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文学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网上的文学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近日,有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这本书是山东大学温儒敏教授主持同名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像文学生活概念与文学史写作这种纯学术性的探讨,也有农民工文学阅读情况再调查、当代普通市民的古典文学生活调查这种接地气的田野调查,还有对郭敬明的接受情况这种贴近市场的研究。其中一个比较受人关注的题目是对当前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情况进行了多项专题调查,这个调查里面包含大学生心目中的作家排名、文学经典阅读量、文学经典改编后的受欢迎程度等内容。从里面可以窥见在时代因素、教育环境、个人趣味等综合作用下的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

比如,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现当代文学大师前十位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锺书、冰心、金庸、张爱玲、郭沫若、林语堂。这与一般通行的“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的排序非常不同。

众所周知,“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位文学成就巨大、历史影响力同样巨大,这一排名除了文学史的意义以外,更多的是主流话语体系作用后的结果。这个排序命名,对于普罗大众的日常阅读来说省去了很多找书、辨书的麻烦,读现当代的话,从这几位读下去准没错。而学界所做的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来开展,也基本上是提纲挈领。所以,几十年来,言及现当代文学,必首先要从这几位老先生说开去。

历史是丰富而复杂的。现当代文学除了这几位大师,也有更多的名家,在历史上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或闪烁或被遮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化,在文学阅读上也开始呈现多样化。像上述调查,茅盾、曹禺两位大师未能在前十排名之中,沈从文排在了第四位,以前难以走进文学史的武侠小说也有了一席之地,金庸排名都在郭沫若之前两位。郭沫若、沈从文一同入选,甚至沈从文排名远远超过郭沫若。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重新“发现”的钱锺书、张爱玲不但入选,排名还很靠前。这调查从微观角度体现了时代变化带来的阅读变化。对于寻找文学作品的“理想读者”很有借鉴意义,所谓“理想读者”可能不光是专业的评论、创作者,更多是街谈巷议的普通读者。

从民间角度来进行的调查,本身强调的是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与之前文学史所定义的各种概念、排序并不冲突。即使曹禺、茅盾没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居于前十地位,但也不影响历史对他们的文学成就的评价,更加不影响他们作品本身的意义。

在这个调查名单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推进一步,聊一聊当下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文学经典阅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要知道,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对于大众阅读的冲击或者说改造,影响最大的除了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通俗文学,就是互联网的狂飙猛进,对传统的文学阅读习惯的重构。

在山东大学的调查中,该课题的首席专家温儒敏也意识到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变化,他在解释“文学生活”这个概念的时候,也注意到:以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文学生活”方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以印刷为载体的“文学生活”方式,现在的读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有更多机会也更主动地参与到创作活动中,直接影响文学的生产传播。

也就是说,大众阅读在互联网影响下,已与以往不一样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普通人要是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就要耐得住冷板凳,不断写作、投稿,去寻找文学期刊、出版社,等待出版、上市和专家的批评研究。在这个过程里面,写作者本人是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整个的文学生活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而有了互联网,门槛没了,一般人可以很方便地寻找到“出版”机会,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评论文学作品。甚至于,原有的代表话语权的期刊杂志、出版社、评论家在这个新的出版流程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了。这就是网络带来的解构。这种力量一旦被激活了,必将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这也就能理解为何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突飞猛进,还有人在一度高呼“文学死了”。其实这不是死亡,这是文学本来应该呈现的样貌。文学与心灵有关,应该是自由的。

更广泛意义上来说,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也不是受单一理论的影响。各种思想理论先后交错对当代文学起着重要作用,文学创作向来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同样的,普通读者的文学生活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想影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这种现象,本质上来说,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多中心效应。也就是说,在网络世界,没有一个单一的节点作为中心来统御全局,而是海量的节点都可以作为中心。在这个中心点的周围,可以形成一个小世界,这与佛家所言的“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每一个小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固定读者群体,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合适”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理想读者”。

除此之外,互联网对阅读的影响,还是一个更为深刻立体的对感官认知的影响。根据调查,当下社会,纸质书的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电纸书、手机阅读持续走高。在此基础上,原有的白纸黑字定义的书的阅读也在变化。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冲击愈加明显,一个可以移动的形象对于感官的刺激比文字要深刻得多,在一个视频中,能看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书本阅读。而音频的发展,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双手和双眼在阅读这件事上的成本,激活了耳朵在阅读上的作用。

随着各种各样技术的进步,在视频、音频中添加各种形象,将会使阅读更加有意义。这种条件下,文学经典的阅读将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进行,甚至于那些“看不下去的书单”也将会成为历史。这种阅读的变化,在一些儿童阅读上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变化,也是普通大众的“文学生活”。

诚然,关于各种国人不读书、文学垃圾充斥的现象影响着阅读这件事情,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双面性,利弊向来是伴生的。互联网还在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阅读生活肯定还会有更加不一样的变化。(文/何殊我)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