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后,该如何正视越来越普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胡鑫宇事件近日引起热议。2月2日上午10时,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在江西铅山县召开,发布会上江西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及市县相关部门发布了胡鑫宇事件最新调查情况,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发布会上也通报了对胡鑫宇的心理刻画情况:……2022年9月到致远中学就读后,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造成了胡鑫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2023年1月30日,江西上饶,铅山县致远中学,校门外不远处的围墙上还粘贴着胡鑫宇的寻人启事。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内容,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确实越来越普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笔者在中西部县域学校调研时也发现,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难点。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应该如何更好应对?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多重关系下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自我心智还不健全,受到家庭、学校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早期并不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是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成绩、家庭关系、教师评价和同学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

校园学习是当今社会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内容,学习成绩是自我判断和自我定位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尤其是在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这些学生处于成绩优异圈当中,高度认同学习成绩体系,并且会形成以学习成绩评判个体的道德文化。

调研案例:某高中重点班学生说“感觉不能摆烂,因为相互间有成绩的攀比,摆烂了会觉得你这个人也不怎么样”。还有一个学生从小成绩不好,说“难道觉得差生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担心我在班上又是倒数第一名,又被别人排挤”。

家庭关系是青少年产生心理困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来源。很多学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青少年。他们一方面难以从家庭中获得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要么跟家长缺少沟通,即使跟家长沟通,发出求助信号,很多父母缺乏相关理念,有时难以给予有效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也面临着父母离异、吵架、家庭暴力等问题,家庭本身就会对孩子性格造成影响。比如有学生会反映家长不理解不关注他们。另外在多子女家庭中,学生认为存在对自己的忽略、不理解。

调研案例:高一某女生,觉得自己很抑郁,不敢去诊断,经常有负能量,会有轻生想法。她妈妈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生了她,父母在她3岁时离婚,后跟父亲居住,父亲在厂里打工,家里条件不好。九、十岁路过餐馆看见妈妈和别人结婚。后面妈妈不理她,很冷漠,不想认她。她感觉自己在世界上是拖累大人。她在初中开始叛逆,想通过谈恋爱得到关爱,早熟,心理上缺失爱。她尝试与长辈和父母沟通都会被说有毛病。

教师评价也会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影响。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敏感度,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也是一个需要跟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细腻工作。人格尊重是当前许多学生在跟教师沟通时非常看中的原则,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厌恶、叛逆、自我否定等情绪。

调研案例:一个高中女生回忆初中老师区别对待绩优生和绩差生。因为她成绩比较差,当时她和一个绩优生发生矛盾,事情是绩优生挑起来的,结果老师只指责了她,就觉得老师不公平,不信任老师,讨厌上课。

当学校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域时,同学关系就变成青少年学习构建亲密关系和获得关爱温暖的日常来源。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争吵、误会、分离、抛弃、背叛等多种可能。很多青少年可能存在不能很好处理朋友关系,例如缺少朋友、害怕被抛弃、有过高的占有欲等等问题。

一位班主任分享的案例:有个男生突然在班上发病,身体止不住的颤抖。原因是那天中午室友吹头发,吹风机有声音,他听见了心里发燥。把他送进医院,诊断是双相情感障碍,吃过药,住了一个月的院。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关心较少,爷爷奶奶照顾。没有发病之前这个孩子性格就比较内向,基本没有朋友。住院期间,他一个同学给他打电话,他没接,后来还骂那个同学,后来班主任给他做工作,他说觉得别人针对他,可能是他自己比较敏感。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义缺失

首先,青少年本身在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要完成从生物我到社会我的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自我与周边社会关系会发生碰撞,包括家庭、教师、同学等。当一系列关系出现不顺时,就可能产生成长困惑和情绪不适。如果这种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干预和疏导,没有得到及时的自我调试和社会关系的正确引导,可能就会不断积累和爆发,最终演变成为具有疾病意义的心理问题。

