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意识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战狼Ⅱ》迎合了什么

帝国意识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战狼Ⅱ》迎合了什么

为什么《战狼2》票房大爆发,可能是因为它在国内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帝国。国内观众不用再看007或兰博扬威异域了,他们也有了自己的英雄。《战狼2》因此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帝国的观念在国人脑海里正式成型。

帝国或者帝国主义,以往是一个坏名词,它意味着压迫和掠夺。但是在现代观念中,帝国已经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向境外输出秩序和正义的能力。是的,你没有看出,就是正义。所以007和兰博虽然分别是英国和美国的帝国电影,但他们认为自身的行动是正义的,是替天行道。《战狼2》打着保护中国公民的旗号,本质上也是替天行道。

但是帝国与帝国电影又有很大不同。帝国是政府干预式的,帝国输出秩序和正义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贸易和战争。而帝国电影,很显然不可能让政府过分走向前台,容易引起反感,所以它们一般选择孤胆英雄,从印第安纳琼斯到兰博,通过主人公杨威异域、以个人行动践行帝国的秩序和道德,本质上不过是帝国意识形态的先锋或延续。今天,帝国观念在英美等老牌帝国已经被视为政治不正确,兰博无以为继,007则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无间道,才能让观念勉强跟上当今西方的主流口味。恰恰此时,《战狼2》作为中国的帝国电影崛起了。

很少有国家主动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帝国。以罗马为例,当凯撒尝试建立帝国,他遭到元老院的激烈抵抗,自己也被刺杀。帝国往往是“被迫”形成的,为了维护帝国的安全和利益,它需要向境外投放秩序和价值观,还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英国和美国成为帝国很大程度也是被迫的,因为输出秩序和正义很贵很费钱,它们也是一步一步陷入对秩序和正义的维护,并成为帝国。在成为帝国的过程中,往往民间比政府更为积极主动。这在19世纪欧洲列强对于非洲的探险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其中值得一说的是斯坦利代表《纽约先驱报》前往非洲营救英国探险家传教士利文斯顿的故事。一般来说,那个年代美国政府还没有帝国意识,但《纽约先驱报》及其记者斯坦利的行动,被认为是典型的帝国主义思维:探索未知,把世界纳入秩序。虽然帝国还没有成型,但帝国思维已经成为社会精英的主流。

从这个角度,《战狼2》之所以票房大卖,很可能是它契合了国内民众特别是精英阶层对帝国向境外输出秩序与正义的心理需求。虽然政府还没有能力,但民间人士已经先行一步,希望以个人力量在国外特别是非洲这种地方替天行道,伸张秩序与正义。所以,吴京扮演的特种兵需要首先被开除军籍,然后才开启拯救世界的模式。

从《非诚勿扰》到《泰囧》、《大闹天竺》,过往中国人在国外只能扮演搞笑的角色,一片祥和中透着小心翼翼,毕竟我们出境就是客人。《战狼2》可能彻底终结了这种意识,电影中的英雄不论身在世界何处,完全是以主人的身份和意识在行动。从电影和文艺作品来说,这就是帝国:帝国不承认自己是客体,它把全世界当作自己的主场,而自己也永远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自己的价值观与正义也不容质疑。这种场面这种意识,我们几乎在每一部美国电影中深切感受到。今后,可能我们要更多从中国电影中看到了。《战狼2》可能构成一种激励,让更多的国内资本和导演投入到帝国电影的制作中。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相对平和的帝国,但平和的帝国也是帝国,所以才有张骞傅介子的扬威异域,有陈汤甘延寿的虽远必诛,有唐朝的王玄策万里迢迢跑到印度平原上灭人家的国。几乎每一个书生都曾向往投笔从戎,帝国梦也深埋在每一代国民的骨子里。从历史和心理上,可能帝国对于国民的诱惑力都不需要教育和动员。以前中国实力还不行,尚有爱国愤青天天在网络BBS上叫嚣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今天国家实力初具,果然电影比政府腿快,政府还要一个个去谈,电影已经直接杀进非洲丛林了。

等着瞧,战狼们不会仅仅满足于非洲丛林的,帝国就是要把全世界都变成输出秩序和正义的战场。这一部是拯救中国公民,下一部该拯救世界了吧,场景是选在迪拜塔,还是纽约帝国大厦?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当年大英帝国都解体了,007还想在哪打就去哪打。帝国就是帝国。

每一个爆款,都迎合了公众深层的情感需求。《战狼2》,迎合的就是国内观众对于帝国的想象与渴望。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