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学科名片”,“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出第一辑

顶尖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一直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议题。

为集中呈现中国顶尖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学术成果,上海教育出版社策划启动了“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工程第一辑推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该系列丛书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任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任副主编。

据悉,接下来该工程将推出第二辑“同济大学建筑学科”。

12月11日,“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新书首发式暨“学科与学科史建设”研讨会在世纪出版园举行。

会议现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6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创办的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3年8月,研究生周振鹤、葛剑雄在谭其骧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成为全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

2017年,由历史地理学科全力支撑的复旦大学中国史学科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等级。今年,中国史一级学科再度入选新一轮全国“双一流”建设学科。一直由历史地理所承担编辑工作的专业研究期刊《历史地理研究》(前身是《历史地理》)也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学术家园。

已出版的学术经典(四卷)《谭其骧卷》《邹逸麟卷》《周振鹤卷》《葛剑雄卷》


“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包括已出版的学术经典(四卷)《谭其骧卷》《邹逸麟卷》《周振鹤卷》《葛剑雄卷》及学术前沿(五卷),即将出版的《学科学术史》《论著总目》和谭其骧、邹逸麟、葛剑雄、周振鹤的《学术传记》。

葛剑雄感慨,这套丛书不仅是对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总结,他对这套书的编写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他称,这套书的编写一方面弥补了学科发展历程中的空缺,抢救性地整理了一些史料,比如邹逸麟先生的口述,比如学者自传的写作;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是首创,国内外的一流学科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传承,但此前一直没有以学科为主线的出版工程。他亦有信心若干年后再对该丛书进行修订和续编。

张晓虹相信,系列丛书的出版展现了复旦大学史地学科多年来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总结,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体现了历史厚度,这是一次集中性的表达,可以作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名片。同时,也是史地学科对接高校双一流建设,讲好中国学科自己的故事,走向世界舞台的尝试。

葛剑雄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表示,“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为读者提供我国顶尖学科发展历程的权威、全面描述,相信这项工作必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启示,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学科建设,让中国的顶尖学科走向世界,打造中国的“学科名片”。

在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原副主任祁德树看来,这套书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出版意义来看,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从作者队伍来看,汇集了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确保了学术的含量、内容的质量;三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作为以教育为主线的出版机构,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团队,从而较好地保证了项目的出版质量。

新书揭幕


在“学科与学科史建设”研讨环节,来自各个高校、学科的学者也畅所欲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认为,该出版工程是一次学术出版的创新,拓展了主题出版的范围,展示了我国一流学科的标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执行主编韩建民表示,中国学科的发展既要注重横向成果,更要注重发展的历史、学术传统的继承;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教授陈中原谈到,学科建设是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总结前辈的治学理念与学术脉络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李玉尚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尹玲玲作为复旦史地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传承师风。

“谭先生作为历史地理学的第一代大家,现在还有葛剑雄和周振鹤等知名教授,今天,谭门的弟子、再传弟子们齐聚一堂,我们也见证了顶级学术建设与顶级人才培养的传承性。”对于“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相信它是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结合的完美呈现,“最重要的是,该出版工程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