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公布,“郧县人”等22个项目入围

2月27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2个项目入围终评。入围项目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包括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等。

据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推介活动,在2023年2月初启动,所有候选项目均为全国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个项目参评。推介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投票,推荐产生22个项目进入最后的终评阶段。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以时代早晚为序)

1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东北距青曲镇约10公里,东距郧阳城区约40公里。遗址的海拔高程160-287米。遗址因于1989、1990年发现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人类化石的地层的时代被测定为距今110-80万年。遗址保存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埋藏于汉水北岸的第四级阶地内。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

郧县人3号头骨出土照


C、E区出土部分石制品


2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临淄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婴路以南,庄岳路以东。遗址北距齐国故城约5千米,东距后李遗址约4.2千米,南距淄河约1.2千米。该遗址是在墓葬发掘过程中发现的,墓地主体为战国~汉代墓葬,共有墓葬1300余座,墓葬深度普遍6~10米。在清理墓葬过程中,以墓壁剖面的数层红烧土为线索,进行了大面积的解剖、发掘及同步的整理研究。

在此过程中,在⑧~?层发现了大面积树木燃烧类遗迹,在⑩层发现旧新石器文化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存、出土早期人类遗物1000余件。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遗址内出土陶片口沿(花边口沿、圆唇、方唇)


燃烧树桩坑及树干堆积


3 河北尚义四台遗址

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南,地属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其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价值的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目前探明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分为四个片区。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2 F14


尖圜底罐


4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东距长江25千米、西距巢湖30千米。遗址北望太湖山,南临裕溪河,坐落于太湖山向南延伸的十里长岗的南端及两侧平地上,海拔6~25米。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遗址于1985年发现,先后于1987、1998、2000、2007年进行5次发掘;2008年以来持续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并于2013-2017年进行5次发掘。2019年,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课题,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纳入到新一轮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中。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至2022年,凌家滩遗址主动性发掘地点均位于岗地东南端的大型红烧土遗迹片区,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此外,因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还对墓地西侧和外壕北段进行了发掘;对遗址保护范围外的考古研学小镇建设工地、博物馆项目工地进行了发掘。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龙首形玉器


红烧土遗迹 西部 俯视航拍照 (上为正西)


5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地理上属于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块塬地。

1958年调查发现,1981年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解南佐遗址的年代分期、聚落形态、生业经济、社会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而探究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文明化进程、文明模式、人地关系,客观认识其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地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工作。新阶段发掘主要集中在宫殿区,共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确认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碳十四测年距今约5100-4700年。

发掘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遗址核心区九台及环壕


遗址出土遗存组合图


6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碧村村北,地处黄河和蔚汾河交汇处,东距兴县县城20公里,西离陕西神木石峁遗址51公里。

遗址范围北起猫儿沟,南达蔚汾河,西抵黄河,东部以一道横亘南北的石墙为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山城,城内面积约75万平方米,由东向西为城墙圪垛、殿乐梁、小玉梁和寨梁上等四个逐级下降到入黄河口处的串珠式台地组成,主体年代以龙山时代晚期为主,下限可延续至二里头时期偏早阶段。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小玉梁石砌建筑群基址


 东门址(东-西)


7 陕西西安太平遗址

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遗址周围地貌为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海拔约365米。

太平遗址是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为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陕西省委、省政府迅速组织开展工作,完成了斗门水库岸线的调整,对太平遗址进行了避让。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自2021年3月起,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截至目前,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通过这些工作对太平遗址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的线索。

确认这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西环壕清理了西南转角附近和东南转角部分,东环壕清理了东北转角部分。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环壕东南部正射影像图


 H265祭祀坑三维影像图


8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自1959年以来,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展示了“九宫格”式宏大格局。宫殿区居中,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宫殿区和祭祀区自南向北布设于“九宫格”中路,“九宫格”中路的东西两侧分别是贵族居住和墓葬区。二里头都邑迄今虽未发现大型墓地,但多数墓葬的布局仍呈现出相对集中、分区分片的特征。同一个墓区集中分布、排列有序的墓葬当大体属于同一个家族。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外侧发现有围墙。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生产,存在着大规模作坊和小型加工地点两种形式。

为逐步解决上述学术问题,2019年在“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开始发掘,后根据发现的道路和墙垣情况,扩大范围继续追寻主干道路。在追寻主干道路和其他发掘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收获。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头都邑中心区西南路口的新发现航拍示意图


