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画里的秋山:霜叶尽染,群鹿嬉游

今天是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

关于秋分,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可谓是这一节气的晴雨表,诗中写有“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之句,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则称“秋山明净而如妆”。在历代书画名迹中,秋景的描绘,既有衰芦野艇,芦雁惊飞,更可见群鹿嬉游、霜叶尽染。元钱选《秋江待渡图》卷自题:“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清代王翚《秋山万重图》轴则记有:“远近秋山千万重,醉来吾欲采芙蓉。峰头何处歌招隐,如此丹丘不易逢”。

值此秋水长天之季,《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整理故宫藏画中的“秋山图”,以飨读者。

五代南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轴

五代南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上半期的山水画,以华北地区划家居画坛的重要地位。至北宋后半期,因米芾(1051—1107)大力推崇董源(约活动于十世纪上半叶)、巨然(约活动于十世纪下半叶),江南地区的董巨画派因此逐渐受到重视。巨然师承董源,所画之景致岚气清润,平淡天真,其风格与雄健峻峭的华北画风相异其趣。

五代南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南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南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绘土山层叠,山形圆浑不做峻峭之崖壁,山顶有卵形巨石堆垒,名之为“矾头”。以长弧形的线条皴山画石,名之为“披麻皴”,笔势柔畅,淡墨居多,饶清润平淡之韵味。画中尚有溪流幽径,风蒲茅舍,一片江南风光。本幅是存世传为巨然作品中重要之一件,惟其收传印记“司印”之尺寸与习见者略小,进而引起疑点之讨论。

五代 无款 秋林群鹿 轴

五代 无款 秋林群鹿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作者名款,画秋日枫林中,群鹿嬉游憩息情景。画法极奇,异于一般传统方法,似受外来影响,具有浓厚装饰趣味。画鹿全以淡墨分染,画树叶先用细笔轮廓与脉络,再用汁绿渍染,或用粉填,然后淡罩彩色,彩不掩墨,自有光彩浮动,生意荣茂之色。通幅予人精致柔丽感觉。

五代 无款 秋林群鹿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无款 秋林群鹿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画见闻志》载宋仁宗时,辽献千角鹿图,本幅或与此有关。

(传)五代 梁 关仝 秋山晚翠 轴

(传)五代 梁 关仝 秋山晚翠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行书题跋:此关仝真笔也,结撰深峭,骨苍力垕,婉转关生,又细又老,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大家体度固如此。彼倪瓒一流,竞为薄浅习气,至于二树一石一沙滩,便称曰山水山水。荆关李范,大开门壁,笼罩三极,然欤非欤。己丑十月王铎濡墨琅华馆中。

高峰峻峭,巍峨矗立,中有泉瀑,迂回而下,景致幽深,奥曲奇伟。山石皴画笔力雄浑,墨色凝重,表现出厚重结实的质感;并以朱色赋染树叶和画枯枝树来形容秋日时光。

(传)五代 梁 关仝 秋山晚翠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构图上看,画幅两侧甚为促迫,似曾经裁切,原作或本为屏风,后再改装成立轴形式。 此幅无名款,今之定名为关仝,乃是根据边幅王铎顺治六年(1649)的跋语而来。王铎认为此幅结构深峭,笔法老苍,气势磅礴,当为关仝真笔。事实上,目前传世作品中,并无可靠的关仝画迹可以比对,所以本幅是否出于关仝所作,仍有待研究。以风格和表现技法观察,与燕文贵(约967—1044)画风略近,成画时代或可置于北宋中期(约1040年间)。 关仝(十世纪中叶),陕西长安人。所作多关陕(陕西省地区)一带景致,峻拔雄浑,画史评论其画谓:“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卷

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 卷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钤有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此图为青绿设色。画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栈道、桥梁穿插其间,又有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换景,令人玩味不尽。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绿重色;树木、建筑刻画细腻精谨,点景人物描绘细致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刻画精细而不琐碎,带有宋代画院气派。

