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立冬一般在农历十月前后,所以也叫“十月节”。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时节,典型的物候是什么呢?我以为,应该是柑橘类植物。这一类植物的品种很多,例如柑橘、橙子、柚子、柠檬、佛手、香橼……柑橘类植物有个特点——非常易于杂交,一不留神,就会诞生一个新品种。如果要细细分辨的话,此类植物的品种,估计要成百上千。
四川眉山,果农采摘柑橘。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虽然品种繁多,但“柑橘们”有着几乎一致的特点,就是在秋末冬初时果实成熟。绿油油的叶子,衬托着丛丛簇簇、圆圆滚滚的果实,绿色的、黄色的、金色的、橙色的、红色的……在这样的季节里,看上去确实相当养眼。
柑橘类植物多生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其实,从广义上说,枳也是柑橘类植物的一种,不过果实不堪食用,被人们“看扁”了。
柑橘,是舌尖上的美味,承载着很多人的美好记忆。“70后”、“80后”应该都有这样的童年:冬天里的一瓶橘子罐头,透过玻璃瓶子可以看到橘瓣在糖水中浮沉,令人口水直流,但往往只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才有资格享用;夏天里的一瓶橘子汽水,在大汗淋漓之际让你彻底冰爽一回。如今,中国人几乎可以随时吃到时鲜的赣南脐橙、黄岩蜜桔、沙田柚,以及飘洋过海、来自全球各地的柑橘果实。
对于柑橘,中国人着实饱含感情: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颂
先秦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中国人喜欢柑橘,赞颂柑橘;而赞颂柑橘的祖师爷,是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楚国地处南方,楚辞是楚国的歌谣。屈原所作楚辞中提到的植物,兰、桂、椒、橘等等,大多是你在《诗经》中看不到的东西。这些南方嘉木不仅品类繁多,而且颜色、气味、形态多姿多彩,活色生香地一个个呈现在你眼前。
《橘颂》对于橘树形态进行了十分生动的描述:“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橘树是常绿树木,也许是它的果实太引人注目,很多人都忽视了孕育果实的橘花。橘树在春夏时节开花,小而白色,就是“素荣”,橘花缤纷繁盛、香气宜人;“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层层叠叠的枝干,长有棘刺,生长出的果实却团团圆圆;“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橘子成长着,橘子成熟了,有的青、有的黄,文采斑斓,光洁灿烂;“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剥开金黄的表皮,只见洁白的经络,条缕明晰——哎哎,这是不是大自然在喻示我们,为人做事一定要有所遵循呢?
橘生南方,不易移植。在屈原看来,这是一种忠贞不渝的品格。“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在荆楚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长着煌煌茂盛的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这些诗句,都是在夸赞橘树生长南国的专一之志,这样的气质,真是令人心生欢喜!屈原说的是橘树,比附的是自己的心志。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让我们继续橘的诗词之旅。翻开《唐诗三百首》,首篇就是诗人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的《其一》和《其七》。《其一》写道,“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首诗我们在“秋分诗话”中讲到过;《其七》则写道: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一首《感遇》的主角,是丹橘;这一首《感遇》的主题,同样是借物言志。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长江,是柑橘的地理密码。从古至今,从长江上游的巴蜀,到中游的荆楚,再到下游的吴越,柑橘都是人们熟悉的一种植物。不论在乡村还是在都市,柑橘类植物都令人感到亲切可爱,尤其在阴冷的冬日,“经冬犹绿林”的它,总能赋予人们抖擞的精神。
例如,在大都市上海,很多人想不到,它的郊区就有很多地方盛产柑橘。初冬季节,如果你登上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总能看到,岛居农户的房前屋后,必有十来棵橘树,一簇一簇橙黄的果实,从绿油油的叶子中探出来。四周寂静,白鹭和灰鹭就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池塘边,细细长长地立着;突然,它们展开修长的翅膀,滑翔到高树的顶端,扑扇两下翅膀,又立定了,仿佛雕塑。
乡村公路的两边,村民垒着一堆堆金字塔状的小橘子,坐等过路人停车下来。橘园里有千百株橘树,现摘现吃的橘子,冷冽甘甜,齿颊留香,风味无与伦比。过后良久,手指上还留有橘子的香气。当地人说,最好的橘子,要形状扁圆、个头饱满,从橘皮上就能看出橘瓣鼓出的痕迹。
柚子
江西吉安,井冈山市拿山镇的一处果园内,蜜柚挂满枝头。
而在城市里,柑橘类植物也是司空见惯。我在上海居住的小区里就有一片柚树林。夏末,油绿茂盛的叶子中间,出现了一颗颗圆圆的、油绿色的小果子;秋天,果子一天天长大,沉甸甸的果实在地心引力之下,由细细的枝条牵引着,直直地吊坠着;秋末冬初,果实变成了金黄色,成熟的柚子纷纷落地;冬天到了,北风呼啸,坠地的柚子从饱满慢慢变得干瘪,乃至发黑、腐烂,这是生命的新一个轮回——来年春天,地面总会长出一些幼苗。
江南的冬天,其实是很阴冷的,体感的难受程度要大大超过有暖气加持的北方地区。“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告诉我们,这橘树的常绿,不是因为江南的地气暖和,而是因为它有“岁寒”之心,是难得的嘉木之材。
屈原和张九龄,他们都曾身居高位,一心为国为民,也都饱受谗言、贬谪,遭受着命运的“暴击”。赋诗,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呐喊。“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橘树虽好,奈何阻碍重重,无人赏识。其实,它哪一点比那些春日灿烂的桃李要差呢?
