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小说的素材并非人生阅历抑或思想,措辞才是

【编者按】

《雨中喷泉》一书精选了三岛由纪夫从13岁到38岁之间创作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短篇小说,其中两篇为国内首次译介,从中可窥见其文字日后的底色与基调。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其晚期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散文《太阳与铁》,阐释了其思想行为和美学理念的核心,是解读其肉体改造与死亡之谜的关键文本。文末还有他自裁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也是国内首次译介。在采访中,三岛坦率、幽默,直陈自己的艺术观、文学观、战争观和生死观等。本文即摘自该采访.

小说的素材是措辞

贝斯特  三岛先生将您自己的文学作品与日本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较时,哪里会让您觉得存在巨大区别吗?

三岛   简而言之,是措辞层面的问题。我在创作之初便坚信,措辞是小说的技巧,是其素材。如今依然这样认为。小说的素材并非人生阅历抑或思想,措辞才是。

贝斯特  从这层意义上讲,和音乐很相像。

三岛    和音乐、绘画异曲同工。

贝斯特  原本想稍后再问您的,所以三岛先生对音乐兴趣浓厚吗?

三岛    完全没兴趣。(笑)

贝斯特  并非演奏,对欣赏也没什么兴趣吗?

三岛    不怎么听。只不过对于纯粹的艺术而言,这样的素材极为宝贵。但小说并非纯粹的艺术,因此普遍的想法是,素材并不重要。福楼拜曾对此有深入的思考,但那是十九世纪富有的食利者阶层,如今这样的思想已然不复存在。他曾经十分珍视措辞,只不过这样的思想正在逐渐消亡。我至今还保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是个时代的落伍者。哈哈哈哈哈。彻底的落伍者。

贝斯特  在三岛先生看来,您的文章里有哪些传统之处呢?

三岛    我在创作中,会故意使用非常传统的语法。古汉文中有称为“四六骈俪文”的对偶形式,我希望这种文体能在现代文中善加利用,因而在我的创作中时有体现。至于古语,像《春雪》,是一部复原了王朝文学体裁的小说,因此其中出现了许多日常写作中不会用到的古语,这是我施以技巧、刻意为之。

贝斯特  受西洋文学方面的影响呢?

三岛    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多少受到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贝斯特  那么措辞方面本身并没有受到……

三岛    因为西方的语言我不懂啊。不懂,也就不存在受影响了。

贝斯特  我在翻译三岛先生的文章时,对于原模原样的呈现颇感意外。(笑)即便完全直译,也会成为标准的英文表达,这实在稀奇。也许我的说法欠佳,但您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三岛   这一点人们总会拿来说笑。比方说安部公房君是一位典型的国际化作家,他也自称并非民族主义作家,但有人说,他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日本风格的,反而被认为是民族主义者的三岛,其思维方式更像西方人。似乎这写出了人们较为普遍的心声。我对此比较认同。我是在多次前往西方国家之后,才开始了关于日本的思考。即是说,我在学习了少许西方思想结构的知识后,才感觉逐渐开始认识日本。在此之前,我对日本并不了解。(笑)

贝斯特  我完全明白。

三岛   我在遣词造句等方式上偏西方。但用的毕竟是日语,是日语中的一个个单词。单词本身所拥有的日语的优美特征,我们自小到大耳熟能详,我所利用的正是它。关于这一点,我的作品之中最典型的便是《椿说弓张月》。其中使用了许多如今不再使用的日语表达。我尽可能选择了优美的表达,把对口台词部分更是当作诗去写。

贝斯特  关于这一点我原本是想放在后面部分提问,正因您所提到的情况,日本的年轻一代有没有说过三岛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者“尽用些难懂的词不想读”这样的话呢?

三岛  这个完全没有。我会读高中生写的读者来信,信中说,很开心我的作品中会用到一些难词。

贝斯特  这可真是让人欣慰的事。

三岛    信中说,边查字典边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且作品中会出现学校里学不来的表达,所以感到开心。

贝斯特  也有这样想的年轻人啊。

三岛    是啊。信中还提到,很开心我的文章里保留了旧假名用法。如今的年轻人都抱持着反抗心态,对学校所教授的东西十分抵触。他们认为学校老师教的都是谎言,不被老师允许的才是正确的。三岛由纪夫这个小说家说的都是些老师不认可的话,用的都是老师不用的表达,所以喜欢他。这就是我的年轻粉丝们。(笑)

贝斯特  不过,日本的教学内容会不会向上述方向逐步发展呢?