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轴

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传)宋 郭熙 秋山行旅图 轴

(传)宋 郭熙 秋山行旅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岗岭起伏,江水逶迤,古寺、村舍错落其间,行旅骑驴对话,童仆荷担随行。部分树木业已凋零,秋意已浓。左下石隙间款署“郭熙”。虽然本幅挺劲巨松的姿态、以蟹爪笔所画的枯枝等,皆与郭熙(活动于11世纪后半)的名迹《早春图》气息相通,可是却不见《早春图》所呈现主山堂堂的雄伟气势、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且此画之构图布局、用笔用墨更与之相去甚远,当为后人伪托郭熙之作。

(传)宋 郭熙 秋山行旅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 郭熙 秋山行旅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 郭熙 秋山行旅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徽宗 溪山秋色图 轴

(传)宋徽宗 溪山秋色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徽宗赵佶(1082—1135),北宋第八位皇帝,擅长花鸟画,亦能诗善书,并称三绝。任内改革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书,开创藏品著录之例。 画中崇山叠嶂、沙坡群树出现在画幅的左上侧,山石轮廓浑圆,水墨淡染其间,缀以烟霭野水,再现山水于抒情诗意的氛围中。

(传)宋徽宗 溪山秋色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徽宗 溪山秋色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徽宗 溪山秋色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徽宗 溪山秋色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虽画上钤有徽宗的花押及“御书”印记,然从画风看,此作成画时间约在南宋时期。

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卷

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卷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图画分为四段,分别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本幅选第三幅,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

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丽,或古朴。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苍逸劲健,行笔设色严谨而注重法度,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显贵们的庭园别墅建造甚多,刘松年身为画院画家,长年生活其间,描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此图立意于表现士绅官僚优裕闲适的生活,画家的注意力从山川自然的野韵转移到人工营造修饰的景物,这种题材风格的转变,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一大批无心复国的官僚们,专注于享乐的生活态度。正如诗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传)宋 燕文贵 秋山琳宇图 轴

(传)宋 燕文贵 秋山琳宇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写山峰林立,山谷中烟岚留滞,似欲描写山雨初收。涧壑奔流直泻,小路回曲,延向山中楼阁,景境幽静清雅。

(传)宋 燕文贵 秋山琳宇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 燕文贵 秋山琳宇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虽款系燕文贵,惟画风较近似晚明。燕文贵(约公元十一世纪),浙江吴兴人。少时曾流落京师(河南开封)为商贩,后来才华被画院待诏高益所赏识,得以进入画院任祇候之职。山水、人物均佳,尤善于描绘四季景物,清雅可爱。画院中人称其画为“燕家景”。

宋人 秋山图 轴

宋人 秋山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岭由画幅下端往上延伸,堆叠满纸,在繁复丰实的山石中,以溪涧的穿流,形成丘壑变化,并得到虚实相兼之趣。

宋人 秋山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秋山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山石皴法近似范宽雨点皴,画寒林枯枝似郭熙蟹爪法,而整幅画风与“荆浩匡庐图”甚为相像。

(传)宋 李相 东篱秋色图 轴

(传)宋 李相 东篱秋色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叠嶂深林,中央一弯瀑布,蜿蜒流下,近处溪桥客过,远方清江柳亭一小舟划水而过。山径间牧童与牛群相伴同行。溪旁村舍两处,榻上陶渊明正闲坐赏菊。布局空隙处不多,而磊磊巨岩,随处可见,气势刚猛是其特色。长松造形、巨石轮廓,显受李成、郭熙一派画风影响。本幅旧传为宋人李相所绘。惟细琐处不类宋人。李相,别号石泉主人、五溪居士。生平待考。

元 钱选 秋江待渡图 卷

元 钱选 秋江待渡图 卷 故宫博物院藏


引首乾隆御题“秋江待渡”四大字,钤“御书”(朱文)印,本幅有乾隆行书自题五言律诗一首,后纸有陈恭、胡惟仁、朱庸、胡敦等17家题记或题诗。曾经《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等着录。引首、画心、前后隔水、尾纸有高士奇、安岐、清内府等鉴藏印近80方。

