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暗影之城》:喀布尔的“美丽与复杂性”

《暗影之城》,[印]塔兰·N.汗著,陈元飞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8月即将出版


2006年8月塔兰·汗第一次抵达阿富汗,正是喀布尔最美的季节,随处可见的桑树正在悄悄改变树叶的颜色。初来乍到,塔兰最常听到的告诫是,千万不要在城里步行。幸亏她没有听从这类好心的告诫,而是利用一切机会走街串巷,真切地看到一个外人(更别提是年轻女性)不大可能看到的、隐匿在暗影中的、似乎在又似乎不在的、浮游于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喀布尔,因而才写出这本别人写不出的,视角独特、情感浓郁的《暗影之城:一个女人的喀布尔漫步》(Shadow City: A Woman Walks Kabul)。

那时美国领导的多国联军推翻塔利班政权已整整五年,尽管这五年尚不足以清除之前塔利班五年统治留下的深刻印痕,但塔兰见到的喀布尔似乎是有希望、有活力的。长期避难在外的阿富汗人回来了,多个国际组织的资金和人员抵达了,新建筑和新街区涌现了,女孩子返回学校上学了——一个非常不同的未来似乎已触手可及。2006年的初访之后,塔兰在随后的七年间又多次重访喀布尔,每次都跟后街小巷的喀布尔人生活在一起,有机会深入他们的庭院、厨房和长期对外人深沟高垒的情感世界。然而,另一方面,塔兰在这七年间又目睹了喀布尔安全形势的一步步恶化:国际组织、军队和政府的驻地外高筑水泥墙,恐怖袭击的消息时时传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离开——读塔兰在2019年出版的书,应该可以预见到2021年8月塔利班重新进入喀布尔。

不过,《暗影之城》并不是一本讲阿富汗政治的书。事实上,塔兰试图在急剧变化的政治现实中捕捉那些相对稳定的文化与社会连接,在遗忘中打捞记忆,在断裂中发现连续,在暗影中寻觅光亮。七年间,塔兰漫步于喀布尔,感受季节轮转,见证了大黄和紫荆木的璀璨。她发现的故事,都是国际媒体的战地记者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寻找的。喀布尔的街巷充斥着被历史遗忘、被现实掩藏、被世界无视的鬼魂,塔兰决心去倾听这些鬼魂的呢喃。听着听着,她忽然意识到,这些呢喃既是关于过去的,也是关于未来的。塔兰由此也明白了,在看似没有多少历史遗痕的喀布尔,无处不是有关深远往昔的慨叹,甚至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纪念碑。

塔兰·汗1978年生于印度北部阿里格尔(Aligarh)的一个穆斯林家庭,主要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城市是孟买。塔兰本科在孟买的圣哈维尔学院读历史,之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南亚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她的工作是拍摄纪录片和写作,写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南亚与中东地区的旅行、文化、性别与身份认同。从很早起,她的作品就发表在一些重要报刊上,包括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印度《大篷车》杂志等。她作为访问学者驻访过的著名学术机构包括美国的麦道尔艺术村(the MacDowell Colony),以及澳大利亚的独立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dependent Studies)等。《暗影之城》是她的第一本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英语世界的广泛关注,可谓一鸣惊人。《纽约时报》这样评论道:“(塔兰·汗)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和勇敢无畏的旅行者,奉献出一个刻画细微、层次丰富的喀布尔……她以敏锐的观察与诗句般的文字,让这座城市鲜活起来,把历史、政治与个人经历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一部引人入胜的处女作。”

这本被称为跨类型(genre-bending)的书,兼有回忆录和旅行笔记的属性。塔兰有意避开了宏大话题,而聚焦于个人经验,只写她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因而格外生动、细致。她在喀布尔最初感受到的是时间的单薄,深感对往昔的健忘反映了多年战乱之后阿富汗社会的心理创伤。2021年塔利班重新夺回阿富汗之后,塔兰在一篇文章里说:“我在《暗影之城》里开始写这种(历史)健忘症,就是为了对抗遗忘,为了保存记忆,因为文字是对抗记忆消磁的法宝。对我自己,对读者,这都是一种警醒。让我们记住,我见证过的这座城市的美丽与复杂性,的的确确是存在过的。”她所说的喀布尔的“美丽与复杂性”,正是《暗影之城》的写作主题。

喀布尔


怎样展示喀布尔的“美丽与复杂性”呢?塔兰重点写了五个侧面:关于书,关于死亡,关于电影,关于疾病及毒品,关于爱和婚姻。这些侧面都为读者推开了一扇窗户,敞开了一个在时事新闻上看不到的喀布尔,一个活着的、有深度的、会哭会笑的喀布尔。她写喀布尔的书店、图书馆、爱书人、读书人,既让人心痛,又洋溢着温暖。在艾哈迈迪那家颇有一些善本西文书的书店,塔兰只拿走了一本波斯文的阿凡提(穆拉·纳斯鲁丁)故事集。波斯语是一种跟她有历史关系、她却基本不懂的语言,“它(波斯语)就像一面屏板,遮挡起一个我熟悉的影像,散发的光芒透过掩映着它的曲线和典雅的拱形,勾勒出轮廓”,“不过我把这本书留在了床边,我经常会拿起它,好像在期待突然间我能读懂它,也许我在这本书中寻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熟悉感”。

这种超越语言的熟悉感,就是塔兰与阿富汗的深层联系。她父母两边的家庭,都和阿富汗有某种历史关联,特别是她的外祖父,一个从未踏足阿富汗的读书人,却在波斯语的诗歌与历史中拥抱着阿富汗,把喀布尔当作自己的精神故土。塔兰深受外祖父的影响,她在喀布尔的漫步,一方面像是按照外祖父的指导一步步熟悉这座诗歌之城,另一方面又像是陪伴着外祖父回到他阔别一世的故乡。在书里,塔兰称自己2006年初抵喀布尔为“重返”,2013年离开喀布尔为“重逢”,就是对这种深刻联系的一种苏非式描写。这种联系当然是个人的、偶然的和有限定条件的,不过正是基于这种联系,塔兰·汗可以看到,并且也可以写出一个别样的喀布尔。

读完此书的读者一定会赞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评语:“这本书最棒的地方之一,是塔兰·汗能够用她的个人经历来展示更大的世界。作为有关阿富汗文献的一个重要增补,《暗影之城》是一本美丽的、强大的、终究满怀希望的书。”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