三岛    很难讲,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日本的古典主义教育从二战前已显颓势。我认为,在日本明治官僚的统治下,教育内容越来越不堪。

贝斯特  从这一层面讲,纵观世界,日本在其中也要算作一个特例吧?就语言而言。

三岛    极为罕见。你知道日本人的教育是由官僚掌控的。而官僚是一群不懂语言、不懂文化的人, 这样一群人却把教育玩弄于股掌之中。况且, 日本人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完全无法品鉴到古典文学的价值所在。

如今的法国就依然在推行古典主义教育。我认为,应该按照旧式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式,就算不明白意思,也要先背下来。否则我们绝对无法亲近古典。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教小学生《源氏物语》。就算全然不懂内容,也要像念经一样去背诵《源氏物语》的选段。

贝斯特  即便如此......

三岛  即便如此,也是有价值的。但就是这样的做法没有被推行,所以人们的汉文教养越来越薄弱。而且日语的文体结构也变得极其单薄。

贝斯特  或许学校也在尽其所能吧。

三岛  或许吧。但在我的学生时代,已经不再采取朗读等这种正统的教学方式了。实际上, 学习汉文,还是要采用背诵《论语》的方法,无论过程如何痛苦。只有这样,才能将汉文的文章结构印刻在脑海里。如今人们的文章书写能力弱化,正是这个原因。不具备汉文教养,日本人的文章变得很垮。

贝斯特  如此看来,要想写出好文章,除了三岛先生的做法外,似乎别无他法了。

三岛  这只是我的个人爱好,并非要推荐给每一个人。我想汲取日语和汉语的精华,从中采撷所喜爱的辞藻,仅用它们来制成花束。

三岛文学的弱点

贝斯特  我想问一个奇怪的问题。在三岛先生眼中,您的文学作品是否有什么缺点,或说是缺憾呢?

三岛    我的作品中所欠缺的东西吗?让我想想……

贝斯特  实际上这或许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您无须细想,只从字面意思考虑一下。

三岛  (思忖片刻后)人们总会在创作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感受着这样或那样的无力,而后做出选择。我认为我的文学作品的缺点,是小说的结构太过波澜起伏、太过戏剧性了。这源于一种我无法抑制的冲动。就算我想写出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样风格的小说,也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我无法将现实或自己的心理感受原模原样地反映到文章当中。我的文章中,一切都经我塑造而成。这样一来,就不会是照搬现实般地写生,是无法将其同比转移的。我一定会在其间进行过滤。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作小说原本并不该如此。现实原封不动地流入小说当中,在其中千变万化,人物所发生的改变直到作者也无法企及,也许这样才是作品的理想状态。但我做不到。我写出的一定是提前构思好的。

贝斯特  虽同为小说,其实也有许多类型吧。

三岛    有是有,但我的太过戏剧化了。

贝斯特  在三岛先生看来,怎样才能称之为理想型小说呢?

三岛    若说理想,我一直以建筑和音乐为理想型,因此总觉得越是趋近于它们的,越是好作品。如果我能写出大教堂式的小说一定会非常欣喜,但我写不出广阔的河流般的作品。

贝斯特  难道在日本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没有这样的范例吗?

三岛    我认为所谓的日本人文章组织能力薄弱这种话,所言非实。就像虽不是小说,但如净琉璃中的《寺子屋》《妹背山妇女庭训》等,都展现了十分优秀的文章组织能力。作品的结构极其复杂,非常人头脑所能及。而且效果立竿见影,文章写得极好。我很疑惑为何这样的能力没能在日本人当中普及开来。马琴也是位具有超群的文章组织能力的作家,可是他如今并不怎么受到推崇。也许因为《源氏物语》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所以它的影响力能延续至今,但即便《源氏物语》,也并非没有结构。作品所呈现的不是单纯的人生走向,作者在其中铺设了极为细密的伏笔,有诸多复杂的构思。但这些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

大多数日本人不怎么喜欢制作或建造什么,他们喜欢软塌塌的、放任自流的感觉。

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是建筑的时代。你看,二战后在日本得到显著发展的只有建筑。文学不醒目,戏剧不醒目,美术和音乐也不醒目。唯有建筑。这样看来,我在做的事也并非显得那么与时代脱节。也许是在“日式建筑“上,与丹下健三分庭抗礼。(笑)

我在写文章时, 会把文章涂得满满的。也就是说,我会像画油画那样把文章涂满色彩。我无法在创作中做到日式留白。我知道自己的这个弱点。你想象一幅日本画作,那上面留下的空白我实在无法容忍,会给它们都涂上颜色。

贝斯特  三岛先生的文章是油画式的吗?

三岛  可能吧。不管怎么说,我会涂得满满的。因为很介意空白,所以不会让它们存在。要是川端先生的文章,有些时候可能是安眠药的作用(笑),其中会有大幅度的跳跃。他的文章里,跳跃的幅度实在吓人。我曾关于川端先生的《山音》写过评论。太恐怖了。咻的一下就飞到了下一条线上,中间什么都没有。我实在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太吓人了。

《雨中喷泉》,[日]三岛由纪夫著,企鹅兰登中国|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