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作为丝路重要廊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融汇之地。
“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绘画雕塑、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其中60多件展品为近期在新疆考古发掘出来的重要历史文物。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何嘉介绍,此次展览经过半年时间准备,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及丝绸之路上的几家博物馆共同策划,其中60多件展品为近期在新疆考古发掘出来的重要历史文物。
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自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从此拉开了历代中央政府设官置府、疆理西域的历史大幕。在长达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亘古悠长”“万里同文”“互鉴融通”“交相辉映”四部分。展览前两个部分,主要呈现了新疆的历史,“互鉴融通”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交相辉映”则体现了新疆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关系。
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唐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唐代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造型很有特色,此器上部是人首,头顶为平宽沿口,下部是牛头,牛嘴撮拢成小圆孔,上下两部分内腔相通。这种饮器造型源自“来通”,即末端为动物形或人首形的角杯,是小亚细亚和地中海地区流行的饮酒器具。
铜武士俑
翼兽对视铜环,战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
此次展出的重点文物包含虎纹圆金牌、八龙纹金带扣、箜篌、蓝地人首马身纹缂毛布、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铜武士俑、《论语·尧曰》古注本(《孝经义》)、《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残卷、伏羲女娲绢画、树下美人图绢画、清人平定准噶尔图卷等。
虎纹圆形金牌饰
其中,虎纹圆形金牌饰为草原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纹饰,其上有凸起的老虎纹样,整体卷曲成圆形,肩部和臀部装饰螺旋纹,饰有飞翼,后肢朝上翻转,极富动感。
八龙纹金带扣,汉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在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阿拉沟发现一批竖穴木椁墓。新疆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苏贝希文化彩陶、有翼狮子青铜祭坛,以及40余件动物纹金饰件。这些金饰片轻薄如纸,形状有狮形、盾形、六角形、菱花形等,纹饰有虎、狮、兽面、花瓣、田字纹等,采用模压工艺制成。其中,就包括虎纹圆金牌、狮形金箔、对虎纹金箔饰带的动物纹,与阿尔泰山北麓巴泽雷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动物纹风格相似,皆呈后蹄翻转180度形式。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北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此外,阿拉沟木椁墓还发现凤鸟纹丝绸残片和战国时期山字纹铜镜残片,说明此墓年代当在战国晚期(公元前5—前3世纪)。这正是古波斯帝国统治两河流域时期,因此,阿拉沟木椁墓的狮子纹黄金饰件与古波斯艺术的狮子风格颇为接近。先秦文献称狮子为“狻猊”,其名源于波斯语“?agr”(狮子)。近东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的箜篌
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的箜篌,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箜篌实物。这件箜篌用一整根胡杨木雕刻,由音箱、颈、弦杆、弦组成,弦首有明显的五道系弦的痕迹。
古籍中有云:“竖箜篌胡乐也,体曲而长,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说明竖箜篌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最早期箜篌可能是用于宗教仪式的法器,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过渡成乐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箜篌的描写,一些壁画和浮雕中也能窥见其大致模样。如今,箜篌经过改进,已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铜武士俑,战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北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的私印、观众比较熟悉的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品)、全长8米多的清人平定准噶尔图卷也亮相展览。
(本文根据国家博物馆资料、新华社资料以及澎湃新闻过往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