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将于3月27日落下帷幕,最近,作为该展览“下一站NEXT STATION·美丽中国系列论坛”的首场,由中国网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艺术之力一一共塑中国美丽形象”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论坛中,专家学者和实践者们,通过政策解读、文旅创新、艺术乡建、公共艺术和国际传播等角度,探讨如何在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国乡村形象。
一百个关于建设中国的经典案例
回顾“2023美丽中国纪事”,这场展览呈现的是一百个关于建设中国的经典案例,包括田园乡村的重建、社区城市的活化更新、非遗技艺传承、文旅融合探索创新等等,中国各领域的文艺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以“艺术之力”唤发人文新声。
近百个案例被分为乡村、生态、社区、数字四个大类,每一类下以四个关键词聚合相似的案例。
以乡村为例,乡村的四个关键词为挖掘、滋养、振兴、融合。“挖掘”意指文化的存续需要不断的挖掘。实践者们挖掘传统的乡土民俗艺术,并为它们留下了宝贵记录。其中有穿梭城乡各地寻找和记录童谣的寻谣计划;有通过影像人类学方式,长期跟踪记录黄河区域民艺的《大河唱》; 更有展示新疆地区当代艺术的高台当代艺术中心,及其开展的民艺帮扶计划——碧曳项目。
寻谣计划
也有实践者在调研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结合新材料与新技术,试图将传统民艺进行产业化,打造新民艺。“自然造物”通过对民间艺术系统性的收集和现代化的设计,重整产业链,让传统民艺融入当代生活。“青于蓝”打通农文旅全产业链,实现蓝染这门非遗手艺的可持续活化。“品物流形”则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图书馆”来收集传统工艺和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结构重组,进行现代设计。
“品物流形”
“滋养”部分的案例,旨在推广全民日常美育,为了给乡村孩子营造出和城市孩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美的机会,这些实践者们试图将美融入乡村的日常场景,使孩子们每天的上学、玩耍也都能成为美育的舞台。
其中有如童话一般多彩梦幻的富文乡中心小学;也有将城市资源带入乡村,通过建立工作营,引导孩子们为自己创造游乐场的花火计划,孩子们通过参与式搭建体验到了创造的美好。
富文乡中心小学
花火计划:十二辆废弃的“小黄车”被改造为一个“旋转木马”
实践者也通过教师培训、站点建设以及课程共享,来形成可持续的新美育模式。水墨嵩溪乡村跨代美育项目通过老人和小孩的代际合作完成文化传递;“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项目则超越了“无墙”博物馆的概念,主动走入乡村,长期服务于乡村美育。
水墨嵩溪乡村跨代美育项目
“振兴”部分,乡村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下,其社会活力以及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衰退。但实践者们意识到乡村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大南坡计划以发掘与农耕和手工业紧密相连的农村生活习惯与文化体系切入,复兴文化、产业与美学;青田村项目则用艺术重塑乡士社会,复兴礼治文化,激发多主体的参与合作;松阳实践通过政府与学者的紧密合作,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中发挥艺术设计的力量创造出一种乡村振兴独特的协作样板。
大南坡计划
“融合”部分,随着对城乡关系理解的转变,原本贫瘠或空心的乡村在艺术想象下被赋予了别样的故事内涵,成为了新产业的资源,不断地吸引城市人前往乡村,探索出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一些实践者通过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地的环境条件,将城市资源导入乡村,并且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只此一份的特别体验。
在黄河河湾这样一个连路都没有的地方,宿集营造社项目用集合经营的革新方式创造出文旅热点;809微度假小镇项目通过科技研究和航天探索主题,改造旧三线建设厂房,在山里开出度假酒店;松赞酒店项目则用酒店串联起进藏路线,让旅客深度体验西藏的风土人情。
宿集营造社项目
此外,还有实践者着眼城乡互动下的乡村经济,从城乡新关系入手,吸引城市居民探访乡村。其中包括挖掘侠隐文化,“慢改造”江南茶园的旗山侠隐——茶园村活化改造项目; 以及用山顶上的“一朵云”盘活个无人村的九女峰酒店。同时,实践者以不同媒介和模式,创立平台激励乡村创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其中以创业机制扶助困境母亲的公益项目——幸福工程,通过纪实摄影展览的方式引发了社会关注。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则以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到乡村创业,并在真实环境中持续亲身实践与检验。
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学生手稿
代表着相信行动力量的社会实践者们的集结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介绍,“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是继去年“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的第二次大展。
展览所陈列的是从全国调研的具有社会性、艺术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近百个实践案例,以及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提案”,共同编织起无数个实践者的“行动网络”和美丽中国跨界创新的“智联网”,呈现了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个动人现场,汇聚成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
与普通展览不同,此次展览仅仅是一个开始,代表着相信行动力量的社会实践者们的集结开始。
现场合影
汪莎分享道:“此次联合中国网艺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学术论坛活动,邀请了长期关心中国城乡发展和国际传播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他们的经验与研究出发,形成思想的智联网和全国性智库,让美丽中国的社会实践可以在更系统、更学术,更具国际视野的支持系统下继续生发,壮大。论坛最重要的意义,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和集结,邀请专家、青年学者、媒体人共同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是个体的力量,更是群体的力量。只有将无数个一己之力聚沙成塔,涓滴成河,才能集结成智联网,集结成更大的行动网络。”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认为,“2023美丽中国纪事”诠释了美丽中国内涵与外延:即环境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总和。只有实现环境之美,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你我的生活之美;而心灵之美是重中之重,它是人心所在,是和谐发展的基石。其次,方教授认为该展览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探索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之路。中国美术学院近十几年来一直秉持“以乡土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强调有为之学,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在大学教育中,应当鼓励学生走出书斋,学以致用,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向勇谈道,文化乡建需要一个有利的生态系统来扎根、创新和繁荣。这就需要从“文教乡建——铸魂”“文遗乡建——培基”“文艺乡建——塑形”和“文创乡建——强体”四个角度进行强化,共同对乡村文化的资源进行激活培育,进而去塑造乡村特色产业。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发恋地情结,将个人的情感与手作创意相结合方能呈现匠心之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谈道:“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活美学的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将在生活方式美学的综合、立体、全面的传播过程中,展现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在建构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欧阳甦指出,实践初期只是从艺术本体出发,但随着实践的推进不难发现,乡村公共艺术的实践需要多主体合作,从纯粹的“美”拓展到艺术边界的社会性,从最开始的“文化下乡”发展到“把艺术创作在乡村的土壤上”,这些角色和意识的转变需要实践者不断转换身份,“我们不应该以‘介入’者的身份去干预,而是应该将主场还给乡土,因地制宜,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参与其中,用艺术去浸润、连结和激活乡村文化。”欧阳甦强调。
欧阳甦还谈道,未来,将更加关注乡村艺术活动机制和人才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建立双向反馈机制,通过信息系统的全面、系统和标准化提高学术性,并增加国内外公众对艺术力量(中国现场和实践)的感知与参与度,从而促进传播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