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皇帝PK晚清皇帝:昏庸亡国是怎样炼成的?

史家说明朝实亡于万历,此后泰昌、天启、崇祯三帝,都是成年皇帝即位,都面对着关内外两场不得不打的大战,皇帝可以行使着最终决定权,但拿着牌却不知道到怎样出,任由身边无术的太监和争权的辅臣胡乱出主意。

而至清末三任皇帝,都是冲龄践祚,太监没有话语权,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只是执行者,真正权力始终操控在女人手中,如慈安、慈禧和裕隆三位太后。即便此际出现了不少中兴之臣,但同样面对着全球化的内忧外患,也是无力回天。

比较明末与清末的统治者昏庸程度,得要看具体的皇帝及其实际统治者的工作能力和实绩:

一、先说明朝最后三任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帝去世,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为光宗。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饷边防,补官缺,启用辞职归田的旧辅臣叶向高等一大批能臣言官,拨乱反正,重振纲纪。但他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羸弱,还出现了梃击之案、国本之争,年仅38岁的皇帝,在位仅一月死于红丸,史称“一月天子”。清人所修的《明史》说:“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本为天下瞩目,却让人大失所望。

光宗驾崩,其宠妃李选侍和心腹宦官李进忠(后改名魏忠贤)等,图谋挟持皇长子以扩张自己的权力。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知晓后,联合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把皇长子推上帝位。熹宗上位,的魏忠贤正加紧扩张势力,其党羽不断排挤东林党人,而在朝堂上,当权的还是东林党人。叶向高、韩爌辅政,先后出任首辅,邹元标、赵南星、王纪、高攀龙等位居要职,左光斗、魏大中、黄遵素等人在言路,他们都全力主持清议,魏忠贤还处在弱势。

晚明皇帝PK晚清皇帝:昏庸亡国是怎样炼成的?

《江山风雨情》中的陈道明版天启帝和李丁版魏忠贤

天启二年的广宁一战,明军参将孙得功不战而降,辽东巡抚王化贞仓促退却,使广宁落入努尔哈赤之手。辽东经略熊廷弼虽属阉党盟友楚党人士,但因与东林党六君子走得近,被与熹宗乳母对食的魏忠贤借贿赂案隔山打牛,严惩杨涟等。东林党遭受致命一击,成为了魏忠贤彻底翻身坐大的跳板。魏忠贤借天启帝沉迷于木匠房,自称九千岁专权擅政。太监成为了皇帝名义上的奴才,而皇帝却成为了太监操纵的傀儡。

天启七年(1627)八月,著名木匠、明熹宗朱由校病危,无嗣,赶紧把弟弟信王朱由检召回,受遗命继立为君,年号崇祯,《明史》称为庄烈帝。不到17岁的朱由检初登大宝,先沉着观变,礼遇魏忠贤,使之及党羽摸不清头脑,继而布置自己的力量,很快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及其党羽实力。自负的朱由检虽然成功除去魏忠贤和客氏集团后,坚信自己是富有政治才能的果敢君王,但他仍不免是太监的傀儡,同时又是胡搞的主,在位十七年换了50名辅臣。

天启、崇祯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听任权臣和宦官执政,造成了明朝内部倾轧争权,将帅冲突矛盾,皇帝优柔寡断,而导致帝权旁落于清流与阉党的争斗之中,最后能有大作为的良将受尽了掣肘。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以盖世之才督师辽东,坚守以待恃强冲锋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后金数万军队。假若明朝廷上下一心,让熊廷弼以及后来的孙承宗、袁崇焕能久在其位,又“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起于一个小部落的建州女真,之所以能够在数十年间不断充实扩张,统一辽东,越过长城,入主中原,取代曾为女真先人敬畏并效命的“天皇帝”的明朝成为新朝,明朝内部祸起萧墙也是一个致命死穴。

崇祯之死,标志着明亡。虽然有人提出他若出生在万历之前,或许又是另外的历史。但历史不忍细看,历史也不容假设,毕竟历史安排了他无法改变的政治宿命。

二、清末的皇帝都是太后的傀儡

同治、光绪和宣统,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当是慈禧太后以及隆裕太后。虽然隆裕太后也实行了垂帘听政,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却很短暂,但隆裕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而言,还是有功的。黄兴对宣统逊位,使中国正式进入民国,说:“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

晚明皇帝PK晚清皇帝:昏庸亡国是怎样炼成的?

我在此重点要说坐在同治、光绪龙椅之后的最高统治者慈禧。

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其实是其生母太后慈禧为擅权听政,向当时实力最强的嫡母太后慈安,以及助其发动祺祥政变的恭亲王奕訢示好,在皇帝年号上实现权力共享盟约。同治年间的最高统治者,应为慈安,但她不好权力,慈禧一旦真正执政,就剑指慈安和奕訢,逐步独裁,使得同治十三年,内乱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条约不是丧权就是辱国,热闹的洋务运动一夜成名也如一现昙花。

清德宗载湉是捡漏帝,三岁时通过伯母兼姨母慈禧的手,被扶上了先帝堂兄坐过的龙椅。他这个光绪年号,是重振国力的愿望,还是让慈禧继续垂帘听政呢?那只有慈禧心里清楚。光绪六年,慈安暴崩。光绪十年,慈禧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訢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慈禧的权力功业达到鼎盛,有心救国却回天乏术,除了高调起用平庸贪婪的奕劻、载漪之流误国害民外,能干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和翁同龢也是内斗不止。即便后来光绪名义亲政后想玩变法图强,仅仅百日,就落了个戊戌惨变、幽禁瀛台的命运。

而慈禧,要用事实来做说明她的能力与是非。慈禧太后自发动祺祥政变,铲除肃顺顾命阵营开始,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她能让奕?这样能干亲王执政多年,也能用奕劻那样的贪腐草包总理军政。她一边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一边支持保守派实力壮大制约洋务派。她可以在列强入侵时激发义和拳调转枪头“扶清灭洋”,也可以突然改变主意和洋人合作向义和团磨刀霍霍。

慈禧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花巨资从西方买来一流的军舰枪炮,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操练新军,甚至暂时支持维新派的百日改革。当其经历庚子这一场大祸之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该上耻辱柱。1885年,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慈禧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不平等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于此,左宗棠曾直指主和的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但没有慈禧拍板,李鸿章再有声威,也是无济于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马关条约》、1900年庚子拳乱导致的《辛丑和约》,也都是李鸿章为首席谈判大臣,但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人,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晚明皇帝PK晚清皇帝:昏庸亡国是怎样炼成的?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和李鸿章剧照

甲午海战前,慈禧明晓日本动武倾向,但对内务府挪用北洋水师添置装备的军费,为其办万寿大典兴奋不已。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而对当时官场上下贪腐成风,慈禧洞察而不制止,甚至对言官弹劾也是一百个不高兴,从而彻底地蛀空了满清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

慈禧有心回天,却时运不济,执掌的国家经历了乾隆以降多个皇帝折腾,已是大厦将倾,而西方列强及东洋日本,已相继完成了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基本工作,亟须打开尚在封建旧制中闭关锁国的清国这一庞大市场。国家发展不均衡,国家实力不对等,于是,各种各样的麻烦来了,而且诸多不平等的侵略也让慈禧更加无力回天。但是,较之于明末大权旁落的最高统治者,清末的最高统治者慈禧还算是清醒而有能力的。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