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古埃及彩釉陶器生产技术的琉璃,为灰瓦添彩,为红墙添花,造就了紫禁城这一古老建筑群的磅礴气势,是其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在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永定河畔琉璃渠村,坐落着一座元、明、清三朝琉璃官窑,曾是紫禁城重要的琉璃供应基地。近日,改建后的琉璃古窑成为了一座集产、学、研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了“重生”之旅。
站在景山之上,向南望去,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宫殿屋顶上,满铺琉璃瓦,这是紫禁城最具标志性的景致之一。
琉璃,取意流光陆离。琉璃之美,体现在紫禁城的各个角落。
阳光洒落,铺满琉璃瓦的屋顶熠熠生辉,随光影变换,闪耀着斑斓的光。
紫禁城内,琉璃仙人端坐檐角,九龙壁上,五彩琉璃构成的龙蜿蜒灵动于云水之间。
抬头望向屋脊,一列琉璃脊兽,彰显着这座城的威严与庄重。
宫殿门旁,琉璃照壁,花草纹饰生动自然、溢彩流光。
琉璃,为灰瓦添彩,为红墙添花,造就了这座古老建筑群的磅礴气势,是紫禁城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这些琉璃从何而来?
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永定河畔琉璃渠村,坐落着一座元、明、清三朝琉璃官窑。
这座琉璃窑是紫禁城重要的琉璃供应基地,上承京西辽代龙泉务千年窑火,自忽必烈于此设琉璃局以来,已有76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天安门城楼改建、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工程提供琉璃建材。
天安门城楼改建工程采用的向日葵瓦当(故宫学研究所供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座琉璃窑曾两度由故宫博物院管理,称故宫博物院琉璃窑厂,1970年移交北京市建材局,即今北京金隅集团。
2018年以来,为应对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故宫的专家学者一次次来到这里,与金隅集团的专家携手,为实现环保达标、恢复生产而努力。
曾被封堵的传统窑炉(故宫学研究所供图)
琉璃窑厂的重建复产计划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座琉璃窑就此开始了它的“重生”之旅。
厂房旧貌
破损的隧道窑
如今,这座古老的琉璃窑,窑火重燃。
化身为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再次与人们相见。
俯看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金隅集团党委宣传部供图)
改造后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景
曾经濒临关停的琉璃厂,如今已经成为集产、学、研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老厂房中改建的琉璃博物馆
在老厂房中改建的琉璃博物馆
保留原址并改造的隧道窑厂房
改造为展厅的窑址
展厅中展示的老照片
原琉璃厂的琉璃非遗技艺传承人及专业工匠也被复聘回“厂”,以老带新,让千年琉璃烧造技艺一脉传承。
琉璃脊兽的制作流程
琉璃脊兽的制作流程
琉璃脊兽的制作流程
琉璃脊兽的制作流程
琉璃脊兽的制作流程
如今,十七座老窑得以保存,并以古法工艺复建素烧窑、釉烧窑各一座投入生产,加装环保装置,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千年琉璃烧造的工艺复原、传承与研究。
修缮清理后的老窑遗址
复建后加装环保装置的琉璃窑
依古法复建的琉璃素烧窑
未来,这里将成为故宫博物院重要的科研基地。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研究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将在此依托古窑古法,陆续开展琉璃瓦烧造技艺的科学化认知研究、建筑琉璃的传统制作工艺研究等科研项目。
故宫琉璃研究中心
起源于古埃及彩釉陶器生产技术的琉璃,由丝绸之路流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产生了深厚的联系,是中华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的见证。
这座重获新生的琉璃古窑也将承载使命,让琉璃技艺与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本文转载自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