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举行徐光启逝世390周年祭扫,纪念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1607年,时年45岁的徐光启与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使徐光启成为当之无愧的“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今年适逢徐光启逝世39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4月3日,清明节前夕,在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的徐光启墓,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教育局、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徐家汇街道办事处等联合举办了“纪念爱国科学家徐光启逝世390周年清明祭扫活动”。

光启小学学生献花


历史学家朱维铮说过:“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汇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之所以这么说,和徐光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光启一生学贯中西,在数算、天文、农学、军事等诸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哉光启,人如其名,生曾启我中华,死复光彼西土……” 祭扫活动上,土山湾博物馆、徐汇区文化馆的文化工作者一起诵读了朱维铮撰写的《祭徐光启文》。全体人员肃立聆听《徐光启缅怀曲》。

徐光启墓祭扫活动结束之后,祭扫人员又前往中国杰出的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的墓地进行祭扫缅怀。

“徐光启富国强国的爱国情怀、汇通超胜的世界眼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黄道婆勇于革新、慧泽天下的先棉精神,邹容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主办方介绍,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清明祭扫活动,是为了铭记先贤精神,保护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位于光启公园的徐光启墓


徐家汇、光启公园、光启城……行走在上海徐汇区,随处可以邂逅徐光启留给这座城市的印迹。除了清明祭扫,近年来,围绕徐光启,徐汇区文旅局还开展了一系列传承活动。“纪念《几何原本》翻译4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传承创新  会通超胜’——纪念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诞辰454周年系列讲坛”等学术研究活动陆续举办,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徐光启与〈几何原本〉》《徐光启:放眼看世界的先驱》《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学生课外阅读教材——徐光启》等史料著作和科普教材陆续出版,传承徐光启的精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光启墓地得到全面修缮,徐光启纪念馆重新布展开放;徐光启情景思政课“汇流?海派精神四百年”开课,《科学先驱——徐光启》等影像资料片拍摄完成,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徐光启和徐家汇的故事,认识到徐光启的伟大成就,感受贯穿于上海发展进程中的海派精神。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