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艺术与天文的跨界,赴一场星河宇宙之旅

“星河角落:步天歌”展览近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对外展出。该展在全球范围内甄选天文摄影作品、天文主题艺术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作品,以多媒介光影的方式呈现出一场星河宇宙之旅。

该展览由星河角落×《中国国家天文》携手时代美术馆打造,历时三年。展品涵盖10个国家近30件跨界艺术作品,由跨界艺术家、天文科学家、天文摄影师共同创造。

展览现场


展览以聚焦的方式审视着天文艺术的三种关键视角——“复杂的观测”、“身体的暗夜之旅”和“天文的公众化”,它们不是以截然独立的章节形式存在,而是更接近三种思考工具或思维框架,让观众得以深度感知每一件展览作品。

《步天歌》是一部以诗歌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全天星官的著作,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步天歌》中记载了三垣二十八星宿,阅读时仿佛穿梭千年与古人一起感受星空宇宙的诗意浪漫,“步天歌”展览希望能让更多人仰望星空,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仍有一个永恒的天空等待我们去欣赏、沉思,惊涛骇浪的生活中,无垠纯净的星空始终是能够治愈大家的乐土。

展览从作品《蔚蓝色星球》开始,我们从此进入宇宙,这个作品是从太空的视角来看地球,中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为其配音:“欢迎来到星河角落,你们所看到的这颗蔚蓝色星球正以每秒约465米转动,它承载着‘命运共同体’人类的一切,而此刻短暂离开家园的我们将会一起奔赴这次的宇宙探索之旅。”

展品


《步天歌—十二月令》根据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行,将斗柄指向十二地支方位对应十二月令,并运用数字影像呈现不同的意象元素,构建了一个集天象、历法、 气象、物候、干支等要素为一体的交互数字影像装置,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体系中的智慧与“天人合一”的理念。

《步天歌—十二月令》


《我们的星际身体》由100个装有不同矿物质和石头的吊瓶组成。组成人体的几十亿个原子,每一个都是在深空中产生的,其中一些或许是在大爆炸时产生的(如氢元素)。这些原子最终组合成人类、树木、矿物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地球上的一切。“我们DNA中的氮,我们牙齿中的钙,我们血液中的铁,我们苹果派中的碳都是在坍缩恒星的内部制造的,我们是由恒星物质构成的。”

《我们的星际身体》


从宏大的宇宙到微小的植物。《生物蓝图》通过不可见光的光谱探索有机结构的数字化。作品使用了来自可见光谱之外的测量技术来思考可见和不可见、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作品使用包括红外深度激光扫描在内的三维捕捉技术,以计算四棵活体植物的物理尺寸的空间信息数据点。继而通过最古老的摄影印刷方法之一——青色印刷,来探索不可见光的另一端。所有展出的印刷品都是部分显影的,故而每张画都有部分对紫外光敏感,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物理变化。

《生物蓝图》


作品《星的方向》的艺术家在观察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的显微图像时,发现每一粒尘埃中都隐藏着一个“世界”,让作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艺术家陈明强通过建盏材料中观察到的细微的斑纹变化,让他与宇宙中的未知的星球产生联想, 随后他在建盏釉料中加入少量月球陨石矿物,利用建盏的非遗烧制技艺,尝试着烧制出与众不同的釉面肌理效果。作品中的七个圆盘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呈现了月亮从“朔”到“望”,再到“晦”过程中的七个片段,象征着人们对于月球的探索是一个循环向前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星的方向》


《月鹅领地》是一件很有趣的作品。艺术家艾格尼丝·迈尔-布兰迪丝的诗意科学调查将事实、想象、叙事、神话、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在《月鹅领地》中,艺术家根据《月中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叙事,在原著中,主人公乘坐一辆由“月鹅”牵引的战车飞向月球。艺术家则通过养育11只带有宇航员名字的月球鹅,并依靠动物的印刻现象让自身能够作为鹅妈妈来实现这一概念。这些鹅生活在一个由控制室操作的遥远的月球模拟装置中,这些鹅因此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月球空间中。

