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以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命名的首届“高晓声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其故乡常州举行。
高晓声是已故常州籍著名作家,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乡土小说领域杰出的书写者,他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作品早已成为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他本人也成为常州、江苏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标识。
今年7月,首届“高晓声文学奖”揭晓:胡学文的《有生》、罗伟章的《谁在敲门》获长篇小说奖,沈念的《空山》、张楚的《过香河》、余一鸣的《湖与元气连》获中篇小说奖,迟子建的《喝汤的声音》、范小青的《无情物》、王祥夫的《天堂唢呐》、钟求是的《父亲的长河》、朱辉的《天水》获短篇小说奖。
据悉,高晓声文学奖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10篇(部)获奖作品从223件提名作品中产生,获奖作品均为现实主义题材,每部作品均呈现了精美、隽永的中国故事,展现出中国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高晓声文学奖的创办,既是向高晓声为代表的经典作家致敬,也是向他所传承和光大的新文学传统致敬;既是对当代乡土文学成就的一种检阅,也是对面向大地、面向生活、面向普通劳动者的一种文学精神和文学情怀的倡导。
范小青回忆,1984年高晓声带着包括她在内的10位江苏青年作家到无锡,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为每个人的作品会诊评点。当时评价范小青的作品像“在钉一只铁钉,可是往往笨拙地让钉尖敲在硬木结疤上,再敲又敲不进去,要拔又拔不出来,不敲嫌之太浅,硬敲会把钉子敲歪”。她听了有些不甘心,回家好好研究怎么“敲钉子”。终于到1989年,高晓声为她的作品写了评论:“对于生活的剖析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在硬木结疤上敲钉,却像一个熟练的针灸医生捻着一根根银针,可以在人体上随意地找到下针的穴道了,已经能够把生活的泥握在手心里,随意捏出种种艺术品来。”范小青对当年的往事一直深为感动,她说:“写作不是为了得奖,但是得奖能够让我们更努力地写作”。
张楚认为,乡土、乡愁、乡情一直是一个永恒的文学创作的主题。“在当下从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化的过程当中,如何重塑乡土文学?如何让它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可能是我们这些作家面临的一个创作难题和创作主题。”
罗伟章说,高晓声延续了乡村文学的大的传统,且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获得高晓声文学奖是极大的鼓励,也是很大的荣耀。他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创作中也能像高晓声一样,写出生活本身的质地和生活的本身的分量。
颁奖典礼上也播放了毕飞宇、刘震云、阿来、格非、王彬彬等文学名家对高晓声文学奖的祝福。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认为,高晓声为推动和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示范了文学与大地、与三农可能构成的关系形态,他鼓励后来的作家把自己的创作和大地“捆绑”起来。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汪兴国指出,明确将优秀新乡村题材小说作为评选对象和评选标准,这是高晓声文学奖的鲜明特色,也是江苏省实施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一个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