此图描绘江南的湖光山色。起首一处茅舍数楹,处在茂树环抱之间,屋前水波不兴,屋后群峰高耸,远处淡雾轻岚,气氛宁静平和,恍若神山仙境。画幅中央是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江天浩淼,远景秋山隐隐,起伏连绵。江水左岸土坡上青红杂树,一人独立待渡,秋水望穿,而将要渡他的客船才刚刚驶离对岸。卷后自题七言绝句:“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此卷采用诗、书、画结合的形式,以诗意充实画意,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格。

以墨线勾勒山石林木轮廓,再施以青绿重彩,几乎不用皴笔,画法接近展子虔“游春图”,明显带有“复古”的韵致,意境苍茫。

元 高克恭 群峰秋色 轴

元 高克恭 群峰秋色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本为西域人,后移居燕京。字彦敬,号房山老人。

元 高克恭 群峰秋色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峰峦多用淡墨浅色皴染,主峰用墨最重,山顶并缀以横笔“米点”,有水墨淋漓之趣。石绿、石青之渍染润厚秀雅,显得峰峦更为浑厚稳重。

元 陶复初 画秋林小隐 轴

元 陶复初 画秋林小隐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陶复初,元初天台人。字明本,号介轩。书工篆隶,墨竹师李息斋父子,着色竹甚佳,亦能山水。 陶复初以画竹名家,而传世之作甚少。

元 陶复初 画秋林小隐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帧所画涧滨岩隙,架水茅斋,杂树连云,背山环抱。笔墨极为秀逸,屋宇尚有宋人余韵。涧水萦洄,波纹激荡。笔墨甚精,惟压顶一峰,皴笔襍沓,微觉细碎。

元 吴镇 秋江渔隐 轴

元 吴镇 秋江渔隐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弥,浙江嘉兴人。他的山水学五代巨然,墨竹学宋朝文同,都能融会前人的长处,而创立自己的画风。

元 吴镇 秋江渔隐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巍峨耸立的山崖中,有一道飞瀑直泻而下。苍树坡石间,安置着村屋人家,远处是一片空阔的江山,只有一艘小渔船漂荡在江心。全幅多用中锋秃笔皴画,运笔沉着有力,渍染浑厚,配合了巍峨的山崖,挺拔的松树,更觉得雄壮厚重。

元 倪瓒 万壑秋亭 轴

元 倪瓒 万壑秋亭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万壑秋亭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万壑秋亭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万壑秋亭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轴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1301—1385),浙江吴兴人。字叔明,号香光居士、黄鹤山樵。赵孟頫外孙,画得赵氏法而能自立面目,善绘画,长诗文,为元四大家之一。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一溪两岸,林木相错,远近之间,极得掩映之妙。林间屋宇相衔,男女作息,虽不求形似,而有一种山林森爽之气,乃刻削形容者所不能至。背山绵延远去,衰芦野艇,疏林小屋,横亘其间,真有一望无尽之概。通幅笔墨雅淡,设色极精,静穆之中,觉其古厚而明净。

元 王蒙 秋山箫寺图 轴

元 王蒙 秋山箫寺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正二十二年(1362),王蒙在邹复雷的蓬荜居作这幅画。画中墨色由浅而深,用焦墨的地方甚多。皴纹的用笔非常繁复,而毫不紊乱,特别能表现出山林茂密苍郁的感觉。

元 王蒙 秋林万壑图 轴

元 王蒙 秋林万壑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一溪两岸,林木相错,远近之间,极得掩映之妙。背山绵延远去,林间屋宇相衔,有一种山林森爽之气。

元 王蒙 秋林万壑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幅笔墨设色雅淡,静穆之中,觉其古厚而明净。画幅右下有千字文第四八二“藁”字编号,原为项元汴收藏。