《月鹅领地》


关于宇宙,另外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1977年,两个旅行者号太空探测器发射升空,每个探测器都携带了一张“金唱片”,里面有来自地球的音乐、自然界的声音,还有人类的声音,这些唱片还具有一百多张编码为声音的数字图像,如果一个外星文明在一百万年后捡到了旅行者号探测器中的一个,他们会对唱盘记录的信息有什么看法?他们可能不会用我们预想的方式解码,他们可能会尝试品尝唱片,或者试图从手指在凹槽上摩擦时的感觉中找到意义,展览中名为《寻找陆地智慧生物的挂毯》的装置所想象的是如果他们把这些古老的、退化的图像放到一张40米长的挂毯上去解读会是什么样。

《寻找陆地智慧生物的挂毯》


《旅行者号》


展览中的多件作品也基于真实而遥远的星云进行创作,《深空》呈现的是M78星云。真实存在的M78星云距离我们约1600光年,它位于冬季银河的猎户座方向。星云中孕育着无数颗炽热的恒星,而幽蓝的颜色则是星云内的尘埃反射了蓝色亮星的光芒。

《深空》


最大的一件作品为沉浸式的数字影像互动装置。《天体乐章》主创团队分别由从事软件工程、图像分析与音频算法、数字艺术、音乐、天文摄影等工作的人员组成,从真实拍摄的深空天体数据到利用这些数据去生成彩色的影响,再使用“声化技术”将真实天文图像转化为声音,让我们能够“倾听”宇宙中深空天体,声音“可听化”了星体的位置关系、明暗变化、化学构成等。体验者可以通过玫瑰星云的“演奏”收听来自这个超过约 130光年的空域数据,这是天文摄影师安久使用RGBL四个宽带通道所得到的数据后处理的NGC2237玫瑰星云,它揭示了在距离地球约5200光年的一片巨大的电离氢区,而它的中心孕育着炽热的恒星。

《天体乐章》


《黑洞》是数据驱动交互的声光雕塑。它的灵感来自于黑洞的几何结构与爱因斯坦哲学层面的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弯曲以雕塑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可怕的黑洞最外层有去无回的边界,即无法逆转的点,以及奇点无法承受的限制,都通过一种无形的媒介——光,被刻画在雕塑上。声音将宇宙中遥远的波动,LIGO实验(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该试验旨在探测宇宙引力波)中的引力波, 将其转化为我们人类可以感知的领域,使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处的空间中感知黑洞 的存在。

《黑洞》


《太空植物》则是一朵花的太空之旅。艺术家用一个特殊装备的气球将植物从美国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发射到平流层,到达3万米的高度,让地球植物也能够“探索宇宙”。

《太空植物》


《柔软的宇宙》是作者用7年时间奔赴21个国家数百座城市所记录的天空,这里的一切影像与故事都来自于宇宙。每一幅天文摄影作品都被打印柔软的布料上,鼓励大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感知宇宙。

《柔软的宇宙》


《星辰垂影感知/ 许愿池星团》展示的是位于富含恒星的船底座悬臂的一个巨大的名为NGC 3532的“许愿池星团”,它距离我们约1300光年,它占据天空的大小约为满月的2倍,艺术家透过天文摄影记录了这片群星表达了人类常寄希望于星空的畅想。

《星辰垂影感知/ 许愿池星团》


《月球的绿松石蓝带》带着我们思考人眼对光的感知力。当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中时,呈现地球阴影的核心被大气散射如同落日红一般,而在这之间,我们还可以看到蓝色条带,它是地球大气臭氧层吸收了红光,呈现了蓝色的光线。裸眼观测我们很难注意到,展览中使用了HDR超动态技术拍摄了这个画面,与1.5亿公里外奔赴而来的阳光见证了这次“天空的艺术”。

《月球的绿松石蓝带》


展览海报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