支持场馆的多功能使用场景;屋顶以全新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覆盖,夜晚犹如一盏灯笼发散出朦胧的光。白天,人们透过半透明的屋面板,可以看到还原成初始橙色的保留结构。
为了纪念场地的工业历史,原本用于将原料输送到建筑内部的送料天桥也被保留下来。建筑底层采用了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面板,这些面板使用了大颗粒的废玻璃骨料,赋予建筑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力。面板环绕圆形基座规律排列,形成一系列进入建筑内部的入口。据悉,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可容纳2,500人,将是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体育赛事和其他活动的理想场馆。
改造后的穹顶艺术中心?Plankton ?SHL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Arlifa Wang
与穹顶艺术中心所体现的混凝土的坚固性不同,一旁西岸大剧院的庞大体量则呈现出液体般流动的质感。建筑立面仿佛优雅的涟漪,与黄浦江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呼应。由GRC面板覆盖的表面呈现多变的水平条纹,仿效了流水的纹理和形态。建筑内部延续了这种蜿蜒而流动的线条,在室内大堂大地色系的陶板饰面和主剧场的声学墙面上得到另一种呈现。
剧院内设一个1,600座的音乐剧场以及一个可容纳200人的黑盒小剧场用于实验性演出。在室内的公共空间区域,人们可以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欣赏黄浦江景和西岸风光,宽敞的露台—— 一处位于屋顶,另一处位于中间楼层——为观众在演出间隙提供户外休憩的场所,享受滨水景观和壮丽的城市天际线。据悉,西岸大剧院预计于2024年竣工。
西岸大剧院?SHL
在穹顶艺术中心即将开放之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了两个建筑的项目建筑师——陈超与张劢,谈及了两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及背后的故事。
项目建筑师,陈超(左)张劢(右)
对话|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西岸大剧院项目建筑师
澎湃新闻: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与西岸大剧院相邻,两栋建筑是同时设计的吗?先说说即将开放的穹顶艺术中心的改造吧。
陈超:这两个项目是我们2014年的项目,基本上是同步推进的,业主是同一个。两个项目中,穹顶艺术中心的工程相对简单一些。穹顶艺术中心原先是一个工业化的建筑,它是水泥生产工序里的前端的生料环节流程的处理厂。2013年,这里曾作为“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展示场馆,当时还未经过改造,是一个厂房的状态。穹顶艺术中心的内部还是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边上有一个天桥,是用于运输从码头运来的材料。材料运到桥上,再从顶上灌下去,里面的搅拌臂把这些材料搅拌均匀,将其静置在库里,等材质稳定了可烧制成熟料……在改建中,我们保留了天桥,但天桥与穹顶接连的部位拆掉了,这既是使用性质的改变,也是出于结构安全性考虑。天桥现在基本是原样修复,上面还保留着斑驳的水泥痕迹。
改造前的穹顶艺术中心
改造中的穹顶艺术中心
张劢:我们研究了上海水泥厂的历史,包括早期的平面图,以及世博会后的样貌。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历经了多轮的方案选择,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花了多年时间。我们希望跟场地的历史文脉相呼应。在建造的过程中,穹顶艺术中心举办了多场艺术活动及临时的舞剧、时装秀。这是业主的试运营考量。
水泥厂平面图(2009年
澎湃新闻:穹顶天桥的保留是业主的要求还是你们事务所呼吁保留工业元素?穹顶艺术中心的改建理念是怎么样的?在技术上,是如何将封闭的水泥厂房变为一个透明性质的建筑的?
陈超:天桥本身是一个文保点,从文保角度来说,肯定是保留它的原样更好。我们纵看西岸滨江,北往南一路看下来,像龙美术馆那边的煤漏斗、塔吊等,都会有保留原样的痕迹。但其实这么长的滨水线上,保留下的元素不多,所以我们尽量选一些元素保留。
设计的时候,我们以整个西岸打造的格局去做设计。原先水泥厂的这栋建筑穹顶不是纯粹的圆弧型,而是有折线的,这是它原来结构决定的,我们也将其保留,所以它本身的记忆还是存在的。它比较封闭,我们改造的出发点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的使用功能去做一些创新、突破,将封闭的外观改造得开放一些。这栋建筑新的定位是比较清楚的,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场所,既能演出,也可用于展览。所以,我们希望让光透进来,举办活动时,灯光也能透到外面去。
改造前的穹顶艺术中心
改造后的穹顶艺术中心(夜晚效果图)?Plankton ?SHL
在具体工程上,怎么样把屋顶做成透光,同时满足结构和节能方面的要求是一个挑战。上海的节能规范是要求整个屋顶的透光面积不超过30%,超过这一指标就需要做精密化的计算建模论证。我们现在已经通过了认证环节。这里的关键是顶部的材料,它不是玻璃,而是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面板,主要是满足结构上的重量更轻,以此保留下原来的钢结构。而在节能上,屋顶是一个双层的面板,当中有保温的空腔,并且立面有可以调节的百叶,当把百叶关上的时候,可以把阳光阻挡在外面。我们通过材料的选择和系统的设计来满足整个打开效果。并且,这一面板是单元式的,可更换的。
在建筑立面方面,原先的建筑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现在则完全打开了。同时,一部分的门是可以折叠起来,将建筑完全打开,连通室内和室外。在立面上,我们设计了一个类似于门斗的形式,公众很容易就会被吸引到入口的地方。整体来讲,作为改造案例,我们不希望做太多改动,而是希望保证它原来的造型,并且能够满足它新的功能。
穹顶艺术中心模型,展现建筑结构 ?SHL
穹顶艺术中心结构
澎湃新闻:两栋建筑是同步进行的。在设计时,你们是如何考虑在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里边规划全新的建筑的?当时是如何整体规划这一区域?
