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即武大郎,是武松的哥哥。这兄弟俩虽是一母所生,差别也太大了。武松“身长八尺、仪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而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的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武松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赤手空拳就打死猛虎,为报仇敢杀西门庆、蒋门神、张都监全家,杀后居然敢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八个血字,堂堂正正,表明他是敢作敢为的好汉。而武大呢,是个本分、隐忍、懦弱的人。连潘金莲都说他“忒善人,被人欺负”。不是吗?某大户把潘金莲白白的送给了他,这本是对潘金莲的惩罚,却给武大郎招来了“横祸”。就因为这老婆有几分姿色,一些好色之徒常来打扰,逼的他在清河县无法安身,只得“逃”到阳谷来避一避,希望能过比较安安静静的日子。
谁知到阳谷,也难逃色网。就是捉奸都被西门庆踢成重伤,在求生不生、求死不死的情况下,说他是可怜兮兮地吩咐,不如说是苦苦乞求更为准确:“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
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这话显得他多么厚道、老实,又多么窝囊、忍让;屈辱到如此田地,最后还是被害死。由此足见,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光靠老实、安分是不能守己的。
武大郎是值得同情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人,死了人们还不知其名,《水浒》中其死后灵牌上也只写“亡夫武大郎之位”几字,真是可悲。
武大郎的故事集中在《水浒》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里。这三回书里写了他遇弟、捉奸、被害三件事。叫什么名字,书中从未交代。武大郎有没有名字呢?有。
电视连续剧《武松》里,他死后的灵牌上就写着“武植”,可惜仅短短的一个镜头,又一晃而过,未能引起观众注意。武植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
来处有二:一处是我国另一部古典小说《金瓶梅》,书中就明写他叫“武植”;另一处来自武大的故乡,河北清河县。《湖北青年》的一篇剪报,说了武大的身世。虽然离谱,不妨照抄一段,以娱读者。
剪报上云:大郎武植系清河县武家村人。据传,他自幼崇文尚武,人力超群,因而,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曾资助过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认为“武大郎真乃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于是乎,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
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托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才发现武大郎绝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他发疯似的返回原路去撕自己贴的纸条。但是,悔之晚矣。这些东西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一传再传。这毕竟是传说,不足为据。武大名武植可供参考。
在《水浒》中武大郎是个卖炊饼的。炊饼如何做,书中没有交代,但从武松出差前对哥哥的叮嘱,我们可知一二,哥哥“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
这炊饼是用笼屉蒸出来的,所以又叫“蒸饼”、“笼饼”。饼乃古代面食的通称,炊饼既是蒸制而成的面食,就可能是类似今日的馒头、发糕之类食品。据宋人顾文荐《负喧杂录》中考证:炊饼因蒸制而成,宋叫蒸饼,即今之馒头。到宋仁宗时,因宋仁宗叫赵祯,这“祯”与“蒸”谐音,为了避讳,宋人就把“蒸饼”改叫“炊饼”了。(文/子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