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柳与陈佩秋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著名的艺术伉俪,是上海中国画院德艺双馨的画师代表,二位先生以卓越的艺术与学术成就被世人誉为“当代赵管”。
在陈佩秋百年诞辰之际,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于11月29日在程十发美术馆对外正式展出,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研究谢稚柳、陈佩秋学术与艺术最为完整深入、规模最大的学术展览。展出的许多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露面,如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陈佩秋《墨笔牡丹蛱蝶图》,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品谢稚柳《荷花》《红叶银雉》等。
“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展出现场
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
谢稚柳 山村晴色 25.3×80.5cm 1950年代 绢本设色 私人收藏
谢稚柳 仿北苑山水 101×60cm 1949年 纸本水墨 私人收藏
澎湃新闻了解到,本次展览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谢稚柳、陈佩秋艺术大展,展览分“少时弄笔”“池沼江海”“宣和新裁”“壮心不已”“截玉高华”五个部分。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共计150余件展品。展览亮点颇多,多幅精品力作罕见集结、部分公私藏品首次露面,而对比性的学术展呈,也更好地展现了他们在近现代中国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展出现场
展览现场
创作中的谢稚柳与陈佩秋
谢稚柳 林亭山色图 25.3×116.2cm 1972年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此次展览集结了谢稚柳、陈佩秋各个时期的作品,且每个单元的作品都具有其艺术分期的典型性,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二位先生的艺术演变过程。此次展出的许多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露面,如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陈佩秋《墨笔牡丹蛱蝶图》,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品谢稚柳《荷花》《红叶银雉》等。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合影。二排左二为陈佩秋、左七为谢稚柳
谢稚柳、陈佩秋是上海中国画院德艺双馨的画师代表。画院成立之初,谢稚柳曾是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为画院的筹备积极努力;陈佩秋则从芳华青春到耄耋之年,为画院奉献了六十载。
陈佩秋 碧涧幽栖 89×44.5cm 1980年代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一些作品更是难得一见,如画院所藏谢稚柳巨幅山水立轴,陈佩秋早年经典的花鸟创作。此外,还有谢稚柳《南无观世音菩萨》《松鹰图》《深竹栖禽》《教学稿十三页》,陈佩秋《花鸟四条屏》《三花图》《拟张大千泼墨青绿山水》《黄橙经雨》等等。
谢稚柳 丹霞山色 99.5×42.5cm 1960年代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展览策展人汤哲明介绍:“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研究谢稚柳、陈佩秋学术与艺术最为完整深入、规模最大的学术展览。虽然展览受到疫情反复袭扰而经历曲折,因展品除部分源自国内文博机构外,部分来自近十年浮现于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的二老早期精品,存在借展难度,但从实际效果看,展览达到了最初的预期。”
