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近日在良渚博物院开幕,展出170余件(组)精美文物,以玉器为主,辅以少量青铜器和金器,其中展示重点是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
作为晋侯墓地的主要发掘者之一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昨天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晋侯墓地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中组合完整、器类丰富的玉器是这项考古成果中最重要、也是最引人瞩目的构成部分,希望通过对晋国玉器的展示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呈现西周玉文化的整体面貌,也从另一角度诠释以“文”为特征的西周礼乐文明。
展览现场 玉组件
澎湃新闻:作为“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策展人,请您谈谈这个展览的缘起以及你们选定的展览名称所要传递的内涵?
徐天进:早在10多年前,良渚博物院就有计划地做中国玉文化的展览与研究。此次与展览同步举行的还有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七届年会,重点讨论“良渚玉器玉文化”与“西周时期玉器玉文化”的比较研究。当年张忠培先生倡议成立中华玉文化中心,因为玉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是良渚文明最重要的考古学证据。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跟政治、宗教、祭祀相关的代表权力和信仰的玉器。过去也相继做过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夏朝和东周的玉文化展览与研究。中华玉文化中心年会原本就计划按中华玉文化的发展脉络做成系列展,此次展览是该系列的重要一环。
展览现场
展览标题“郁郁乎文哉”出自孔子《论语·八佾》篇里的一句名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指“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这既是孔子对西周礼仪制度的一种赞许,用在这个展览上,也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这批文物的特质。
西关M10:36 嵌玉碑孔雀石牌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郁郁乎”既有浓郁热烈的涵义也含有丰富多样的意思,“文”是礼仪制度,更是大文化的一部分,跟这次展览玉器的精美纹样很契合,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特征也很能反映西周玉器的整体艺术面貌。周文化的一个特质就是“文质彬彬”,那么的确从器物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文和质之间的关系,所以就用了这么一个标题来突出主题,也希望能引发观众感受周代的礼仪制度、审美趣味等。
横水M2158:26玉牌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该展缘何聚焦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您曾参与曲村天马遗址的发掘,该遗址出土玉器有哪些特征,可以反映哪些西周玉文化特色?
徐天进:晋侯墓地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组合完整、器类(功能)丰富、制作精良、琳琅满目的玉器是这项考古成果最重要、也是最引人瞩目的构成部分。首先西周晋国玉器考古发现的材料应该是其它同时期遗址中最丰富的,相比较而言年代上也是最完整的,年代跨度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战国,其它同时期的遗址较少有这样完整的年代跨度的考古材料。其次是墓葬等级的完整性,所谓墓葬等级的完整是从晋国的国君、夫人到中小贵族、平民,不同时段不同等级的墓葬都比较完整,所以玉器作为随葬品最重要的一个内容,相对保存的也比较好。
羊舌M1:88玉神人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其它同时期的遗址在周原、丰镐都有发现,但是都破坏比较严重,完整的大型墓葬比较少。当然也有部分跟晋国墓地在年代上有重合的诸侯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发现。比如西周晚期到春秋初年的三门峡虢国墓地;还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芮国墓地也出土了非常精美的玉器,但是就整体的完整性而言,晋国玉器可能是出土最多、种类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从展示西周的玉文化来讲,晋国玉器可以说是目前来讲最好的一个考古样本。
羊舌M1:3玉蟠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跟商代或东周时期的玉器相比,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玉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至西周时期已达到一个顶峰。诚然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或者良渚文化玉器也是达到一个高峰,但它还没有达到像西周时期的这样一个程度,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礼”的方面,玉文化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表征之一,文献里有大量的记录,在不同的礼仪、祭祀活动中大量使用玉器;另外一个面向是“俗”的方面,比如各种日常佩戴的玉饰渐成主流。玉佩饰中,西周组玉佩在历代玉组佩中独树一帜。玉器色彩的丰富性、制作的精美程度在此都有特别好的体现。此外还有葬玉系统,基于某种信仰为保存尸体或其他目的而专门制作的随葬玉器,如玉琀、玉塞、玉握、缀玉覆面、玉衣及玉趾等。也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发现的王墓墓主身上穿的金缕玉衣的传统,其源头最早或可追溯至西周时期。
四联璜玉组佩
本次展览玉器 北赵M63:21、129、187玉人像合影
另外有一些特殊的器型,比如人与动物合体题材的玉雕,在西周的玉器中尤为多见,其中尤以人龙合雕玉器为数最多,造型也最为丰富。而人龙合雕玉器究竟含有怎样的寓意,迄今难有统一解释。
西周时期的琢玉工艺也有鲜明的风格,这次展览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分了几个单元,希望观众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感受到西周在用玉、玉器加工、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一些特征。
左西周玉琮;右良渚玉琮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指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所以它对夏商二代在文化和制度上是有损益的,有损有益。这也反映在玉器上。这次展出的很多玉器,虽然是在晋侯墓地或其他贵族的墓葬里面出土的,但是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前朝的玉器,甚至还有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体现出玉器在国人心目中的珍视程度。比如我们这次借展到了一件玉琮,是从晋侯墓地8号墓出的,现收藏于山西考古研究院。有考古经验的人一看认为就应该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但是玉琮上的纹饰、神面纹等跟良渚时期的风格相比又很不一样。这次布展我们把良渚文化的琮和晋侯墓地出土的琮并排陈列,对比展出,从形制上看二者也很接近。前些日子我们通过光谱测试玉琮的矿物成分,得出的结论它跟良渚的玉料成分也是一样的,可以肯定它是良渚文化的玉琮,但是在商代或西周时期它被局部加工过,它的纹样也被重新刻画过。我一直戏称,这次两件玉琮能并排展出,是失散几千年的兄弟重新聚首,虽然他的肤色和脸上的皱纹已经不太一样了,但是原本应该还是一家。
澎湃新闻:玉琮是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最为重要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过去我们常将良渚玉器与同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器做比较,此次展览会呈现良渚玉文化与西周玉文化之间的哪些学术关联?