果园
一年好景君须记
我们来看苏轼的一首诗:
赠刘景文/冬景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是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所作的诗。赠诗的对象,是同在杭州为官的刘景文。刘景文是苏轼的好友,苏轼很激赏他的才干和节气。而作诗的时令,正是初冬。
苏轼的诗歌,往往体现着生物多样性。这一首诗里,他就列举了荷花、菊花和橙橘等植物。杭州风景如画、四季分明,不同季节都有它的典型物候:春天自不必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季,“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到了初冬,正如《冬景》中所描述的,那些曾经无限风光的花果,统统失去了光鲜的模样,橙橘却迎来了独属自己的高光时刻。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你看那黄黄绿绿的橘子和橙子,给整个初冬都抹上了生机和活力。要我说,这恰是一年中最好的时令呢!
苏轼是美食家,他总是兴致勃勃、绘声绘色地分享食物的甘美:
浣溪沙·咏橘
宋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
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
宋 苏轼
几共查梨到雪霜。
一经题品便生光。
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
南金无价喜新尝。
含滋嚼句齿牙香。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可不是嘛,橘子皮一剥,皮上的细密小孔——专业说法叫“油腺”——马上喷出一股气雾。剥开橘子,一瓣儿一瓣儿轻轻放到嘴里,丝滑而多汁,仿佛一股清泉在唇齿间流淌。“吴姬三日手犹香”,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纤手破新橘,同样有余香。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走南闯北的苏轼,在那个年代算是见多识广的。柑橘是南方特产,多数北人并不熟悉,然而,一旦打上交道,那滋味便妙不可言:“含滋嚼句齿牙香”,橘瓣在口中“炸裂”,无数的酸甜汁水仿佛决堤,在齿牙之间横流泛滥,这可真是无上的享受!
天气转凉之后,是晒制陈皮的黄金时间。
我有“木奴”千头
你应该已经注意到,上面苏轼的词中有这一句——“木奴何处避雌黄”。
何谓“木奴”?这里有一个典故。据古籍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的丹阳太守李衡,看似不置产业,妻儿都很不理解。其实,他相当低调地安排了家丁,在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种植了很多柑橘。也许是为了防止家人骄矜,李衡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临死之时,他才告诉儿子:“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这一千棵“木奴”,足够补贴家用、奉养老母了。由此可见,种植经济作物是一种你值得拥有的“长线投资”。
“木奴”这个词,发明得好。一个“奴”字,把橘树的温顺低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古汉语里,“奴”字不仅有使唤的意思,还经常被用作昵称,譬如“狸奴”就是猫咪。
从此,“木奴”的典故,就经常被古人在诗文中引用。唐朝时期,柳宗元被贬柳州,也曾手植柑橘,并赋诗一首: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唐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手种黄柑二百株”,柳刺史不仅自己动手,而且倡导发起了一场植树造林运动;“春来新叶遍城隅”,造林的成果直接惠及满城百姓。“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刺史剖白心迹:他之种橘,直追屈原对于“后皇嘉树”的精神追求,绝非苟且于“木奴千头”的实用主义。
其实,“嘉树”也罢,“木奴”也罢,不论人类给予怎样的定位,柑橘是从不言语、从不争辩的,只是默默贡献着甘甜的果实,点缀着已有寒意的初冬。因为有你,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