调研案例:陈同学一名是高一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因为父母关注妹妹比较多,妹妹性格不太好,他们逼着妹妹改性格,对她比较忽视,她有事情就很少和父母讲。中考前父母发现她状态不对:每天心情没变化;不讲话;食欲不好。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确诊是双相情感障碍。陈同学事后进行了自我分析,认为当时心态情绪不好的原因是:1、父母在她小时候经常吵架,妈妈经常问她和妹妹他们离婚后跟谁;2、当时自己家的宠物猫去世了,这是自己第一次面对离别,非常伤心,一直接受不了,上课也没办法专心,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3、刚好那段时间,自己和好友闹掰了。一天放学之后好友就不理她,跟别人一起走,不知道为什么。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青少年阶段是一个全面认识、理解和处理各方关系的时期,正是在面对这些关系和挫折的过程中,个体得以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和原则。但同时,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性越来越强,当前青少年面临的环境日益多元,缺乏稳定的交往规则和制度规范来指导个体的具体行为,很多观念和个性都需要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实践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个体成长带来更多的风险。

其次,单向度的价值评判会造成青少年极强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自我否定感和虚无意义感。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体系中,教育内卷化程度越来越高,学习成绩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价值评判,越来越使个体成为“单向度的人”。尤其是绩优生,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是从成绩体系中获得的,当面临成绩下滑的落差时,就会产生极强的自我否定和无意义感,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因此,在重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的积极心态。

一位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分享的案例:“有一天晚上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是有想自杀的意愿,因为学习有很大压力。妈妈陪读,爸爸在外地工作,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当晚跟妈妈吵架,说他妈妈看他手机,侵犯他隐私。我当时也很紧张,就跟他说,他能够打电话给我还是很高兴的,说明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能给老师打电话说明有自控力,现在在俊才班压力肯定是很大的。作为男子汉,即将成年,要有担当和责任,要考虑父母和家人。后面安慰了他就让他回去跟妈妈好好沟通。第二天我跟他们班主任沟通,让班主任再密切关注一下。”

三、青少年心理问题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现状,我们需要正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青少年的成长是学习能力、行为品性和心理能量多方面全方位的增长。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既不能过度强调,将其污名化,等同于可怕的精神疾病;也不能视而不见,将其简单归因看作是心理脆弱,关键是要及时回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实际上,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各种困扰,既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和家长有效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当前在很多学校已经形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增加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心理辅导、建设心理档案、进行重点性和及时性的心理关注等。这些工作在为学生减轻学业压力、缓解家庭关系、调解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有效功能。

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很多孩子在出现心理困扰时会发出求救信号,经常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有效关注,这是由于家长和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有的孩子就认为,“他们不会管我的”。因此,需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将其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其次,在很多学校心理咨询室资源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班主任实际上是关注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力量。但是班主任受到行政等多方面工作的影响,反而本末倒置,缺乏过多精力来关注学生,造成班主任压力极大,没人愿意当班主任。有的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所有老师针对性辅导学生的方式,将教师动员起来真正关心关爱学生。因此,要真正解放教师,给老师减负,让教师回归教育学生、关爱学生的本职工作。

再次,提高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大多数家长尤其农村家长对心理健康关注少,也容易将成绩看作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习惯采用“打压式教育”等方式。在心理健康上,学校教育通常缺乏家庭的有效配合。有老师反映一些学生经过治疗可能在学校表现很好,但一回家就又开始陷入痛苦。可以通过社区组织教育、家校沟通、新闻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家庭尤其是乡村家庭在应对学生心理问题、培养性格品性等方面的意识。

最后,青少年在自身或者周边同学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向家长、教师、朋友、医生等主动反馈,勇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立即找到最优办法时,也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和释放情绪,更好地面对成长中的不顺和挫折,接受不确定性和不完美。当解决了一个个心理困扰,青少年就可以积累越来越多的心理能量,也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