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何为?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网络文艺等多个领域的创作者和专家聚集一堂。文学是该分论坛的第一单位,陈彦、南帆、韩少功、毕飞宇、何向阳、王跃文等著名作家、批评家就新时代文学如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展开深入对话。

“文学有文化的根基,有社会生活的土壤,但它还有一种星空般的想象力。”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我们在这样的星空想象力中,投入我们的能量,发出我们的光。”

活动现场


新语境为文学提供新命题

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从“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现代传媒深度融合”“与世界文化深度交流”四个方面分别论述新时代文学如何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好地释放能量,发挥作用。

在他看来,中华文明具有持续的爆发力,新语境为文学提供新命题。文学从业者应该充分感同时代精神的磅礴气象,在开放、包容中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的格局,创造与新时代新文化相适应的新的文学经典,为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留下中国文学的鲜明刻度和灿烂华章。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深有同感。他提及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面对变化,文学从业者一方面需要重新看待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我们的古老文明是活体,不是简单的博物馆陈列,它非常伟大地活着,而我们置身其中。”

另一方面,文学从业者也需要深刻意识到新的变化如何深入个体的生活细节中。“体察生活的细节,洞察人性的深处,这一点是文学与社会学、哲学的一点差异。文学又有很大的视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正在经历什么?文学家将遇到什么,又能写出什么?”

中国独特的美学标准与经验

2019年,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文化资源丰厚,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就诞生于南京。

“《昭明文选》可不只是一本书,它的重点在‘选’,它说明了一件事,中国文学发展到六世纪,有人决定用自己的标准做一些保留、做一些淘汰,这个标准当然不是尺子和秤砣,它叫美学标准。文学就是以这样的标准去做判断的,所以我说,文学是先有蛋、后有鸡的。这个标准的建立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都是一件大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说,“就此,我们建立了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建立了表达自我的方式。一句话,我们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就丰富多了。”

“中国有独特的美学经验,中国人几千年一直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跟万事万物建立了稳定的情感关系,也形成了稳定的审美习惯。”湖南省作协原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跃文认为,这些中华美学和中国文学的经验用于表达中国故事非常有效,同创新也不矛盾。“我们创新,也要有一个来路的问题。我们要根植传统,立足时代,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守正创新。”

作家要避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在论坛上,海南省文联原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韩少功还强烈呼吁作家要避免出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情况。

所谓“下不着地”,是指作家的经验资源趋于减弱。以前的作家来自四面八方,来自社会的每个角落,各阶层都有丰富的故事、丰富的个人经验,而现在作家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经验资源根本不够用;所谓“上不着天”,是和文明继承、传统继承有关,“我们要读万卷书,古人的书,古为今用;洋人的书,洋为中用。现在很多作家的知识面、知识结构和我们提出的标杆是有大距离的,古为今用也不够,洋为中用也不够。”

韩少功表示,文学如今面临很多新的情况,比如人工智能的“野蛮敲门”——“编造经验,拼凑知识”,“有大志向的作家一定要对此警觉:我们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着风险,哪些方面需要补救,哪些地方争取脱困,走出危局,走向坦途。”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