二里头都邑祭祀区以西的非正常墓葬


9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以丰富的夏商冶铜遗存闻名于世。2022年7月至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在西吴壁遗址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东部(遗址IE4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夏商周等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以商代墓地的发现最为重要。

发掘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大型墓葬M16


大型墓M16出土铜礼器


10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殷墟考古90年来,发现了丰富的晚商文化遗存,大型宫殿建筑、商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冠绝当时,实证中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早到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也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辉煌文化、国家政治形态以及技术水平,在古代世界中彰显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风格。

2021年8月-2022年3月,对商王陵及周边进行考古勘探。以位于安阳考古工作站内的殷墟遗址坐标原点为基准,用RTK布10×10米探方,覆盖工作区域。截止2022年11月,勘探总面积超过239800平方米,其中普探面积130600平方米,重点勘探109200平方米。

以过去在殷墟遗址其他地点发掘所见生土层为基准,可分为4小层。其中第3、4层在不同区域的厚度略有差异,总的情况是偏北部薄,南部略厚。古代文化层在第3层下。发现古代遗迹有围沟、祭祀坑、墓葬、房址、井、灰沟、窖穴、灰坑、路沟等。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东围沟G1南段第二地点探方 东部为打破围沟的东汉晚期砖室墓M1


西围沟G2南段 第一地点探方内G2与西周早期F1、M1的打破关系


11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公里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距泾河约5千米。

1943年石璋如先生在泾河流域考古调查发现该遗址,称为“南头遗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该遗址称为“上西头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该遗址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2017年西北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初步勘探,明确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将新确认的遗址称为“西头遗址”。2018年—2022年由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对该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泾河流域先秦时期文化序列、区域聚落形态及周文化起源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发掘单位: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头遗址南城墙东段基槽剖面


M90、M98、M99带墓道大墓三维正射照


12 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

秦汉栎阳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新兴、武屯街道。据文献记载,栎阳自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前383年),到孝公十一年迁都咸阳为秦都34年,期间秦人再次开展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秦末楚汉,栎阳先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后为汉王刘邦之都。汉初刘邦先以栎阳为都,后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徒长安”,栎阳是大汉王朝的第一个都城。

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在刘庆柱、李毓芳先生带领下对栎阳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考古工作。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城考古,先后确定三座古城,确定三号古城的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是文献所载秦汉为都时期的栎阳所在。

在西安市阎良区等各级地方政府支持下,从2018年开始在三号古城内开展较大面积发掘,2019-2020年发掘三号古城四号—九号建筑,将临近城内北墙的“后宫”区域进行较完整揭露。2021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年底田野考古清理到西汉地层后被迫停止,2022年即在其基础上完成发掘区清理,完整揭露三号、十一号建筑。三号建筑位于发掘区西侧,东北为十号建筑。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22SYY三号建筑平剖面图


2022SYY三号建筑F2晚期陶便器与弯管组合情况


13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河泊所遗址位于滇池东南岸的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遗址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中心区位于河泊所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中心区东北1公里处便是著名的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河泊所遗址于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至2022年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揭露了主体为两汉时期的丰富的堆积,出土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制品2000余件(图三)。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出土了大量封泥和简牍,并发现了道路、疑似的大型建筑基址。

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区文物管理所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部分官印封泥及私印封泥


清理完成的部分简牍


14 湖南桑植官田遗址

官田遗址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村,地处郁水河西岸一处较为宽阔的台地,面积约75000平方米。2015年首次发掘550平方米,发掘显示官田遗址应存在生铁铸造活动。

本次发掘明确了官田遗址是以生铁为原料,集熔铁、铸造、退火、锻造、精炼等工艺技术为一体,并兼营铸铜的多金属生产作坊,为目前南方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汉晋时期铸铁遗址。新发现的各类加工炉形态独特、功能较为明确,具有显著地方特色,填补了古代铁器生产、加工等研究的多项空白,是南方地区汉晋时期手工业考古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这一时期南方地区铁工场的功能布局、炉型特点及生产加工流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发掘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H30


铜器、冶炼遗物及石器


15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安康大道交兴安大道西南侧。2022年1月-5月,为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建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拟建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勘察,发现大量古墓葬等遗迹现象,并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获颁发掘证照。

截至2023年1月,各发掘区共清理墓葬2192座、窑址8座、灰坑1处,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该墓群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的墓群,历史内涵丰富,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其发现为研究该地两晋至明时期文化面貌、社会经济、丧葬习俗及族群演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并极大程度推动了黔中地区历史时期文化序列的建立。

