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信仰和文学想象之间——李浩长篇小说《灶王传奇》读书分享会”日前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办,作家李浩,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木叶,作家赵松,一同就《灶王传奇》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何在当代小说中运用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文学资源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灶王传奇》读书分享会现场
李浩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小说集《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封在石头里的梦》《谁生来是刺客》《变形魔术师》《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评论集《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在我头顶的星辰》等。
《灶王传奇》是李浩暌违多年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以小神灶王为主人公,写他历险三界的传奇故事。灶王虽是“一家之主”,但法力低微,在神仙谱中属于末流。土木之变,人们流离失所,灶王因一念之善,为救孤儿小冠不得不上至天庭、下至地府寻访门路。他也受案牍劳形,也因为人间那些无解的困苦而气恼。天上宫阙金碧辉煌,海底龙宫万象雍容,灶王往来于三界,在沉默而坚固的秩序面前不停感到自我的有限。星宿明灭转徙,灶王入主寻常人家的司职调动也远未结束,苦乐交替发生,这中间不曾改变的是普通人迎祥纳福的祈愿和对善的追求。
李浩
“作家的角色就像灶王”
谈到写作这本书的缘起,李浩表示,写作的过程即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灶王。“我用曲折的方式来说我对人生、世界、生命、生活的种种看法,在这里我会将我的自我放进去。灶王是很小的民间神,在北方,把它当作一家之主,家里所有的事情都会跟它商量,但它基本没有意见。据说,它有一个好罐,一个坏罐,某种程度上它是家庭的统计员。这个一家之主不能干涉这家人的生活,但是要用你的方式来评判好坏。作家的身份一定程度上也和统计员类似,也在言说生命、时代的种种好坏。”
对于李浩来说,作家的角色就像灶王,需要对民间众生的人情冷暖保有强烈的牵挂。“我用灶王来承担我人生中最直接的、最敏感的、最让我纠结的体验。然后我想写一部和灶王爷有关的小说,它多少可以呈现某部分的怪力乱神,但它的内部一定是遮遮掩掩的真情。这即我对他者、时代、谱系和体系的整个看法,在小说中我让灶王来承担这一切。”
赵松觉得,李浩一直对谈论小说这门艺术本身有着巨大的热情。“灶王这个题材非常老,越老的题材越难写,很难做出新花样,让别人觉得与众不同。李浩兄在处理角色的时候,很大胆地采取了第一人称,用‘我’的视角,可以非常好地扮演一个传话者的角色,他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他没有权力把幸福赐给某个人,他就是经历者、观看者、记录者。”赵松认为,其实大部分普通人也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不过在看着、听着、观察着、体验着、想象着,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历史大事件的局外人。“李浩在小说中选择了明代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土木堡之变,在那段悲剧的历史下死了一批人。把这个作为《灶王传奇》的历史背景,让这本书有了厚度。灶王的传统故事其实两页就讲完了,李浩没有一味地往那条路上走,他更多地是写人,写普通人在极其狭窄的空间里很有限的权利。”
《灶王传奇》
“小说家有时候就是在自讨苦吃”
木叶认为,好的小说应该是能写出人话。“灶王似乎每家都有,没人见过他,但我们又奉行‘民以食为天’,和他有着亲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木叶觉得,《灶王传奇》的叙述艺术很有意思,“这部小说分成两部分,两个主人公。‘我’,也就是灶王,讲述着自己不断转世的过程;另外一位是小冠,他也在不断转世。两条故事线索,一明一暗,复合在一起,当中的情节不断推动着整个故事往前走。”
赵松认为,《灶王传奇》虽然从一开始就让大家知道是虚构的,但它还是有一种可信度。“小说中灶王的调子找得很准,有点儿像京戏里的丑角,见过很多东西,很善良,却又无能为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部小说从技术上会让人觉得立得住。但小说中,作者将灶王的法力完全清零,实际上给自己的写作制造了一个难度。”
“小说家有时候就是在自讨苦吃,他要给自己创造一个规则,遵守这个规则,并在这个规则之中给自己不断的意外和愉悦。”李浩坦言。木叶注意到,李浩在《灶王传奇》中加注释的写法也很有意思。“大家看到书之后会发现,书里有一些注释,比如灶王、玉皇大帝等等。李浩以前是作为一位先锋作家为人所知,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精神,现在写到比较传统、民间的人物或神仙形象时,他为之加上了注释。我在想,用乔布斯的说法,作者或许想到了‘用户体验’,也就是如何让读者更好地接受,甚至是非汉语读者、不完全了解灶王形象的读者。或许作者也抱着‘如果作品辐射到更多世界范围内的读者,如何让他们接受’这样的考量在写作。”
李浩说,注释并不是写作过程中想到的,而是完成作品之后补充上去的。“一是对于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来说,可能对那段历史事件不太了解,需要做一个引导性的注释。当然,更重要的是为神仙谱系,以及道教的内容做一个解释。我在小说中用我自己的想法改造了神仙、神话的谱系,比如在很多人眼里灶王是一个人,但在我的小说里,每家每户的神仙都不一样,它不是简单的分身,铁匠灶王有铁匠人的性格,做豆腐人家的灶王会有这家人的性格,这让灶王有了多重面孔,使得小说内部有了对话、性格和人性上的众声喧哗,这部分使得小说变得丰富一些。”
“一场道德的实验”
木叶提到中国道德在生活中的潜在影响力。“灶王的经历中,有一个很典型的细节,他看到妈妈打孩子,或者妈妈教育孩子,他把这件事算好事,记下来,放在好罐里;又看到旁边有人杀人,这是坏事,写在坏罐里。好罐有时候不完全是好事,当中有道德的判断,有自己道义的支撑。《灶王传奇》写到后面,好罐和坏罐的声音变弱了,变成大的事件本身到底是好是坏。而且他作为作者,不会直接点明好坏。既点出一个东西,又不说得那么明晰、单一,使它构成一种张力,这是非常好玩儿的。”
在此基础上,赵松认为,李浩对道德是充满怀疑的。“他甚至认为像灶王这样卑微的角色,如此虔诚地每天向上天言好事,最后发现是一场空,根本没有意义。李浩写灶王这个角色的时候,既表达了惩恶扬善,言其是非是有用的,但后面又发现太天真了,从一面转向另一面,这又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要求一百年前、两百年前的人,道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李浩说,他在小说当中进行了一场道德的实验。“小说中的小冠承担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想法。在磨豆腐的家里,他身处在贫苦的农家。后来他又要到一个富贵人家。那么他在两个家庭当中有什么样的表现,会有什么变化?下一步又要送他到地府,人在死后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写作时,我尽量让每个章节都像短篇小说一样精彩,每一处都提到一个重点的话题,这样可以加重小说的思考性。每个语词的运用,我都尽量多地思考它能附载什么。当然也要兼顾小说的故事性和连贯性,使得小说既具有可读性,又能够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