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臣艅犀尊、月亮罐,看旧金山亚博馆里的文物

从“可爱”的中国青铜重器小臣艅犀尊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武士铠甲”、伊朗萨曼王朝时期的“马与猎豹纹饰瓷盘”,这个金秋十月,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挑选了数十件馆藏精品,带领公众领略古代亚洲艺术的魅力,了解不同地域艺术品的不同特点。

第一站:中国艺术

小臣艅犀尊,晚商(约公元前1600-1050年),青铜


特约领队:可爱犀牛君

领队信息:小臣艅犀尊,晚商(约公元前1600-1050年),青铜

领队破冰:

“我”(小臣艅犀尊)作为亚博的镇馆之宝,也是遗留至今的商代唯一一件犀牛造型的青铜器,因为珍贵和可爱而出名。底部铸有27个汉字,提供了商朝晚期位于中国中部城市安阳的第一手社会资料。

这次“我”要带大家参观的“中国艺术”之景有三站,来看一看最早的佛像、我的骆驼朋友,还有项圣谟笔下的山明水秀:

佛像,338年制,赵国晚期(公元319-351年),镀金青铜


这尊佛像也极其珍贵,它是已知的最早的中国制造的佛像。那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这尊佛像在风格上受到了古代犍陀罗地区佛教雕塑的影响,但朝内的手掌姿势是中国正式的崇敬姿态。它是两种文化交织的产物,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那个时期保存至今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

唐三彩骆驼像,唐朝(公元618-907年),上釉陶器


在丝绸之路沿路的大部分地区,双峰骆驼都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只制作精细的体型较大的唐三彩骆驼也正驮着大量货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贸易来往的密切。

许多这类雕塑因埋葬它们的地下墓穴倒塌或由于处理不当而损坏。比如这只骆驼瓷器的X光片就显示,它曾经碎裂成了几块,但又以金属衣架在其内部加固拼接过,这种粗糙的修复方法在当时非常常见,这只骆驼也因此而得以保留。

项圣谟,《雨过林香图》,明朝(公元1368-1644年),水墨画


这幅由明朝著名画家项圣谟所作的水墨画,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清新山景。项圣谟与一群来自华亭(今天的上海)的文人墨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善用传统的笔法在风景中描绘密集的山峦,也使用新的构图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构图方法。在这幅画作中,为了增加整体的清晰度,项圣谟省略了复杂的山丘和溪流。

雨水打过,山中的竹林散发出清新的香味,邀请人们步入竹山深处。

第二站:东南亚艺术

守门神像,约1300-1400,印度尼西亚,安山岩雕像


领队信息:守门神像,约1300-1400,印度尼西亚,安山岩雕像

领队破冰:

别看我们面露凶相,那可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曾在满者伯夷王国时期驻守在印尼的一座印度教寺庙的入口,后来在1910-1915年期间被考古挖出,由当地的爪哇摄政王将作为礼物赠送给当时的荷兰东爪哇总督Van Aalst先生。Van Aalst先生退休后,便将我们带回了加州,几经转手后来到亚博。这次很荣幸带你们游览东南亚艺术~我们这里有诸多关于印度教和佛教的珍藏,作品的精美程度往往让人叹为观止,这一站就先来看两件珍藏中的珍藏!

佛像宝座与佛像,约1860-1880,缅甸曼德勒地区,镀金木质漆器与镶铁镜面


佛像宝座与佛像,约1860-1880,缅甸曼德勒地区,镀金木质漆器与镶铁镜面


佛像宝座与佛像,约1860-1880,缅甸曼德勒地区,镀金木质漆器与镶铁镜面


这座如此精致的佛像王座神龛一直珍藏在一座19世纪佛教寺庙之中,类似的佛像至今仍可在寺庙中看到。这座佛像神龛由著名艺术收藏家多丽丝·杜克夫人在20世纪60年代收藏,此外她还收集了大量的东南亚艺术品,本打算在一个东南亚文化公园内举办公共展览。虽然这个计划没有实现,但她捐赠给亚博的多件艺术品一直被好好珍藏,如今向旧金山的人们展现着东南亚艺术的魅力。

毗湿奴神像,975-1025,柬埔寨(古都吴哥),砂岩


毗湿奴神像,975-1025,柬埔寨(古都吴哥),砂岩(局部)


毗湿奴神像,975-1025,柬埔寨(古都吴哥),砂岩(局部)


毗湿奴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是“维护”之神。在印度和东南亚的某些国家中,毗湿奴也常常与王室联系在一起。

在造像中,毗湿奴通常是王者衣冠,四只手臂分别拿着不同的神器:善见神轮、法螺、莲花,以及金刚杵。我们所看到的这件馆藏中的毗湿奴神像虽有残缺,但凭其皇冠和四手所持法器的残骸依然能辨认其身份。

这件高近一米五的庞大雕塑气势恢弘,而其皇冠的细腻程度则可见工艺之精湛。

第三站:韩国艺术

鸭形器皿,朝鲜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陶器


领队信息:鸭形器皿,朝鲜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陶器

领队破冰:

在古时候,韩国民众相信我所代表的鸟类是精神世界的使者,因为我本事大——可以在海陆空穿行,即使到今天,韩国人也对这类生物情有独钟。韩国的许多文化艺术都来自民间,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巧思,朝鲜王朝的白色大罐和五彩包布,都是人气单品!

