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澜社成立90周年,庞薰琹、阳太阳“再聚”江南

“20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现出一种新兴的气象了。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决澜社,一声宣言,一群志士,一生使命。

决澜社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个有宣言、有纲领、有连续展览活动、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现代艺术团体,他们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宗旨在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史上有着长久深刻的影响力。

2022年时值决澜社成立90周年,“现代坐标:庞薰琹与阳太阳——纪念决澜社成立90周年特展”昨天在庞薰琹的故乡常熟美术馆开展。展览持续至2023年1月8日。

1932年,决澜社第一回展合影。后排(左起):庞薰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前排:梁锡鸿、张弦、段平右。


决澜社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个有宣言、有纲领、有连续展览活动、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现代艺术团体,他们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宗旨在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史上有着长久深刻的影响力。距离《决澜社宣言》的发表已经过去了90年,但今天看来,其艺术诉求仍然闪烁着思想的锋芒,对照当今中国艺术发展的现状,发人深省。决澜社画会组织酝酿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基本成员十名,而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作为决澜社的重要代表画家,庞薰琹与阳太阳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画的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共进”等近现代美术史议题,本次展览的梳理与展示恰为这一时期的美术史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角度。

庞薰琹,江苏常熟人。决澜社的主要发起者与创办人,著名艺术家、设计家、艺术教育家,我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拓荒者,是常熟近现代艺术的一个文化符号。阳太阳,广西桂林人。中国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擅长中西绘画、书法和诗文;是“漓江画派”的开拓者、旗手和领军人物,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两个人的艺术创作皆坚实的建立在了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他们既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道路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侧写。

[左]:自画像 庞薰琹 油画 亚麻布 46cm×38cm 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自画像 阳太阳 油画 纸本 52cm×38cm 1978年 家属藏


据常熟美术馆与策展人卢缓的介绍,本次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挽狂澜立宣言”“转向民族后方”“践行自我认同”“不屈中西定义”“一生新兴艺术”及“尾声”。以“美术现代性”为线索,通过“对话”“比较”的形式展示两位画家的作品。参展作品总数逾百幅,辅以文献资料与历史照片,以丰富多元的维度展示两位伟大画家的艺术历程。1935年第四次画展后,决澜社社员各奔东西。本次展览是庞薰琹、阳太阳在数十年后的“首次相聚”,意义重大。两位现代艺术的先驱者,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走上了各自的艺术探索道路,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两位艺术家创作历程与存世作品的梳理与展示,将会促进两地的艺术研究与艺术交流,更能为两地的艺术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合力。

笙舞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52cm×39cm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阳太阳油画  亚麻布 45cm×55cm  1939年 家属藏


展厅现场


中华文化的精髓始终是创作灵感的根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源自西方的文化艺术思潮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艺术的走向也深陷争议。艺术传承在列强入侵、国内战乱的背景下被赋予关乎民族复兴的使命,全盘西化、贯彻中式的声音不绝于耳,“西方的就是先进”的思想同样影响了中国画坛,动摇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根基。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家远渡重洋,他乡求学。西方全然不同的艺术理念与技法影响了一代中国艺术家。这批艺术家胸怀家国、不甘落后,在时代滚滚前进的长流中,成为中西间文化交融的摆渡人。

1930年,在法国求学的庞薰琹选择回到祖国,面对国内动荡不安的局面与文化低迷的态势,1932年,由庞薰琹、阳太阳与倪贻德等艺术家筹备两年之久的决澜社就此诞生,他们希望借助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与形式改造中国画坛。这是中国第一个主动接纳西方艺术成果、有宣言和纲领的艺术学术社团,也是新青年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下企图冲破封建残余旧制的一次探索。

决澜社的两位成员——庞薰琹与阳太阳,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展开救国实践,在危难之际介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之中。庞薰琹走向传统文化的深处,开始了装饰纹样与民间美术的研究。他将西画中的素描写实技法融入中国画的趣味之中,又用中国画的线条笔墨勾勒西画静物风景,充分表明其中西融合的主张。阳太阳转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开始了油画、水彩画民族化的探索。历经革命时代、建设时代、改开时代,“西方现代艺术”元素早已内化为中国艺术自己的现代性经验,成为观照中国艺术前进的坐标。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庞薰琹的《地之子》、阳太阳的裸女《人体》等作品都是国人鲜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的题材。西方艺术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冲击了当时观众的认知,赤裸的人体、高饱和度的色彩在当时的社会引起褒贬不一的评价。