展览对谢陈二老的艺术历程做了完整的回顾与分析,厘定了他们各自艺术发展的阶段并说明了成因,阐明了二老学术与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更为难能的是,以大量合作与关联的作品生动地展示并说明了谢陈二老艺术和学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充分而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文博界、艺术界“当代赵管”的学术与艺术成就。
谢稚柳的学术与艺术多样而丰富,他在山水、花鸟、人物画,在书法、鉴定、诗词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遽常曾评价“谢稚柳是一本大书”。谢稚柳的绘画从陈老莲入手,“少时弄笔出章侯”是谢稚柳回忆其青年时代学画写下的诗句,道出自己学画始于陈老莲。展厅的入口处,便是几幅谢稚柳仿陈老莲的书画。
展览现场 谢稚柳仿陈老莲的书法
展览现场 谢稚柳仿陈老莲的画作
谢稚柳 柳荫泛舟 116×48.5cm 1945年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谢稚柳的青壮年时期,主要是游学寄园、投身公务,绘画一直是他的爱好。青年时期的谢稚柳学画,最初是从明清诸家入手,受故里常州画家恽寿平所绘花卉影响甚大,也涉猎陈白阳,后渐迷上陈老莲,学其人物、花鸟与书法,尤以拟其书法,堪称乱真。1934年,谢稚柳作第一篇论文《陈老莲》,1948年重新发表于《京沪周刊》第2卷第15期。展厅现场也展出了这份论文的影像照片。
谢稚柳的论文《陈老莲》
“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展出现场
十三开花鸟、蔬果册页(部分)
这一单元还展出了一排、十三开花鸟、蔬果册页。这是1940年代,谢稚柳在重庆中央大学国画系当教师,教花鸟画时的教学稿,彼时徐悲鸿是系主任。十三开画稿大小尺寸不一,边缘还有被裁的痕迹,谢定伟介绍,这批画稿可能是在文革期间被用来包课本,画稿被剪裁的边缘还能看到包裹书的痕迹。这批画稿也展现了谢稚柳早期的不同风格,比如学自陈白阳的蔬果图、恽寿平风格的没骨。
与这排花鸟蔬果册页对照的则是陈佩秋早年临摹倪云林、王蒙、盛懋等人的小品,这些作品是“小中见大”,陈佩秋将原画大作缩成了小品,作品虽小,但细节精细。
谢稚柳 秋岸野鹜图 164.5×83cm 1960年代 纸本设色 吉林省博物院藏
相对而言,青年时期的陈佩秋习画与传统文人已然不同。陈佩秋小谢稚柳十余岁,故学画已是科班路线,她放弃曾经修学的理工后,就进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科班系统学习,师从黄君璧、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等大家。初习元明清诸家,至1950年代始改宗宋人。
陈佩秋 仿唐寅沉沉良夜图 94.5×45.2cm 1960年代 绢本设色 私人收藏
第二单元“池沼江海”先引入了“张谢之交”。张大千与谢稚柳的交谊被世人称作“张谢之交”,其实,“张”原指大千二哥,“谢”则指稚柳兄长玉岑。张大千得识谢玉岑后,得其诗词之助颇多,关系也渐由兄及弟,与稚柳情好日密。张大千初去敦煌观览,大为惊艳,招稚柳速往。谢稚柳因而辞去中央大学教席,当时的系主任徐悲鸿挽留不及还甚感遗憾。
谢稚柳 塞上马群 34.5×85cm 1974年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20世纪40年代初谢稚柳应邀约赴敦煌考察后,晋唐时的千壁丹青,给予了谢稚柳极大的震撼。用他自己的话说,此前所习的文人画系统与之相比,"正如池沼与江海之不同”。唐画造型与色彩的优势不但是明清文人画六百年醉心笔墨以来久违的高华,而且也正是中国画近代以来遭遇诟病的结症所在。谢稚柳其时已接触宋元人画风,自西渡流沙、面壁石室,眼界与画风皆大为变化,绝池沼而面江海。
展览现场
谢稚柳在敦煌的一年,与张大千不同的是他系统整理画窟资料而非临摹壁画,因此开敦煌学先声。而“张谢之交”亦日益深厚,展厅还展示了张大千赠予谢稚柳的牛毫笔照片,这支笔是张大千收集了牛耳朵上的毫毛所制,笔杆上刻有“艺坛主盟,此牛耳毫于南美得之,制成寄上稚柳吾弟试用,大千居士爰甲辰七月客江俯。”
谢稚柳从敦煌归来后回到重庆继续创作,抗战胜利后定居上海,他画了大量佛像和人物,画风全然皈依唐宋。谢稚柳山水画师学王蒙、宋徽宗、王诜,花鸟画虽仍从陈老莲,却向着宋人整饬精工的方向发展。晚年谢稚柳写下“不识元明哪有清”的诗句,他的画风从明清到宋元的转折正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谢稚柳画风开始进入成熟期,他画山水综合董巨派与李郭派,一派北宋风习,花鸟画亦脱去陈老莲旧习,人称“新宣和体”。至20世纪60年代,他画山水兼取法李唐,画风日益纯熟。
这一阶段,国立艺专毕业后定居上海的陈佩秋离开曾经供职的市文管会,入职上海中国画院,全力摹古宋元。
