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家罗伟章携新作《谁在敲门》(典藏版)及《凉山叙事》,与文学评论家贺绍俊、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岳雯进行了对谈。
对谈现场
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围绕一群子女给父亲庆生、治病到举行葬礼而展开情节,通过一个大家族的人际生态、不同阶层的生活细节,演绎了几代人的生生不息;罗伟章的另一部作品《凉山叙事》是一部反映大凉山彝族脱贫攻坚历程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再现了大凉山摆脱贫穷、移风易俗的艰难历程,写出了大凉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真实的彝族生活。
研讨会中,三位嘉宾就两部作品的创作经历、艺术及文学价值展开了讨论。
贺绍俊表示,《谁在敲门》中,罗伟章是用小说的方式去思考历史,思考现实,也是在对 “父亲”致敬,在思考“父亲”的一生。
贺绍俊也谈到,在当代乡村题材的小说中,“罗伟章不是简单的把乡村写出来,他在写怎么看待乡村的人走向城市,写怎么去拯救今天的乡村。另外,读了以后会让我们思考很多问题,会对我们的现实、历史、人生进行思索,这也回应着‘谁在敲门’这个主题。”
《谁在敲门》书封
《谁在敲门》有63万字的体量,罗伟章在谈创作时表示,在写长篇时他喜欢把第一句话先写出来,如果没有写出来,这部小说是无法进行的,因为他从来不写提纲,更没有提前拟人的名字,“写小说最难的就是给人物起名”,罗伟章希望他的小说是自然地生长,是随性的、没有规矩的,此外,文学创作的关键还在于给语言、行为方式、思考路径等足够自由的空间。
罗伟章也谈道,在写下如《谁在敲门》《凉山叙事》等这样叙述时代与人的关系的作品时,他认为一个人生存的基本难点,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生老病死,面对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应该做出我们自己怎样的回答,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义,我们是谁?我们的时代又是什么?这种定义就通过自己的作品慢慢地呈现出来。
在分享会上,贺绍俊谈到《谁在敲门》时表示,很多人都在写家族小说,但罗伟章不只是在写家族小说,更不只是简单地写家庭伦理,他故事中的父亲形象也跟过去的父亲形象发生了变化:过去在他的小说中,父亲是一个很强悍的、很勤劳的形象,这部小说中,一开始出场的是一个衰老的父亲,到后面父亲生病住院,再到离世,这只是小说的一半篇幅,小说的另一半篇幅写的同样还是这个家族,却变成了一盘散沙,罗伟章通过这样一种描述,把这个乡村伦理、乡村文化、土地的现状摆在我们的面前。
在谈到理性思考与感性创作时,岳雯表示,读者可以在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获得了数倍于我们人生的宽度与广度,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作家的眼光,知道了我们生活的模样,知道了我们时代的模样。
贺绍俊在谈论到罗伟章作品《凉山叙事》时强调,《凉山叙事》给他留下最突出的印象是,它是一个审美的文本,罗伟章就像一个小说家一样写凉山的故事。另一个方面,该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审美的要求,罗伟章还带有一种责任感,比如《凉山叙事》中,就有着清晰的、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