元 朱德润 烟岚秋涧 轴

元 朱德润 烟岚秋涧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德润(1294—1365),河南商丘人。字泽民,山水学自郭熙。 这幅画没有作者款印。画中描绘老树,枝丫峥嵘,坡石与涧水错综叠列。秋原上,一人骑马,后有仆役随行,远方楼阁中,有两人眺望于高台上。云泉深处,丛林寺宇隐约可见。山石的表现染多于皴,树梢的笔法类似蟹爪,画风略有郭熙的遗意。董其昌认为有元人韵味,鉴定为朱德润的作品。

元 王渊 秋山行旅图 轴

元 王渊 秋山行旅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渊(活动于十四世纪前期),字若水。号淡轩,浙江杭州人。曾随赵孟頫学画,得古人画法。 大德三年(1299),王渊为陈琳(仲美)作此画。描绘骑驴的主人与步行的童子,穿度秋林,行走于长堤上。远处水面,一行凫雁排空而去,景物萧疏清逸。山石借浓淡墨相衬,增多了色调的变化。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 轴

元 唐棣 仿郭熙秋山行旅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善画山水,师郭熙,得其苍润蓊郁之趣,尝画嘉熙殿壁,所作为人贵重。 画寒林野店,涧石曲径,缀以行旅数人。峰峦高耸,古寺隐现山间。本幅采主峰中立之构图,灵动的山石以卷云皴皴写,挺劲的枯枝则以蟹爪笔画成,无一不从郭熙笔法而来。全幅染多于皴,山石秀润,烟岚飘渺,气氛安适恬静。

元 朱叔重 秋山叠翠 轴

元 朱叔重 秋山叠翠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叔重(约公元十四世纪)也有人写作叔仲,江苏吴县人。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绘画上也有卓越的成就,可惜遗留下来的作品很少。 小桥对岸,有林木萧疏,村屋四五家隐约可见。山岭连绵蜿蜒而上,白云深锁于山际。云山苍润,水墨淋漓。山作直皴,树用横笔米点,画法似出自米芾、高克恭。

元 盛懋 秋江待渡图 轴

元 盛懋 秋江待渡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秋江待渡图》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本幅有画家自识:“至正辛卯岁三月十又六日,武唐盛懋子昭为卤白作秋江待渡。”钤二印。本幅上还有老圃、莹玉菴、刘公叙、庄广义、俞英题记,及清高宗弘历于乙酉年(1765年)御题的七言诗一首。

是图以两段式深远构图法画近树繁茂,远山起伏,中间澄江如练,芦雁惊飞,风吹树杪,一派清秋气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携书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载客摇橹而来,意境清幽。画法略近董源,用笔疏简尖硬,是盛氏代表佳作。

《古缘萃录》着录。

元 盛懋 秋林高士图 轴

元 盛懋 秋林高士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盛懋(活动于十四世纪中期),浙江临安(今杭州)人,后迁浙江嘉兴魏塘镇,与吴镇居比邻。字子昭。善画山水、花鸟、人物。初随陈琳学画,后技法渐趋成熟,遂形成其个人风格。

元 盛懋 秋林高士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江岸疏林,一朱裳士人于树下横置钓竿,休息闲望。对岸烟霏掩映山脚,峰巅矗立于千仞之上。树干描写仔细,屈节皴皮如可触摸,树叶多用单叶法,工整有序,而不失条畅。笔墨工巧秀挺,清雅之趣,溢于笔端。

元 马琬 秋山行旅 轴

元 马琬 秋山行旅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琬(活动于1342—1366年),金陵人,字文璧,号鲁饨。善山水,工诗、书、画。每遇佳山水,必托之毫素。有董源、米芾之法,辄自题其左,时号三绝。

崇山叠峦,行旅骑驴荷物而行。全图构景系密,用笔多属中锋,用墨简澹,设色淡雅。压顶一峰皴笔疏简,以平点层层作小树,特觉清逸秀出。

本幅无作者款印,幅上有董其昌题,云:“马文璧秋山行旅图”。

元 赵原 溪亭秋色 轴

元 赵原 溪亭秋色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原(约活动于十四世纪后期),亦作赵元,字善长,号丹林,山东莒城人,后寓居江苏吴县。明洪武年间,应召画功臣像,因触犯皇帝而被杀。 水墨画树石水亭,远近杂树疏林相衬。本幅构图简练,画笔甚秃,多以侧笔皴画山石纹路,渲染甚少,率意天成,呈现一种质朴清雅意趣。