地之子(初稿)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40.5cm×37cm 193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地之子》是庞薰琹有感于当年江南大旱,民不聊生而花了几个月时间创作的一幅作品,曾于1932年在上海举办的首次个人展览及在第三次决澜社作品展览中展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展出时曾轰动一时,但后来被当局认为有“赤化宣传”的嫌疑受到攻击。庞薰琹说:“在《地之子》这幅画上我画了一个僵硬的将死的孩子,一个农民模样的男人,一手扶着这个孩子,一手握拳,孩子的妈妈掩面而泣,我没有把他们画的骨瘦如柴,穿得破破烂烂,相反他们是健康的,我用他们来象征中国。我用孩子来象征当时的中国人民。”

“我认为世界上的艺术,将有一个较之文艺复兴时期远为伟大的时代行将到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渺小的我在这个时期,一步紧一步地感到惶恐,我虽然全身投入东西方文化的怀抱,不过我太渺小了。也许,我只能像流沙一般,被洪流吞没。但是我明白,这原本是我的命运。这些水底的沙石也许有一天会被拿来筑成往那光明的境地去的大路;这些沉默的沙石,会微笑地看着别人从它们的身上踏过,去收获丰富的果实。”

庞薰琹《自剖——为自己的展览会写的自我介绍》

庞薰琹 水彩画  纸本 72cm×56.5cm  1935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1932年秋,决澜社第一届画展在法租界内的中华学艺社举行,展出作品以会员庞薰琹、倪贻德、张弦、阳太阳、杨秋人、周多、段平右的油画为主,会友梁锡鸿、李仲生、梁白波、丘堤、周碧初、陈澄波等人也有作品参加。观众踊跃,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重视,一些力求变革的美术青年更是兴奋。次年的第二届决澜社画展,就接受了青年画家的作品展出,对青年画家的优秀作品,还发给奖状以资鼓励。当时有《良友》画报、《时代》画报对展览作了特别介绍,李宝泉还在报刊上发表不少评介决澜社艺术的文章,一时声势颇为壮大。决澜社画展从1932年到1935年每年举行一次共举办了四次。

1935年,阳太阳赴日留学,在日本大学艺术研究科学习。次年,作品《恋》入选日本“第二十三届二科美展”,同西方艺术名家马蒂斯、罗丹、戈雅的作品一同展出,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这足以证明中国的艺术家早有实力走在时代的前端。

烟囱与曼陀铃 阳太阳 油画 亚麻布 54cm×44cm 1933年 家属藏


然而,民国的艺术多与时事浮沉,个人的艺术理想在国难之前轻如鸿毛。在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的沉重打击下。1935年,伴随决澜社第四次画展成功举办的是社团的解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阳太阳放弃前往巴黎发展的机会,回到桂林参加抗战。庞薰琹则致力于研究中国装饰艺术,同样来到抗战大后方,奔波于云南、贵州收集民间装饰美术资料。他们的画作除抗战题材外,桂林山水与庐山风景等西南景色与风土人情向我们多方位展现了艺术家于民族危亡之际心中贯彻的家国情怀。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28cm×24.5cm  1940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西方的艺术语言固然是他们展示自我的工具之一,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始终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的根基。 

庞薰琹 水彩  绢本 53.2cm×67.5cm  1947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两位艺术家的拳拳爱国心此刻终有托付。再回首,二人的艺术风格已和决澜时期大相径庭。回顾阳太阳1933年创作的极具西方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风格特征的《烟囱与曼陀铃》,20世纪50年代后的作品转向以水彩画与国画为主,作品题材多表现桂林山水、少数民族生活,从现实中来。西方的风景画与中国山水不同,曾经是人物画、历史画等其他题材的陪衬背景,而非独立的画种,随着时间推移才有建树;而中国山水自古享有中国画坛重要地位,既绘天地,又抒心境,画景写意。在阳太阳的画作中,油彩变成水墨,开创性地将西画明暗阴影使用在国画中,让山水跃然纸上,增加了国画的空间立体感,一切错落有致,对洒脱的线条让画面超脱现实框架之上,达到真趣。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53cm×45cm  1972年 家属藏