陈超:这个区域在一个转换节点上,往北是大家熟悉的众多西岸的美术馆,是看艺术品的场馆,而往南,则是以剧院和livehouse等观演为主的场所。我们负责的这两栋建筑处在艺术场馆和观演场馆的节点上。
这两栋建筑,一个是圆形,一个是反曲造型,在造型上是相呼应的。而在材质上,两者也是有呼应的,一个较虚一个较实,同时,两者一新一旧。所以在设计时,我们考虑了两个建筑之间的对位与反差,希望这一组建筑在这个区域内形成有意思的对话。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与西岸大剧院效果图
澎湃新闻:西岸大剧院的建筑特色及设计理念是怎么样的?
张劢:西岸大剧院的运营方是上海大剧院,他们在定位上是希望这一建筑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剧院来打造的,并且在运营上更有活力,更年轻,更有朝气。所以,这里的定位不仅是阳春白雪,而是希望让大家的热情可以在这里得到释放。
西岸大剧院作为滨水剧院,可以跟黄浦江产生更多的呼应和联系。从建筑立面来说,我们希望把水波纹的感觉体现在剧院立面上。尽管这是一个反映工业性水泥厂混凝土风格的文化体量,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它立面上的细节,展现其柔美的一面,以及跟自然场地相契合的氛围。
西岸大剧院效果图?SHL
西岸大剧院模型 ?SHL
这一建筑将于明年竣工,目前室内设计还在深化中。剧院受到场地限制,它的公共空间会相对小一点,所以我们希望在室内的公共区域也会有横向的肌理,给人一种峡谷的感觉,并将水的元素融入到门厅中。值得一说的是,使用方希望把这个建筑作为城市客厅:有演出的时候,公众来购票观演,没有演出时,整个门厅和公共区域可以对外开放,包括剧院中有个眺望黄浦江的景观窗,是完全对公众开放的。这样,公众平时也都可以在里面享受空间氛围。
澎湃新闻:自上海世博会后的规划到滨江贯通,10余年来,上海的滨江已出现了多个建筑项目,包括工业遗产的改造及全新的建筑设计。SHL建筑事务所也曾在徐汇滨江刚开放时设计过装置性质的空间项目。在SHL看来,当下在滨江做建筑设计的理念与10年前相比,会有哪些不同?
陈超:与10年前相比,现在对于建筑、空间的定位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如刚才介绍的西岸大剧院的大堂的要求是对公众开放,重点在于开放。为什么要开放?是因为周围不断有人活动,这对培养公众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徐汇滨江的早期项目,如龙美术馆和此前余德耀美术馆,这些都是相对封闭的建筑。当然,这也和私人运营的性质有关。但现在,无论是设计的理念,还是业主的需求,都是走向更开放,更强调公共的功能。
西岸大剧院的景观窗 ?SHL
传统的剧院是封闭的,包括上海大剧院,是需要公众买票进去的。但现在,传统剧院正走向开放,包括海外的剧院也在往开放的方向发展。如挪威奥斯陆的剧院,人们是可以走到屋顶上去的,还有些剧院的门厅都是大玻璃,甚至可以打开,连通内外。海外的剧院也在进化的过程中希望把剧院打开,希望不断培养观众。
另外,相较于过去,现在的设计更强调低碳环保。减碳对建筑设计来讲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营碳,就是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个是隐含碳,就是建筑本身的建材里的碳。就工业建筑遗存的更新案例(此次的穹顶艺术中心)来说,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隐含碳,因为建筑的主体结构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在运营碳的部分,通过节能的透光的屋面材料的运用,包括空调的设计,能够达到减少运营碳的效果。这也是受这些年国家双碳政策的影响,很多城市更新项目对这方面很关注。
SHL建筑事务所此前曾在西岸设计的云展馆
张劢:10年前,滨江需要艺术品来带动区域,现在随着改建的成熟,人们已经聚集到这里了,那么就需要强化建筑的功能性。所以,建筑设计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的变化的,这也是我们的设计理念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