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行家《世界上所有的沙子》:用九场对话寻找常识

同样曾被归于“东北作家群”中的贾行家,不同于双雪涛、班宇的魔幻、郑执的残酷与感伤,他的故事似乎总是更加多面和恣肆,在前一本《潦草》中,贾行家分市井、乡里、风物、畸零等十六辑,速写一个个市井人物与一种人的情绪和精神样态,每一则都是不超过163字的片段。

贾行家

贾行家

在更早前的散文集《尘土》中,贾行家还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为背景,从《潦草》开始,到最近推出的这本《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贾行家似乎也在有意和东北作家群这个群体身份渐行渐远。

《尘土》

《尘土》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关于文化、文学和艺术的九场对话》中,以“对话”为名,内容涉及历史、人物、野史八卦、社会现象等等。

贾行家说,这是他对于自己生活的一点点小小思考,“它很零散,没有任何固定的观点形成,但我正是想打碎它们,让其成为沙子一样的状态。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定论太多了,现成的答案也太多了,我想去尝试用最笨的方法,用最可能也是最坚实的方法去重新面对世界。”

评论家止庵认为,所谓“随笔”其实就是一种行文的态度,当你在写文章时,像是在跟人说话一样,“你不需要声量很高,对方听见的时候你也不需要特别强调,就是这样一种交流的状态。”

贾行家同样强调,这些内容更像是一次“对话”,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我没有那么寂寞也没有那么自信,只不过想保留谈话的姿态,想象你坐在我的对面。在这个技术不成问题、群体情绪却成为困扰的时代,我尤其渴望真诚、宽容的对话。想要把话说完,更想得到回应。”

似乎在今天这样一个注意力分散、我们容易被一个个热点事件裹挟的场域中,贾行家的这种写作才显得更加有效,书中的很多篇“文化参考”都关注舆论场中的人,简单说清一两个论点,发一番小小议论,浅尝辄止。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关于文化、文学和艺术的九场对话》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关于文化、文学和艺术的九场对话》

贾行家分析了很多既有的定义和概念,这一点着重体现在第二部分中。

比如《乡绅精神》一篇,贾行家由项飙和他曾作为旧乡绅的祖辈们引出“乡绅精神”这一概念,定义为:乡绅是有知识的人,但不同于现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也不同于行业专家,志向不在外界,不在解放全人类,而在经营好自己这个小小的天地。他们不太渴望被外在的系统传诵,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小世界弄明白,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因而乡绅也就有了自己的方式:把本地活生生的文化摸得很熟,形成一套自己的叙事方法。

《临界状态》则从日本导演的电影《大逃杀》谈到孙歌的论文集《从那霸到上海》,论述“常态偏执”这样一种表面上平静但是内在诡异的、故意不注意到现实危机而偏执地相信自己仍然处在稳定的常态中的一种心理状态。

《超注意力》中,贾行家分析“曹县梗”所称的诸如“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等口号,本质上是一种“歌颂形式的反叛”,是在大众中无差别广泛传播的一种反对意见,大众对于这种几乎没有由来的、突然出现的“梗”的关注,又反映出一种“超注意力”:当下的人已经无法容忍一分钟的无聊,时时刻刻要把自己填满,贾行家更认为,曹县梗反而是把重要的、需要尊重的意义草率地稀释掉。

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会中,贾行家谈道,有位老先生在北京讲历史,他说历史最高级的叫有史有论——有一些好用的材料,并能够利用这些材料把一些事情搞清楚,而糟糕的是很多时候是有论无史的,即便论对了,也没有材料来佐证,大家也不知道你究竟对不对。“这给我一个警醒,就是我们不要有那个妄念,觉得我每天都能立一个论,并且能佐证它。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先把别人的‘论’作为一个‘史’呈现出来,把某一个确凿的东西先转述出来,并把其中的内容还原,这个算是我的一个方法。在这基础上,我要为我增补和添加的每一句话负责,我所做的就是一个知识服务的过程,而不是像一位研究者一样,和一群专家讨论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除了阐释文化现象和观点的部分,《世界上所有的沙子》的第三部分中,贾行家也以“都是老江湖”为章节名,写那些在民间暗中缔结的一套秩序,比如游民文化,历史上的游民是民间社会里最重要的含量和变数,一杯茶,一部小说,都催动了不同的命运。贾行家称,江湖曾存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也存在于金庸的小说中,更在近些年借由一些社会学、人类学和影视作品进入到大众视野,比如王笛的《袍哥》,比如徐晧峰的小说和电影。

此外,贾行家也聊中国的神话与历史,聊到七仙女下凡与古希腊的“七仙女星”,聊到三星堆考古发现,也聊了很多曾经风行的鬼故事,“并借用了许多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的发现,希望拼出一个新鲜的样子出来,观看我们为什么对世界抱有这样的态度。”

贾行家称这些谈话也在盼望着能共同寻找一些常识。诸如:我们可以怎样和历史相处?怎样回到我们的文化传统?怎样看待我们的生活?怎样走进艺术和文学?“我当然没有答案,我只是在提问,找出一些片段,邀请你一道留意,有哪些发现或见解值得作为常识固定下来。如果这些常识能成为今天的对话机会,就会成为未来的共识基础。记住和寻找常识这件事有多重要,缺少常识又有多可怕,当然不用我再说。”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