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泰著作集》的出版,意义不仅仅是学术上的

10月25日下午,由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钟泰著作集》新书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钟泰先生哲孙钟斌,同济大学张文江、浙江大学傅杰、复旦大学吴格、顾铮、邓秉元,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思南文学选刊》黄德海等专家教授受邀出席研讨会并就钟泰先生其人其书做了主题发言。

钟泰先生


钟泰,字讱斋,号钟山,生于1888年3月14日。1901年入江南格致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1906年学成归国,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教习。1914年任南京法政专门学校日文教员,并开设老庄讲座,历时十载。1924年赴杭州任之江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前后14年。1939—1943年间,出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校教授,1944年转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1944年冬至四川乐山,与熊十力并任复性书院主讲兼协纂。1945年返沪,后任光华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3年8月,入上海文史馆,被聘为馆员兼诗词组召集人。1962年5月,北上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讲学。1966年返沪,晚年于苏、常、泰、沪间往来论学。1973年5月回祖籍南京就养。1979年病逝,享年92岁。

钟泰先生在先秦诸子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古典诗词创作及研究等领域,均有精深造诣。192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出版十年之际,钟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出版,一反胡适“以西释中”的研究模式,采用独特的“以中释中”进路,意义深远。先生晚年最重要的著作《庄子发微》,逐字逐句疏解三十三篇,会通儒道,以庄解庄,为其毕生研治庄学的结晶,熊十力盛赞其“诚不朽之作,庄子之学,如后来有人研究,必不能忽视此书也”。

《钟泰著作集》


此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钟泰著作集》是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出版的钟泰先生著述汇集,共分8册:第1册《中国哲学史》,第2、3册《庄子发微》,第4册《国学概论 诗词讲义(外一种)》,第5册《春秋通义 荀注订补 理学纲领》,第6册《钟泰诗文集》,第7、8册《钟泰日录》,另有附册影印《老子章义》批注、《诗经》批注、《废字废义表》,全面反映了钟泰先生的学术成就。其中《诗词讲义》《春秋通义》《理学纲领》《钟泰诗文集》《钟泰日录》等均据钟泰先生存世手稿整理,为首次公开。

对于此次《著作集》的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奚彤云女士首先回顾了钟泰先生与古籍社的渊源,尤其是《庄子发微》一书的出版始末,而第五编辑室主任刘海滨则详细介绍了《著作集》的整理出版实缘起于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的引介,因得知钟斌先生存有祖父钟泰的《日录》,且数十年来悉心保存和整理了大量钟泰遗稿、手迹、照片等,出版方随即决定策划出版《钟泰著作集》,由黄德海先生具体主持整理工作,约请相关学者分工参与,并与出版方密切配合,历时五年完成了该项目的全部工作并顺利出版。

钟泰先生手迹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就钟泰先生的学术成就谈了各自的看法。张文江教授认为要理解钟泰的学术道路以及他对中华学术的贡献,可以以他的四部代表作来看——《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辞三传参》——钟泰先生的学术结构和思想核心均集中地体现其中。《中国哲学史》和《国学概论》一纵一横,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学术在20世纪重新现身对时代的回应。当时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走新学路线,以西释中;而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和钟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则是走旧学路线,以中释中。钟泰先生曾在该书凡例里说:“中西学术,多有统系。强为比附,转失本真。”傅杰教授在书面发言中捻出钟先生既重小学又重义理的治学途径和既不苟同又不苟异的治学态度,认为钟先生是能贯通四部的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国学家。邓秉元教授认为,钟泰先生那一代人,要从晚清时代未经颠覆的原汁原味的传统与当时对中国人来说全新的、世界一体化的西方直面相对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他们的精神、学养自有后人难以企及处。陈赟则专门就钟泰的庄子研究具体析解,认为他的庄子研究前后持续三十多年,是其一生学问最重要的方面,其成果不仅是20世纪中国庄学研究的巅峰,也是两千年庄子学史上的典范,“是可以与郭象、船山等人的庄学并峙的大文字。而他之所以能够提供这样一个传世的作品,一方面与其出入世变的动荡经历、时代变化相关,另一方面则与其以学问修身应世的经历相关”。

钟泰先生


关于钟先生的“修身应世”,在与会晚辈的回忆中也得到了生动的还原。其孙钟斌自1946年出生以来,就随父母伴祖父生活。在他的印象中,祖父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一直精神奕奕;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尤好交游,他的朋友中既有像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陈铭枢、吕思勉这样的社会名流、大家学者,也有不少戏剧演员,还有医生,还有泥瓦匠、理发师、三轮车夫等等。钟斌先生还珍藏了祖父在1962至1978年间写给他的60多通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身心方方面面的悉心关爱。吴格教授也细细回忆了自己的父亲、家庭和师门与钟先生的深厚渊源,以及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对钟先生留下的深刻印象——钟先生的气度神采,他与学生之间如同父子的情谊。1986年,吴格教授还受家属委托经办了钟先生留下的古籍线装书入藏华师大图书馆的工作,吴教授介绍说,钟先生的藏书多为宋明理学方面的书,那不是藏书家的书,是读书人的书,上面有大量的批校。顾铮教授则讲述了钟先生对自己的外甥女、即顾铮教授的外婆多年不间断的照拂关爱,尤其在她的个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后一直以各种方式帮助她渡过生活上的难关,而这些在此次整理出版的《钟泰日录》中都有迹可循。顾教授说,从《日录》中可以看到,钟先生对身边各种人都报以好奇、理解、沟通的热情,这种热情背后是他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这种态度最后成为了其学术的底色。

作为《著作集》的整理者,黄德海老师最后总结说,在研讨会的讨论中感知到了一个更为鲜活和多面性的钟泰先生,他谈到,在整理《钟泰日录》时就有一个感觉,即钟先生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既能让他面对身处时代的冲击和西方学问的冲击,又能让他面对每天的生活琐事的冲击。这个思想结构特别像宋明理学,当然还有庄学,有钟先生自己很得意的易学和春秋学,还有太谷学派的影响,钟先生把这些学问最终变成了一个充满精神弹性的自我,而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天讨论钟泰先生的另一层意义——他到底是从哪些思想来源、又是如何融合这些思想来源,最后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弹性的自我,而不是一旦来了一点压力就要压断的思想空间。这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循着与会老师已经提供的一些线索,继续慢慢摸索。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