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夫先生的屈学与王水照先生的苏学

4月9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举办十卷本《王水照文集》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与会。本文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傅杰教授的发言。

《王水照文集》发布会现场


今天在座的多是唐宋文学研究名家,我是外行。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二十多年间,屡得王水照先生的教导与提携,王先生文集出版,必须来致敬致贺。看到年届九旬的王先生依然跟前年一样神采奕奕,非常高兴;但发言比较尴尬,只能谈一点杂感,说几句闲话。

王水照先生


我是1995年来复旦做博士后的,那时的王先生还是花甲少年。在来上海读博士前,我在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读了三年硕士,又留校给姜亮夫师做了六年助手。亮夫师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是《楚辞》。今年对我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我是在1983年考上研究生的。而那年开学前的整个暑假,我都在姜府协助亮夫师校他的巨著《楚辞通故》,至今正好四十年整。已故的楚辞学权威汤炳正先生把郭沫若、闻一多、游国恩三先生与亮夫师并列为当代楚辞研究四大家。而亮夫师的楚辞研究,一是持续的时间久,二是论著的方面广。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就读时,由王国维先生指导的毕业论文就是《诗骚联绵字考》。二十七岁有感于王氏的自沉而引发校释屈赋的意愿——借注《楚辞》来排遣自己的忧愤郁闷也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之后他在《屈原赋校注》外广罗楚辞论著,完成了《楚辞书目五种》;作了多个具体问题的考索,最后编定了《楚辞学论文集》;又分类考释《楚辞》语词,写就了《楚辞通故》;在年届八十时受教育部委托,开办高校教师《楚辞》学讲习班,最后整理成《楚辞今绎讲录》。著作多样,涉及了屈赋乃至楚辞的方方面面,这是他有别于其他诸家的特点。

由亮夫师的屈原研究我联想到王先生的苏轼研究。这十卷文集重点是宋代文学,中心则是苏轼研究。而王先生的苏轼研究也是持续的时间长,著作的形式多。王先生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既得到众名师的指点,又赶上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本科三年级时参与了著名的55级《中国文学史》的撰著,不仅是宋元组的负责人,也是苏轼的执笔者。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也就是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组工作,又随余冠英、钱锺书等先生参加了科学院《中国文学史》的撰著,再次成为苏轼的执笔者(这两章今都收录于《文集》第五卷),也就是说在三十而立之前,先生就与苏轼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他而立之后在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都立于不败之地的苏轼研究奠定了基础。1978年王先生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文学评论》发表《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为苏氏辩诬,自此开始了他既精深又全面的苏轼研究,硕果累累:传记有《苏轼》以及跟门人朱刚教授合撰的《苏轼评传》、跟门人崔铭教授合撰的《苏轼传》(《文集》的编纂体例与总目由王先生亲订,所有篇目皆系独撰,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与弟子合撰的《南宋文学史》《欧阳修传》及这两种苏传都未收入《文集》);作品注释有被同行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的《苏轼选集》;论文有《苏轼论稿》及其增订本《苏轼研究》;授课讲录有《王水照说苏东坡》;相关资料整理有《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而对跟苏轼相关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等的研究,以及对绕不开苏轼的宋代文人集团研究、宋型文化研究、古代文章学研究等等,也莫不有助于我们对苏轼更立体的观察与理解。

《王水照文集》


不用说,对王先生的苏轼研究作评价超出了我的能力,但王先生的苏轼研究及其相关论著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高度推崇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莫砺锋教授说:“要在当代学界找一位苏轼的知己,或者一位苏轼研究的功臣,肯定非王先生莫属。毫不夸张,王先生在苏轼研究上达到的学术高度在当代学术界处于巅峰地位。”无论是屈原还是苏轼,都博大而复杂,亮夫师与王先生的研究不可能没有补充乃至修正的余地,正如一向平易谦逊的王先生表示,苏轼是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的。但他们都用自己逾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为当世也为后人理解屈原与苏轼、走近屈原与苏轼做出了不可替代也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相信过多少年也仍然会有读者通过亮夫师的著作去认识屈原及其作品,通过王先生的著作去认识苏轼及其作品。屈原、苏轼的作品是不朽的,亮夫师、王先生的著作也是足以传世的。

亮夫师在《屈子思想简述》中有专节《论屈子人生观》,在《简论屈子文学》中有专节《论屈子个性》,特别表彰屈原“不邪不曲不伪”的“大德”与“九死不悔”的执着;王先生在《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等文章中特别表彰苏轼因“健全的文化性格”而形成的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那种“大智大慧和大彻大悟”。我在想,亮夫师与王先生以一个伟大人物留下的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长年沉浸其中,既得到人格的熏陶,又得到艺术的熏陶,留下自己的心得之余又抉发从屈子到苏子的精神与绝技,使之推广开来传递下去,影响学生与更多的世人,这样的人生真是充实而光辉。王先生的淡泊从容,王先生的健康长寿,肯定跟他与苏轼的长年相处不断对话密切相关。而亮夫师与王先生等前辈学者的人生态度与治学精神,跟他们的著作一样,也都足以成为后学者的楷模。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