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什么就只有曹操到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什么就只有曹操到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俗语我们国人太熟悉了,一般用来形容对方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说话者面前,常常给人惊喜。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富有浓浓的中国文化味道,中国人说起这句话,都彼此心领神会。

不过仔细想想这话也很值得推敲——历史上那么多人,凭什么只有曹操随叫随到?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三国时代的枭雄、大诗人、魏国的奠基者,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对“答到”如此积极?

 

“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什么就只有曹操到了?

1

一种说法是因为汉献帝刘协危难,曹操非常及时地前来救驾。这是民间的主流说法。

据《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一章中载,曹操先讨伐董单,后招安黄巾军降兵三十余万,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此后汉室大臣董承、杨奉护送汉献帝至洛阳,因仍担心李催、郭汜前往侵犯,故建议献帝,令曹操入朝以护卫王室。

曹操接到帝旨后,不敢怠慢,迅即带领在山东的全体官兵,昼夜兼程赶赴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汜领兵来攻打洛阳,于是诞生了一个“说曹操,曹操就到”的神话。

这与流行于民间的故事版本里“曹操得知汉帝将有为难,主动派夏侯敦率军前去救驾”略有不同。不过,不管这场救驾是机缘巧合还是人为的安排,敌兵一到曹操就到的现象,从某个侧面印证了曹操的传奇。 

“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什么就只有曹操到了?

1994《三国演义》剧照

2

不过,古代的文言是不用“说”“就”这样的字的,所以“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应该形成较晚。所以三国时代发生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这句俗语。我们目前所见较早出现这句话的地方,是明末清初的评论家毛宗岗给《三国演义》做的注里。

这也是一个发端于偶遇的故事。据《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载,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略加粉饰,加鞭纵马超过吕布。吕布从后面拍马赶来,将戟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这个故事表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胆魄与谋略。毛宗岗评论此处时说道:“见错过,岂不好笑?”毛宗岗说“谚云”,毛宗岗是明末人,说明在明末时期以前,“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就已经是句谚语了。至于究竟最早是出自哪个年代,出自哪里,目前还没考证出来。 

“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什么就只有曹操到了?

《军师联盟》剧照

3

另有一种说法,“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必须小心提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

大概与《三国演义》中刻画的曹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臣形象有关。以汉室为正统的历史学家,都把曹操丑化成一个篡汉叛逆的白脸。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让人惊心动魄。

不过,曹操的上位之路确实不是那么中规中矩,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使得很多豪门贵戚天然地反对他,陈琳就骂过他是“赘阉遗丑”。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以后,招致更多人痛恨,谴责他篡权乱政。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曹操要时时堤防来自各方面的明枪暗箭。对那些让自己不放心的人,就派出密探窥视。

有考证,曹操于建安十八年左右建立的校事府,作为传统监察机构的补充。校事的职责主要也就是君主的耳目,用来刺探当时大臣和百姓的言行。

清朝的俞正燮在《癸巳存稿?校事》谈到:“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官。” 俞正燮认为曹魏时的校事其实就是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

校事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就形成了像《军师联盟》中李晨所扮演的曹丕所说的,“上察宫庙,下摄众司”,普通百姓甚至政府大臣都对校事又恨又怕。

前几日热播的《军师联盟》中,多次出现“校事府的人”偷偷跟踪窥视司马懿、荀彧等大臣,然后在竹简上画下所看到的场景,最后交给曹操,以便曹操随时掌控大臣们的动向。

在历史上,董承密受衣带诏,刚出宫门,曹操就带人赶到了,就是早有人报知。汉献帝和皇后秘密叫宦官穆顺传书给国丈伏完,当穆顺带着伏完的回书返至宫门时,曹操已经在宫门等候了。同样也是严密监视的“成果”。 

“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什么就只有曹操到了?

这大概也能作为“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另一种解释吧:曹操的影子无处不在,不知道何时开始,刚开始议论他时,他就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三个说法,刻画了曹操的三幅面孔,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