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究竟是怎样引领了一次喝茶礼仪风尚的?

乾隆皇帝究竟是怎样引领了一次喝茶礼仪风尚的?

有茶气

唐宋品水名家的玄理、明清茶人的品鉴,到乾隆这里,被他的这次初中生物理课小实验终结了。

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一文列举了天下各类水的等级,最后一名,「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但这排名第二十名的雪水,后来居上,逐步攀升,谁能想得到?

1107年的水质国家标准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发布:「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结果,这个标准一用上千年没人敢出修订版。

这里的甘可能首先要解释,那些一生终老于上帝眷恋之地的人们啊,你们并不知道水的滋味。曾经老北京的井有「三甜七苦」的说法,大部分的井水都是苦涩的。甜水太贵,人们购买回不同井水后掺着喝。

「清」与「洁」分开,可能也让人不解:「清」不就是「洁」吗?其实不是。「清」指的是清亮透明,「洁」指的是卫生无菌。田艺蘅《煮泉小品》提到过:「泉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则渗潴之潦耳,虽清勿食。」就是说有源头的活水细菌较少,地下慢慢渗出来的水卫生堪忧。

「轻」什么意思?指的是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古人当然不知道钙镁离子的存在,但古人通过品尝,知道软水泡茶,味道更好。茶在欧洲最受英国人的欢迎,除了文化因素外,英国的水软据说也是重要原因。

我们在《红楼梦》里就读到了那段对雨水雪水的赞美篇章。贾母喝茶,妙玉呈上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喝了让刘姥姥喝点,刘姥姥觉得淡了。妙玉一定是心烦了,拉钗黛与宝玉到耳房喝茶。

黛玉喝了后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所谓「三代为宦,方知穿衣吃饭。」林黛玉的父亲是文人,在贾府上层看来,不算是懂「穿衣吃饭」。但处于歧视链顶端的妙玉看来,贾府上百年累世富贵不过无根烟云。

「轻浮」自然有道理,俗人不懂,以为很玄。不过讲究到「五年陈」「梅花雪」,应该归入玄学了吧。

《金瓶梅》里西门庆家庭应该俗一点,但潘金莲也懂水,吩咐春梅「叫他另拿小壶儿,顿些甜水茶儿,多着些茶叶,顿的苦艳艳我吃。」月娘低调,用水极有格调,「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芽茶。」

乾隆皇帝究竟是怎样引领了一次喝茶礼仪风尚的?

可见到了明清,唐宋专家对水的认识已经在民间扎根了。

乾隆爱茶,无疑享用了汉族千年的饮水知识,他在《烹雪》一诗中写过:「独有普洱号刚坚, 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碗金茎露, 品泉陆羽应惭拙。」乾隆喝的很可能是奶茶,所以对茶的要求是「浓强鲜」,这方面普洱当然更符合口味,但觉得自己更高明,要求陆羽「应惭拙」,有点过。乾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茶叶知识不如妙玉,但更为咄咄逼人,不像茶人。

乾隆在《坐千尺雪烹茶作》一诗中再次奋力辩驳:「泉水终弗如雪水,从来天上洁且轻。高下品诚定乎此,惜未质之陆羽经。」可见乾隆对《大观茶论》读透了,对水的标准了如指掌。但他却不明白陆羽不一定参与了天下名水二十品的大型鉴定会,非要与人辩论。

当雪水不够用,乾隆开始自己鉴定泉水。南巡路过镇江时,曾专门去品尝了中泠泉。中泠泉被唐朝品水专家刘伯刍排为第一,张又新说陆羽将中泠泉列为第七。争强好胜的乾隆品尝完之后,念念不忘,写了两篇诗文盛赞中泠泉:《御制试中泠泉作》《壬午仲春月中澣试中泠泉作》。

自认为已经在茶与水的学术问题上超过了陆羽之后,乾隆决定做一点实事。他让太监特制一个银质量斗(还可以验验毒),用来称量全国各处送到京城来的名泉水样,其结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银斗重一两,最轻;济南珍珠泉水重一两二钱;镇江中泠泉水重一两三钱;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趵泉水均为一两四钱。这里的轻,现在来说就是比重。

在玉泉山「裂帛湖」畔,刻下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有点鉴定完毕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宋品水名家的玄理、明清茶人的品鉴,到乾隆这里,被他的这次初中生物理课小实验终结了。而今天,茶会上经常都能见到Tds水质检测笔,淘宝有售,关于水,夫复何言?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