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有自——吴本清书法文献作品捐赠展”近日在江西省美术馆开幕。现年87岁的吴本清向江西省美术馆捐赠89件/套书画作品,通过“融学于章·章草”“静水流深·[吴]风”“借纸为石·魏碑”三个板块的作品,讲述他的书法创作、书学研究与书法教学中的追求,呈现他为推动江西文化与书法传承发展作出的贡献。
吴本清 ,1937年端午生,名自源,字本清,号性愚。196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王宁先生指导的访问学者,摹写、研究甲骨文。现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其书法博涉诸体,尤善魏碑章草,并追求书写内容与形式、书体的统一。
长期潜心于书法教学、研究与创作。自编教材《书法常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历代书法论著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并有《吴本清书法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吴本清诗联书法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吴本清书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等出版物。2009年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称号;2021年在赣州市美术馆举办“梅骨兰韵——吴本清书法作品展”。
此次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吴本清的书法批评与创作展开,第二部分展示的则是吴本清的书法教学展览。展览由江西省美术馆、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主办,艺术总监为刘杨,策展人为何开沅与赵新华,学术主持为邓左民。
展出现场
展厅现场
据艺术家雷子人撰文介绍,新冠疫情肆虐前夕,因江西省美术馆业务之需,曾经专程去赣州拜访过吴本清先生,印象中吴先生是被人搀扶着与大家一起爬行在赣南师范学院一栋老旧的教学大楼,他孱弱的身体与宽敞粗糙的水泥楼面对比强烈,同行者并不急促的脚步声止于“吴本清工作室”,随即转换出对书法的快意清谈,吴先生的语调依旧慢而弱,却沉静从容,与他书法家的气质仿佛有些若即若离的意味, “曾询问之,缘何喜欢魏碑?曰:有民间、活泼意趣——这当然不是魏碑的总体气象,却不乏本清先生所敏感到的碑刻中的冲刀等灵动细节,他甚至认为,不要固定唯从名家之法,‘难入,亦难出’,在他看来,习书终归要保存一个活泼的自我。就像他自足在简朴的空间,看似温和,内底却生机勃勃。”
丁辅·甲骨文集诗一首 甲骨文 56.5×35.7cm 1996年
节书《诗经·小雅·天保》 楷书 70×52cm 2009年
《礼记·大学》篇句 行楷 53×89cm 2011年
毛泽东词《菩萨蛮·大柏地》 行书 88×25cm 2009年
“本清先生坦承自己的书法有古法,我想当包括运笔、用墨、结体、布势等等皆讲究法度、来源,就像他笃定‘书法是笔墨的艺术’,也因此,他在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舞蹈是肢体的艺术等见解中参透玄机;同时,他又极其看重苏东坡‘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抑或如启功先生所谓执笔像拿筷子吃饭。在森严法则中获得自由,不只是游戏过程,也是修行的果报。那些看似走笔从容、飞白适度、浓淡相宜的书写痕迹——‘不造作’‘不外露’‘用活力’等等日常话语,实则是本清先生对书写原则的认同,也是他关于书法审美的朴素主张。与其为人处世,恰有几分无需牵强的契合。”策展人雷子人在文章中记道。
开幕当天,主办方还举办了“渊源有自——吴本清书法文献作品捐赠展”研讨会,江西省美术馆馆长、江西画院院长刘杨,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伟等来自文艺界专家、吴本清好友等先后发言。
原湖北省书协主席钟鸣天认为,吴本清“几十年来教学之余,对历代碑帖无不研磨涉猎,尤其对魏以来的行草碑帖更为醉心痴迷”。
《中国钨业》原副主编、吴本清友人邓左民就吴本清的执笔、章草和魏碑三个方面谈了感想,“这些天,整理吴本清先生艺术年谱,又重新展读了他的那些书卷文稿,满目琳琅,精彩纷呈。篆籀使转的运笔,使吴本清的书法线条扎实并富有弹性,形成以中锋运笔的特色。吴老虽然也认为执笔无定法,像用筷子吃饭,并不反对其他执笔法。但他总结自己这种执笔运笔的好处是,肘、腕、指都在协调运动,犹如自转和公转,是有些道理的。”
陈奕禧论书语 行书 85.8×42cm 2008年
毛主席词《清平乐·会唱》 行草 74.5×40cm 2005年
兰花 国画 48.2×73.3cm 2004年
品雅花芳 国画 64.8×35.2cm 2004年
吴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