徐天进: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玉琮、玉璧,在西周的墓葬中也大量存在玉璧,所以这次展览我们也将西周和良渚时期的玉琮、玉璧并置于同一展位对比展出。
展览现场
左西周玉钺;右良渚玉钺
从源头上追本溯源,像玉琮和玉璧这种形制可以追溯到良渚。这也是我们在“礼之玉”的部分,把琮和璧放在比较醒目和重要的位置的原因,毕竟它在良渚展览,也是希望告诉大家,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黄河流域,年代上中间相隔2000多年,但是这种文化的流传,今天依然能看得到他们之间这种若隐若现的联系。这也是比较有趣的地方。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请您介绍下此次展览的策展思路,还会呈现哪些亮点?展览会对晋国玉器、西周玉文化作出哪些新的解读么?
徐天进:此次我们展出的170余件(组)精美文物以玉器为主,还有少量青铜器和金器。展品大多出自山西曲沃北赵的晋侯墓地,少部分由曲沃羊舌、翼城大河口、绛县横水、洪洞永凝堡,黎城西关、闻喜上郭、侯马西高共8个遗址出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公众了解这一时期玉文化的基本面貌。
展览现场
通过玉器可以解读的角度是很多的,可以从玉的材质、工艺特征、文化制度、跟礼制的关系等,这些角度在过去的一些玉器展中也多有涉及。我觉得过去的展览讲玉器的历史价值讲得比较多,在商周时期的考古展里面,唯独讲器物的艺术价值比较少,这次我们想把其他的点弱化,突出文物之美。通过这个展览,能让观众记住西周的玉器之美,我们这个展览的目的就算达成了。
展览现场
永凝堡M14:18红玛瑙串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藏 共381颗,其中有3颗玉珠。
此次展览主要分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玉之美”,从玉器的艺术特点出发,具象呈现西周玉器的绚烂色彩、多变造型和华丽纹饰。“玉之美”又分了三个小单元,第一单元“璀璨琳琅”呈现西周玉器绚烂的色彩,用不同颜色的玉来呈现,有红玛瑙、孔雀石……为此我们还专门借展一组同时期的黄金饰品,体现玉器的色彩搭配关系。
本次展览玉器 羊舌M2:33玉鹿
玉鹿
玉鱼
第二单元“焕然可观”展现玉器多变的造型,展出特别丰富的动物造型,鱼牛鹿兔龟蝉……明年是兔年,还专门借了小兔子造型的玉器。第三单元讲玉的纹饰,比如西周玉器上最常见的龙纹和凤纹,通过龙凤纹等在不同几何形状玉器上的不同刻画呈现玉器的华丽纹饰。
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礼之玉”,从玉器的功能制度出发,分类叙述西周玉礼制度的前代继承、用玉创新和材质延展。除了刚才提到的晋侯墓出土的玉琮,还借展了齐家文化系统的玉琮、铜铸造的仿琮形制的容器等,呈现琮这种器型在后世的演变和对后世的影响。
北赵M63:110-111、113-114、62玉戈合影
此次还将呈现由前世旧玉新改制的“玉戈”,一定数量的“人龙合体玉雕”的集中展出……还有一组很特别的展品,出自晋穆侯墓地63号墓,为晋侯“次夫人”的墓葬,出土玉器800余件超过其夫君。其中一个小铜盒,盒子已腐朽,里面装载了30多件小玉器,近一多半是商代玉器的遗留,无论从用料、造型、雕刻技法都非常精妙。我们借展了其中的20多件,希望通过它让大家看到古人对玉的喜爱。
展览现场
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西周时期的艺术风格,我们还借展了5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器身上都有凤鸟纹。通过不同器物上凤鸟纹的表现,能够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此次展览我们也采取了一种很新颖的形式,比如我们的展厅里除了简单的前言,其它区域是没有文字的,展厅背景也是非常干净,我们希望能营造一个特别安静的空间,让观众能够把视线直接聚焦到展品本身而不被其他因素干扰,我们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感受和体会一些东西。
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也没有结语,展览最后我们罗列了20多篇跟内容相关的文献,我们叫推荐阅读,有心的观众如果对展览真正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这些书和文章找来,再做深度解读。
展览现场
对于这个展览我们并没有绞尽脑汁去讲文物的各种故事,观众要看懂这个展览可能是要付出一些劳动,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引导,想着怎么能让观众慢慢学会自己看展,抛开灌输式的知识输入,去尝试一种更高层级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