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坟坝顶墓地航拍图


小团山M1出土串珠(南朝)


16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古城村1号寺庙址、2号寺庙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三家子乡古城村东侧,地处图们江支流珲春河冲积平原,西距中朝界河—图们江约1000米。遗址西约100米为唐代渤海国时期(698-926年)城址温特赫部城,西北约4公里为唐代渤海国都城故址——东京八连城。2016—2022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珲春市文物管理所对古城村寺庙址进行了连续7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已发掘总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

发掘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佛并坐像残件


古城村2号寺庙址正射影像


17 新疆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县城东北,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宽约60公里的绿洲廊道中部,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东端一处重要的军政建置和交通枢纽,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18年至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5年围绕唐朝墩古城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考古中国——国家管理与文化认同考古研究——新疆汉唐西域军政建置体系考古”子课题。经过5年的工作,在基本厘清城址布局结构和年代序列的基础上,清理出带有围墙的院落遗址、浴场遗址、佛寺遗址、景教(东方叙利亚基督教)寺院遗址等不同类别的遗存,出土了种类丰富、风格独特、内涵多元的遗物。

发掘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浴场遗址平、剖面示意图


景教寺院北组中殿高台东侧壁画(骑马圣像)


18 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

温江多遗址位于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才纳村五组,是吐蕃时期重要的政治和佛教中心之一,与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噶迥寺等共同构成了拉萨河流域吐蕃都城文化遗产综合体。

遗址现存地面遗迹主要有中心建筑、四角大塔、龟趺等,与桑耶寺四塔一殿的布局相近。2021—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分别对遗址西部西南塔基、龟趺,中部拉康周边以及东部东北塔等区域的1020平方米范围进行了发掘,工作主要围绕吐蕃时期高等级离宫与佛寺遗址布局结构研究,吐蕃时期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交往研究,多学科研究几个方面进行。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西南塔塔基(东南-西北)


西南塔K6出土天降塔擦擦


19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1984年考古部门曾对其进行局部试掘,砖石结构的桥面顶端距今地表深4.5米,保存基本完好。

本轮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8年10月,2022年9月阶段性重大成果在“考古中国”平台发布,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之中。2018年—2022年共计批复考古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木岸狭河”遗存


州桥东侧汴河北岸石壁效果图


20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南依古城,北邻瓯江,东靠海坛山,隔江与江心屿双塔遥相呼应。

2021年10月,该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被发现,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发掘,已揭露了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等重要遗迹,以及数以10吨计的各类瓷器残件。主要遗存年代集中在宋元时期。

遗址发掘区主要由东端水门头区、中部邻江港口区及西端南侧瓮城区三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有陡门河驳岸、陡门、桥梁、堤岸、斜坡式码头、宋元房址等。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朔门古港遗址总平面图


3号码头前部侧视(西向东摄)


21 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约10公里处的中缸窑子,东距银川市约40公里。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窑炉13处。

2021—2022年10月,为探索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生产的窑业面貌、找寻西夏陵等出土精细白瓷产地等学术问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Y1与Y2 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了开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遗迹。

发掘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

透光白瓷


 官字款匣钵


22 山东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墓地

2021年10月—2022年9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章灵丘北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西汉至清代墓葬102座,其中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最为重要。

张荣家族墓葬至少32座,形制有砖雕墓(5座)、石室墓(9座)、土洞墓(18)座。墓葬排列有序,自北向南成排分布,墓向均为190度左右,深度大多5-7.5米不等。出土瓷碗、瓷盘、瓷瓶、瓷罐、香炉、铜镜、镇墓石、陶俑等器物500余件(组),其中官窑和青花瓷器共计40余件。另外,还发现石碑4件、龙纹碑首2件、赑屃碑座1件、石翁仲4件、石羊3件及其他与陵园神道相关的100余件石刻文物,其中包括济南王(张荣)神道碑、济南王(张荣)子孙谱碑等,石刻文字近4000字。济南王神道碑残长180厘米,记载了张荣的生平事迹。济南王子孙谱碑残长206厘米,共记载了张荣及其子孙共计六代的谱系官职情况。

发掘单位: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M83东南“明堂”遗迹(上为北)


张荣家族墓地出土“神道碑”“子孙谱碑


注:本文综合自国家文物局。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