而在20世纪40年代,庞薰琹对民族民间工艺的收集与研究初见成效,通过将中国民间传统装饰纹样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与现代审美创新集合,既传承、丰富了民族艺术内涵,又推动了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并出版了《中国图案集》和《工艺美术集》,教材沿用至今。“美术应和人民的衣、食、住、行相结合”影响了他创作的方方面面。他的艺术风格转变的价值,不仅仅是传统的回归,而在于站在现代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与再创作。作品摒弃了西方艺术对戏剧性叙事构图的追求,画面反而因为淳朴、真挚的写实所以鲜活灵动。

中西融合的道路上,最终都回归故土

无论是庞薰琹还是阳太阳,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最终都回归故土,认同自我身份的本土价值。庞薰琹与阳太阳的绘画语言融汇东西,择善而用,有西方的现代艺术技巧,也贯彻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拓宽了国内对于“艺术”范畴的现代定义,为中国画现代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的贡献远不止于此。画笔是他们留学时期的敲门砖,战争时代的卫国枪杆,在和平年代,这支画笔更不仅仅是描绘大好河山的纪念品,它和他们都始终为人民服务。

专注工艺美术研究的庞薰琹曾任职中央美术学院,并负责筹建中国第一所高等工艺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一职。阳太阳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等职务。二人将西方设计教育引进国内,培育了一代代中国的、世界的艺术家,开放与包容的精神理念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中薪火相传。纵使同时代坚持单一沿袭中国传统技法的声音多有力,他们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思想历经时间的洗礼,证明他们的革新是在局限的时代实现了超前的道路。

从西方到东方,再从东方走向世界。师夷文艺的目的非在抗夷,在广阔的理想层面,无论是在初期艺术体制的筹划,还是后期85思潮的反思,西方是影子、是镜子、是曾经两极的对立面,却以“假想敌”身份敦促我们前进。创作贵在创新,更不惧于敞开怀抱接纳,或先辈对仿制艺术品的警惕,不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临摹,而是不臣屈于艺术被定义的高墙,追求自我的理想。

[左]:穿绿衣的人像 庞薰琹 油画 亚麻布 65cm×53cm 198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爱妻李衣尼 阳太阳 油画 纸本 52cm×38cm 1979年 家属藏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爱好美术,

生于一九零六年,十岁开始学画。

以后,几十年中,主要的靠自学。

不论中外古今,有名的与无名的,

画师们的佳作,

都是我师。

但是,我始终走我自己的路。

我的一生是探索、探索再探索的一生。

如果,我的作品,

能使你感受到一点美感,

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1983年中国美术馆庞薰琹个展前言

1983年,庞薰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己最后一场个展。前言中,77岁的老者如是写道。同1932年他授意倪贻德撰写的《决澜社宣言》相比,他的文字间虽仍是意气风发的海归青年,胸怀家国,不畏长路艰险,但坦诚平和,邀请过往友人评鉴他的艺术人生。同年,74岁的阳太阳任团长率广西美术家代表团访日,半个世纪前,他是留学日本,将西画引进来的青年;现如今他奔波在国与国之间,推动中国的艺术走出去发扬海外。

庞薰琹与阳太阳,他们是世纪之初的文化建设先行者,回溯决澜社时期的一腔热血、赤子之心,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刻在骨髓深处,跌宕起伏的一生未曾磨灭他们对艺术真理的向往,更折射了中国百年艺术的进程。艺术在交流中存异,文化在碰撞中传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艺术史学家用尽笔墨书写他们对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但先辈早已将毕生的热血洒在故土,绘制于笔墨。庞薰琹与阳太阳,一生践行决澜宣言,贯彻他们在提笔时刻的理想与壮志,以各自最大的努力负上了新兴艺术的使命。

(本文根据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资料及相关文献综合整理)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