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立春前夕,一份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中华阳历二十四节气日历(癸卯年)》(草案)在民俗学者圈中和社会上引起了讨论。
这份日历将立春作为一年开端,大寒最后一日作为一年结束,一整年时长为365日或366日。以一对节气为一月,如立春、雨水合为“春一月”,惊蛰、春分合为“春二月”,以此推算。立春为新年,过年三天;冬至为大年。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清明为节日。
日历还将其它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四季符号,十二月花为月份符号。
在中国民间普遍使用公历以及阴历的当下,创立这样一份二十四节气历是否有必要?二十四节气历又是否符合传统民俗和天文科学?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学者。
二十四节气 视觉中国 图
节气历以中国太阳历为基础,具有科学性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但大家更熟悉的是以月亮圆缺作为一月标志的‘阴历’,中国的太阳历法在传统历法中体现的是不完整的,只表现在二十四节气的这二十四个关键的天数。中国传统阳历没有单独日历,也没有月、日的概念,不能用来计时,这也导致中国‘阳历’的概念被淡化。”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田兆元认为,尝试以二十四节气为锚点,创立二十四节气日历,是第一次以中国太阳历法为基础编日历,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中华阴历与二十节气阳历合历,还会出现“双春”或者“无春”年,也不科学,容易引发社会不安情绪。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也肯定了二十四节气历这一想法的科学性。“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变化点来确定的,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天文规律。”
我国先民很早就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二至”“二分”。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一年中白天最长,是为“夏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一年最短,是为“冬至”,从冬至到夏至这段时长为一回归年。昼夜平分则为“春分”“秋分”。
唐志强认为,二十四节气将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份,以此来划定月份,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甚至比现在通用的西方历法更为严格精确,“现在的西历有大小月之分,其中二月只有28天或29天,其实并没有准确反映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此外,二十四节气历中也融入了传统文化中的天文观测部分,例如四季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符号,就来自《尚书·尧典》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也就是说,春分的时候天空中最突出的星宿是朱雀,夏至是苍龙,秋分的时候是玄武,冬至的时候是白虎。十二月花的设置,亦可从传统民俗文化中找到依据,并非凭空创立。
二十四节气 视觉中国 图
有益于进一步传播、推广二十四节气
科学角度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设计历法成立,那么,从人文角度,是否有必要另设一份二十四节气历呢?
“西方历法的12个月反映的是罗马皇帝和罗马数字的名称,没有具体反映天象、物候的内涵。但二十四节气中很多节气都有这样的内涵,比如二至二分反映的是太阳运行规律,雨水、霜降反映的是气候变化。各节气准确反映了四季和物候变化,是有其独特内涵的。”唐志强说。
以二十四节气设置日历同样是符合我国传统历法的。“例如,以立春为岁首,这和我国传统的太阳历法干支历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生肖是干支纪年法之下的产物,严格来说,今年立春2月4日起出生的宝宝才是“兔宝宝”。但随着传统阳历在日常生活中式微,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将大年初一看作生肖年转换的起点,这不符合太阳历法传统。
这也是学者们认为二十四节气历的提议有其价值所在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的历法为阴阳合历,但很多人习惯性地将之称为“阴历”,阳历的部分并未形成广泛认知。
唐志强认为这与古代普通人观测月相变化更为直观便利有关。“过去信息、知识传播较慢,月相变化更为直观,是人们判断时间的重要方式,对广大农村地区了解时间价值重大。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例如元宵节、中秋节也是根据月相确立的。”
但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人类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的太空和虚拟空间。唐志强认为“月亮”用于时间的标尺功能会越来越弱化。春节等部分与阴阳合历相关的节日及其民俗,原本也是从节气民俗中迁移过去的。“考虑面向未来的需要,二十四节气历的想法是值得探讨的。它强化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阴阳合历的价值,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中,太阳历也曾有一席之地。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就是太阳历。因此唐志强认为,二十四节气历同样蕴含深刻的中国历法传统。
“‘二十四节气历’其实是强化和丰富了节气文化。”田兆元也认为,“二十四节气历”其实是向公众进一步普及、推广二十四节气知识和文化的有益尝试。
“我们现在过新年,西历的‘元旦’和阴历的‘春节’都过,但作为中国阳历的‘立春’就被淡化了。其实立春作为岁首在古代也有很多庆祝方式,比如人们会张贴‘宜春’的祝福语等等。”
此外,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强调“阳”的部分,例如新年说“三羊开泰”,“羊”其实指“阳”,强调的是阳气上升、冬去春来;“阳春三月,春和景明”,说的是清明前后的景象,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照西历其实是4月5日左右,并非3月,但按照立春为岁首的二十四节气日历,就可以准确对应到3月。
“‘二十四节气历’作为常识是有意义的。”田兆元认为,这一日历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传承、了解二十四节气文化,也强化了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阳历”部分,让中国的阴阳历名副其实,我们亦可以以此为基础,恢复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把二十四节气节日化,让二十四节气更广泛深入地融入当代社会。
当然亦有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做一个中华阳历日历。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说:“阴阳合历已经照顾到二十四节气,而且大年岁首放在冬春之交,同时考虑月相,有几千年的传统,这个文化时序传统不应也不可能动摇。节气与节日两套系统没必要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