明 王绂 秋江泛艇 轴

明 王绂 秋江泛艇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程正揆题:得傍江山佳,清秋兴益佳。沙平明素浪,芦细软芒鞵。峰落犹千顷,人归只一涯。但为风月主,何地不开怀。(第二则)野艇青溪客,飘飘自在翁。阳关三妙句,采石一江风。疎荻淡今月,寒潮响古崧。可知岩屋里,影落酒杯中。(第三则)石纳征帆影,山留万古春。文章扶世界,天地报才人。溪韵河曾歇,清风故自淳。不知幽想外,诗思几回新。(第四则)连日依沙际,十年心事违。青天悬客坐,白鸟挟波飞。贳酒醉何处,怀人速趁归。环崖滴苍翠。争欲上寒衣,青溪道人正揆题。

明 王绂 秋江泛艇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秋山

明 唐寅 秋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年(1470—1523)。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天赋多才,生性疏放,狂逸不羁。弘治十一年(1498)中南京乡试解元,后牵连京试贿赂案,被谪为吏,从此绝意宦途,一心穷研诗、书、画。秋水长天,一派明净,渔夫扛网,行于堤上。三五枯树配上转红的树叶,空疏的景象,透露秋的萧瑟。唐寅用流利细长的线条,来表现近岸的山石,树亦颇具杈桠之美,山石染以赭红,恰是落日返照,余晖醒目。

本幅选自“集古图绘”册。

明 文伯仁 溪山秋霁 轴

明 文伯仁 溪山秋霁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长轴画作喜好层叠山石,结构出精严耸峙的山体。文伯仁的《谿山秋霁》虽然狭长,但画中的谿山林木却不重在显示高耸,而利用俯视的角度表现深度。策杖高士跨过具有长方形桥柱基座的弧状石桥,再沿着锯齿状的沿溪小径,行至正憩于床榻上隐士的草庐边。继续深入则可站在两株高耸的松树旁,眺望平静池面、对岸柱状山石,以及耸立于厚实云气上的远山。此图作于嘉靖丁未年(1547),虽属文伯仁早期作品,但已是发展出自己面目的杰作。

明 赵左 秋山红树图 轴

明 赵左 秋山红树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左(约十六世纪)字文度,江苏松江人。善画山水,是苏松画派的首创人。画中赵左自题“仿唐人杨升画”。按杨升画山水得到张僧繇没骨法的妙处,有雪霁图、峒关蒲雪图传于世。这幅画多用青绿设色,山石不用皴纹,而用没骨法渍染,树叶也多用双钩,颇有唐画山水的遗风。但赵左受吴派绘画影响极深,故不像唐画华丽富贵,而饶有温润文雅的趣味。

明 关思 秋林听泉 轴

明 关思 秋林听泉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思,乌程人,字何思,号虚白,一名九思,字仲通,善山水。万历间与宋旭齐名。现存画迹,最早成于万历庚子(1600),最晚成于崇祯庚午(1630卒年不详。

此为传世关画最早之一帧,笔墨圆成,已是盛年之作。全幅层山复水,尽繁缛之能事。压顶一峰,愈远愈淡。峰外用青赭横拖远岸,草草数笔,遂觉江天浩阔。使人心中滓秽具消也,惟能繁而不能厚,能巧而不能清,是为少欠。

清 王时敏 秋山白云图 轴

清 王时敏 秋山白云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烟云浩渺、林木葱郁的雨后山景。据款题而知,此图是作者有感于“三伏生秋”之意于盛夏的雨后仿元人黄公望笔意所作的秋景图。王时敏自明崇祯五年(1632年)辞官归里后便潜心于对宋、元诸家绘画的研究,期间创作了大量摹仿黄公望的作品,此图便是其中一幅深得黄氏“浅绛”画风的力作。其笔法松秀灵动,色、墨富于变化而有层次,重叠交错的墨点更是将山形树貌有机地统一于高逸的境界中。