陈佩秋 幽泉山鸟 67.7×41cm 1990年代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因曾供职文管会以及谢稚柳从事古画鉴定的关系,陈佩秋得到了直面大量真迹的珍贵机缘。1950年代成为她全面学习宋元绘画、尤其是究心于花鸟画的阶段,在遍临古画的基础上,她以习得的宋元古画技巧写生创稿,表现现实,渐渐形成了自成一格。值得一提的是,陈佩秋致力于花鸟画的同时兼画山水,师学南宋院体的水墨苍劲,有意与山水画师北宋的谢稚柳拉开距离,足见陈佩秋个性,一如其自述: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陈佩秋 松风泉声 88.5×38cm 1993年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谢、陈两人的结合,使两人作画开始相互影响、促进,且屡有合作。谢稚柳为人称道的“新宣和体”,大量构图便来自陈佩秋的写生。事实上,陈佩秋摹古写生用力更勤,所画俨然古意而又具时代气息。策展人汤哲明介绍,“其实陈佩秋的画比谢稚柳更接近‘宣和’,只是当时不如谢稚柳那么有名而已。”1950年代至1960年代陈佩秋在临古的基础上大量写生创稿,呈现源于宋画而又不同于宋画的新风。谢稚柳因见其清新生动,亦假以创作,遂有二人画同出一稿而风格迥异的趣事。
陈佩秋 蜀葵泳鸭 135×57cm 1963年 纸本设色 上海中国画院藏
在“宣和新裁”单元,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谢稚柳、陈佩秋在这一时期的花鸟画风十分相近。如上海中国画院所藏陈佩秋《黄春海棠》、吉林省博物院所藏谢稚柳《梨花栖禽》与另一件陈佩秋《独照红妆》同出一稿。上海中国画院藏陈佩秋《蜀葵泳鸭》与吉林省博物院藏谢稚柳《秋岸野鹜图》在构图上和鸭子的造型上都十分相像。与谢陈二老交往多年的小友梁谷音女士曾评价:谢画有如“闺门旦",文静娟秀,清新超逸;陈画则腴润圆满、神完气足。此比喻可谓极其形象贴切。
两人作画常有联手合作的兴到之举,除应人邀请之外,凡见对方所画能激发自己灵感者,便即挥毫运墨,尤其难得的是临古之作的合作补笔。展览上两人合作的《仿渔村小雪》,即可见二人心有灵犀,更彰显了他们深厚的学术素养与皓首穷经的志趣所在。
“壮心不已”与“截玉高华”两个单元则反映了二人各自的独特面貌,“壮心不已”突出展示了谢稚柳实践南唐徐熙画法而创落墨画格。
陈佩秋 三花图 23×150cm 1958年 绢本设色 私人收藏
20世纪60年代后期谢稚柳病休期间,他依据为上海博物馆购藏的《雪竹图》开始研习画史上传说的徐熙落墨法。他尝试中侧锋并用的笔墨与色彩相结合,来描绘形象整饬的花卉竹木。这次孤寂的入古之旅,开创出了他一生作画的全新格体。所谓“落墨为格,杂彩副之”,水墨与重彩相结合的技法出新意于法度中,寓妙理于豪放外,他进一步将此法由花鸟推演入山水,色墨浑融的画风成为其此生创作的升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进入20世纪70年代,谢稚柳的书法在勾摹深研《古诗四帖》之上,龙飞凤舞,草法精奇,与其画风互为生发,相得益彰。谢稚柳晚年致力于鉴定,因风腕颤指,画风趋于浑穆深重,犹壮心不已,尚思有所进。
“截玉高华”反映的则是陈佩秋利用中西合璧的探索方式,最终形成积墨积彩的艺术面貌。截玉与高花(华)皆陈佩秋自名的斋号,从“神光欲截蓝田玉"到“高花晚发”都意味着陈佩秋血战古人、大器晚成的追求与志向。
陈佩秋 高天春水 123.5×32.5cm 2007年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20世纪70年代在精研宋元并致力写生的同时,陈佩秋开始研习青藤、八大的大写意笔墨,将之与自己擅长的精工画风相结合。她灵感的来源,既缘自宋人院体重墨加石色的技巧,也受谢稚柳落墨法和张大千泼墨泼彩的启发,于墨上加彩,彩中融墨,并参用印象派光色,积墨积彩,由写入工,于20世纪90年代终于创出了成熟而全新的风格。
谢稚柳 华山西峰 78×43cm 1960年代 纸本设色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
陈佩秋的草书出入怀素,潇洒腴润,风姿绰约,同样与谢稚柳拉开明显的距离。在2000年后,谢稚柳、陈佩秋一生倡导的理念在这个阶段开始影响江南,并渐扩展到北万。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期间程十发美术馆还将推出相关讲座、对谈等公共教育活动,同时围绕展览作品所开发的一系列文创新品——“鸳鸯璧合冰箱贴”“高逸图水晶镇纸”“槲树唬猿金属书签”等也将在程十发美术馆艺术书吧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14日。
为此次展览开发的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