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我为什么要研究鲁迅?

本文摘自《鲁迅与当代中国》,钱理群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

钱理群:我为什么要研究鲁迅?

我的鲁迅研究专著、论文集,算起来,已经有十本之多:《心灵的探寻》(1988)、《话说周氏兄弟》(1999)、《走进当代的鲁迅》(1999)、《与鲁迅相遇》(2003)、《鲁迅作品十五讲》(2003)、《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1936—2001)》(2004)、《鲁迅九讲》(2007)、《钱理群中学讲鲁迅》(2011)、《活着的鲁迅》(201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析》(2014)。本书汇集的,是散见在报刊,收在随笔集里的有关鲁迅的文字,而且基本上都写在2002年退休以后,大都是演讲稿和序言。和同时编选的供不同年龄的读者阅读的鲁迅作品读本(如《小学生鲁迅读本》《中学生鲁迅读本》《鲁迅入门读本》等),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即将鲁迅思想与文学转化为当代思想文化教育资源。现在汇集起来,就命名为《鲁迅与当代中国》,意在作沟通“鲁迅”与“当代中国”的桥梁。这是我自己主动担起的历史使命。

它当然不合时宜:因为,就像收入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但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为批判者的高论、喧嚣所动,依然我行我素,以鲁迅提倡的韧性精神,到处讲鲁迅,一有机会就讲鲁迅。可以说是乐此不疲,而且越讲越起劲。

坦白地说,讲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种恶作剧式的快感:你们不是恨鲁迅、怕鲁迅吗?我偏要讲,而且还总有人愿意听,你们要逐出鲁迅,一统天下就不那么容易了。这绝不是我的偏执,而是出于两个基本信念:我相信鲁迅思想、文学的永远鲜活的生命力,和有的人认为鲁迅的价值讲过头了相反,在我看来,我们对鲁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我更坚信,处在历史大变革的中国需要鲁迅,不满足现状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一代需要鲁迅。

我的这两大信念,是建筑在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收入本书的文章,即可证明。第一辑“我们需要鲁迅”,是我对鲁迅的当代阐释。其中提出了一些对鲁迅的新认识,新概括,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可能性”的鲁迅,“具有原创性与民族精神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集中了二十世纪中国经验”的鲁迅,“真的知识阶级”的鲁迅,左翼鲁迅,东亚鲁迅,等等。还有和不同人群谈鲁迅的尝试,如和中学生、大学生谈鲁迅,和中小学教师谈鲁迅,和青年志愿者谈鲁迅,和宝钢工人与干部谈鲁迅,和医生谈鲁迅,和鲁迅研究者谈鲁迅,在台湾谈鲁迅,等等,这都是自觉地开拓一个当代中国人与鲁迅交流的广阔空间。第二辑“鲁迅与当代青年的相遇”,展现的是鲁迅的当代接受。

这里有我自己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北大讲鲁迅,本世纪以来在中学、台湾讲鲁迅的教学实录,以及一些大陆中学老师、台湾大学老师开设鲁迅阅读与研究课程的经验总结。从中可以看到,“60后”“70后”“80后”“90后”四代大陆青年和“90后”台湾青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和鲁迅相遇。这种历史性相遇,不仅在这些青年的精神成长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青年们也用自己的方式阐释鲁迅,创造了我们成年人和专业研究者难以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的鲁迅世界。尽管这样的青年并不多——鲁迅的真正接受者永远是少数,但其影响绝不能低估。

它至少对种种否定鲁迅的“高论”是一个有力的回应,而且表明,在当代中国的大中小学、企业、民间都出现了热爱鲁迅,自觉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志愿者”,他们默默地在青少年中播下鲁迅思想与文学的种子,其意义是更为重大,更能给我们以鼓舞的。第三辑“重看历史中的鲁迅”,是立足于当代,将鲁迅复原到历史的语境与关系中,从而激发出对鲁迅的新思考。其所讨论的问题,如鲁迅与孔子、胡适、毛泽东的关系、比较,鲁迅与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都是当代中国人所关心的热门话题,自然更引人注目。这也构成了鲁迅当代阐释与接受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要说的是,这一切都是我个人对鲁迅的一种观照和认识,它的个人性与局限性都是明显的。把它汇集成书,还是我经常说的那句话:我“姑妄说之”,读者朋友就“姑妄听之”吧。

2015年3月28 日

作品简介

钱理群:我为什么要研究鲁迅?

《鲁迅与当代中国》,钱理群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

本书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在鲁迅研究领域所做的全新思考与论述的结集,聚焦鲁迅对当代中国,尤其是当下年轻人的影响与意义。作者借此重申了鲁迅作为民族性、原创性的思想者与实践者的重要价值,并充分论证了鲁迅在当代中国仍具有巨大的思想启迪作用。

作者从“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鲁迅与当代青年的相遇”,以及“重看历史中的鲁迅”等三重视角来重新审视鲁迅与时代的关系,昭示出在急速变化的当下,我们更应重拾鲁迅精神,去抵抗新的时弊,努力寻找新的出路。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