月亮罐,朝鲜王朝(公元1392-1910),釉清瓷器


这是在朝鲜王朝时期备受民众喜爱的“月亮罐”,它的白色象征着儒家思想中纯洁、诚实与谦逊的美德。大约从公元1600年开始,韩国民间的主流审美突显了对白色的偏爱,白瓷逐渐流行,逐渐占据C位。

丝绸包布,朝鲜王朝(公元1392-1910),丝绸


这片丝绸包布由矩形、三角形、梯形等不规则形状的布料组成。各种各样的色块被巧妙地排列成精美又生动的图案——而这种美丽来自活泼的民间智慧,像这样的丝绸包布通常是百姓用织物的边料制作而成,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第四站:日本艺术

武士铠甲,江户时代(1615-1868),漆铁板,皮革,纺织品与布料


领队信息:武士铠甲,江户时代(1615-1868),漆铁板,皮革,纺织品与布料

领队破冰:

我是代表武士身份与荣誉的盔甲,一套完整的武士盔甲由护甲、头盔和半面罩三个部分组成。更骄傲的是,我是自16 世纪晚期开始流行的现代盔甲!我的出现,取代了以前制作精细却非常笨重的铠甲设计。

我的前甲上用漆绘有佛教守护神不动明王劈波斩浪的图案,头盔的两侧则各有一个镀金的家族徽章。而我的个性与可爱,由编织丝带的颜色及系带和打结的风格来彰显。

梵天立像(左)&帝釈天立像(右),约730-750,奈良时代,日本奈良


梵天立像(左)&帝釈天立像(右),约730-750,奈良时代,日本奈良


这是一对镇馆之宝:梵天和帝釈天原来都是印度教的神,后来被佛教吸收。这一对佛像为日本奈良时期古都里最重要的寺庙兴福寺所造,采用了干漆技术。这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由此造像变得轻便,易于搬运。即使在日本,由干漆技术制造的雕塑也十分罕见,大多是“国宝”级别。

在全美,甚至是在整个西半球,这也是唯一一对保存至今的用干漆技术制造的佛像。

狩野氏信,鹤图屏风,江户时代(1615-1868),彩绘水墨画


在日本艺术中,仙鹤一直是吉祥的象征。屏风面上的仙鹤共有四种姿态——飞行、筑巢、歌唱和觅食——以此来展现它们的活力。作为背景的金色稻田如梦幻之景,来展示仙鹤的美丽姿态。

八子凤堂吗,竹编工艺,平成时期(公元1989-2019),竹和藤条


亚博的艺术收藏也包含了当代艺术的探索,这件竹编工艺就是其中一件。

在成为独立艺术家之前,16岁的八子凤堂跟随三个不同的竹制品编织师傅度过了六年的学徒生涯。他每年只制作一件或两件展览作品,他的竹编技艺将竹子的力量和弹性转化为充满活力的雕塑作品,并因此获过无数奖项。

第五站:南亚艺术

象头神坐像,1200-1300,曷萨拉王朝


领队信息:象头神坐像,1200-1300,曷萨拉王朝

领队破冰:

尊贵的本神是印度最受爱戴的神之一,象头和多臂是我的形体特征,我在众多神话里的出镜率都很高,人气最高的版本中,我是雪山女神帕娃蒂和她丈夫湿婆神的孩子。

在印度文化中,由于大象的颜色与形状被认为与天上的雨云相似,所以大象一直与富饶和繁荣联系在一起。南亚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

刻铭文杯,约 1440-1460,帖木儿时期,乌兹别克斯坦 ,和田玉


帖木儿帝国(1370年—1507年)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察合台贵族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帝国,统治着现代伊朗、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地区。在其强大的统治时期,艺术与文学得到了广泛支持并经历了蓬勃发展,其中制作精美的玉器在当时广受欢迎。

从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如此美丽清透的白玉杯现今仅存两件,而亚博就有其中一件。

佛祖生平镌刻石牌,1000-1200,印度


佛祖生平镌刻石牌,1000-1200,印度


这一块小小的雕刻牌匾中概括了佛陀的一生:包含了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众,及佛陀开悟后七周内发生的事。一个一个细节看过来,好似精彩的3D连环画!

第六站:西亚艺术

异兽形马笼套颊片,铁器时代三期(公元前800-前600年),伊朗


领队信息:异兽形马笼套颊片,铁器时代三期(公元前800-前600年),伊朗

领队破冰:

我身上的元素有点多:翅尖有角、狮身人,脚下还踩着一种类似于羚羊的动物——用现在的流行话来说,就是最炫融合风!传说的我的兄弟在巴黎卢浮宫,那里也有一副近乎一样且镜相对称的异兽形马笼套颊片。

马与猎豹纹饰瓷盘,萨曼王朝(公元819-1005年)伊朗东北地区,彩釉瓷器


马与猎豹纹饰瓷盘,萨曼王朝(公元819-1005年)伊朗东北地区,彩釉瓷器(局部)


在这一个精美的陶瓷盘子上,一只印度豹威风地站立着,将爪子按在一匹骏马的鬃毛上。在伊朗和印度,猎豹和马的组合生动地象征着狩猎活动。除了这些动物之外,瓷盘上其余的图案几乎涵盖了所有能在陶瓷器上出现的抽象几何图形、花卉和植物,以及一些类似于库法字体(kufic-style)的古阿拉伯文字。这样的盘子并非为日常实用而制作,而是作为奢侈的装饰品进行观赏。

墙面镶板,阿富汗,加兹纳维德王朝,马苏德三世统治时期(公元1099-1115),大理石


这块墙面镶板曾被用作苏丹王阿拉·阿尔-杜拉·马苏德三世(生于公元1061年)皇宫中央庭院的一条宽宽的大理石装饰带中,这条大理石装饰带由500多个这样的镶板组成,长约250米。在皇宫坍塌之后,这些镶板都曾在阿富汗加慈尼市的其他建筑上重新使用过。

仔细看,每一块镶板上都有刻有一小段铭文,铭文的内容是歌颂马苏德三世祖先的诗歌。

(本文转载自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略有编辑)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