清 王时敏 秋山白云图 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款题:“己丑六月望,过西田村舍,毒热不异炮灼,僵卧挥汗,雠睨笔砚。适雨后稍凉,忆古人三伏生秋之句,戏作秋山白云图。虽曰摹仿大痴,实未得其脚汗气也,愧绝愧绝。王时敏识。”钤“王时敏印”白文印、“西田”朱文印。又题:“此余十年前所作,公瑕将以赠宿章道兄。复携见示,追忆挥汗舐笔时,宛然如昨。今年至力衰,百事慵懒,不复求旧管城公,诵少陵‘丹青不知老将至’之句,益深慨叹。辛丑子月时敏又题。”钤“烟客”、“儒斋”朱文印二方。“己丑”为清顺治六年(1649年),作者时年58岁。“辛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作者时年70岁。

清 王翚 秋山万重图 轴

清 王翚 秋山万重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左上方画家自题七言绝句一首,款识:“仿黄子久秋山笔意,庚辰八月,海虞王翚。中秋日重加点染,寄赠帝锡道翁。翬又识。”钤“王翚之印”、“时年六十有九”“畊烟外史”“清晖老人”“澂怀”印五方。此幅画作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王翚仿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笔意描绘秋日山林的而创作的,时年王翚69岁。另从题款可知,此画在八月初成,又于中秋节重加补绘后赠与友人。鉴藏印有“虞山张青莲博士鉴藏”“陈氏家藏”两方。

画面描绘了常熟虞山一带的深秋景色,境界奇幽。画家自题的七言绝句“远近秋山千万重,醉来吾欲采芙蓉。峰头何处歌招隐,如此丹丘不易逢”使画面愈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王翚的绘画追随黄公望却不拘于一家一格,他的山水画功力深厚,仿古能达酷似,写生亦具新意,有“集大成”之誉。此幅画虽为应酬之作,却无草率习气,画法上略学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笔墨纯熟细腻,画面古意盎然,又不失自家体貌。王翚是一位长寿而创作殊多的画家,其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3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临仿古画,笔墨尚不成熟;35岁到60岁为中期,博采南北诸家之长,面貌多样,笔墨精能,被誉为“海内第一”;60岁以后属晚期,技法更加纯熟,但下笔、构图往往形成一定格式,不及中期生动多姿。王翚曾说山水画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邱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此幅正体现了他的这一作画观点。

此画于1998年由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转让,故宫博物院购藏。

清 董诰 秋山萧寺图 轴

清 董诰 秋山萧寺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谥文恭。工诗古文词,书法宗王羲之、献之。山水禀承家学,秀雅绝尘,晚宗宋、元,有大、小董之称。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

图绘一水潆洄,彼岸青山高耸,林木深处古寺梵宫隐现;此岸坡石上嘉树挺拔,郁郁生机,其中一树红叶,写尽秋色;水上一叶扁舟,一人持桨,游赏山水乐在其中。构图深远式,结合鸟瞰的视角,以散点透视法营造取势,增加了空间的宏阔感。技法上,山体皴擦点染兼顾,皴线细碎仿牛毛皴法,运笔率意;树木枝叶勾点写兼用;殿宇以写代工表现界画的效果。系小青绿山水,设色石青、花青、石绿、汁绿,水、墨、色交融,呈现一种独特的“既厚又薄、既妍丽又雅澹”的色彩效果。此幅是词臣画家的意会称旨之作,暗合乾隆皇帝题诗元王蒙《秋山萧寺图》轴中“苍松原不老,碧水自离尘”的禅意。落“臣”字款,钤“臣”字印。尺幅较大,具有观赏性,色泽明丽清雅,有文人雅趣的韵致。系清宫旧藏。

(本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资料。)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