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这一命题在中国的兴起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其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7月28日,“江南生活美学”与“绿色黄金——17-19世纪中国茶叶的奇幻之旅”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同日开展,以“江南文化”为主线、“茶文化”为副线,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传播江南生活美学的理念。
展厅效果图
展厅效果图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共同举办。谈及此次展览源起,主办方对澎湃新闻表示,可以从2021年夏天开始说起。“江南生活美学”本是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了多年的一项巡回展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与浙江省博物馆的业务交流过程中提议可增加两地的文化互动,而从两地的文化同根性来讲,以“江南文化”为切入点则是不二之选。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思路下,安徽博物院成为了加入联合办展的又一成员。而茶叶在江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十大名茶中产自江南的茶叶更是近半。上海开埠后,茶叶成为了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三馆联合办展的构想在后期得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内容支持后,展陈体系进一步充实。在反复磨合下,以“江南文化”为主线、“茶文化”为副线的“江南生活美学”与“绿色黄金——17-19世纪中国茶叶的奇幻之旅”应运而生,表现传统江南市民生活的同时,体现江南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江南,是一个地理名词,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江南的先民们很早就有熏香的习惯,燃香、熏香、佩香也早已成为江南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必须。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香是感官的享受,更关乎心境的悠然。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宋人称为“生活四艺”,其中焚香尤为风雅。“燎沉香,消溽暑”,炎炎酷暑日,焚香静心、坐看云起、细数落花,不急不躁,方得避暑之功。
东晋 越窑青瓷点彩香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吴桂王守仁年谱之焚香悟道图 安徽博物院藏
焚香对弈、候月临帖。围棋是竞技,是游戏,也是一种艺术。棋品如人品,中国人常常能在对弈、手谈中了解对方的人品、性格和智慧。
明 磁州窑黑釉围棋罐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若说中国人生活之中最有“滋味”的事,一定是饮茶品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茶与酒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剂。陆羽于“苕溪之湄”写就《茶经》,更是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高度。茶兴于唐,盛于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被宋人称为人生八大雅事。明代之后,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日盛,文人雅士在读书、社交、文艺、游历之时皆离不开茶。茶不仅是他们读书添智的必备良品,更是社交雅集和文娱休憩的重要辅助。
清 周笠松亭煮茗图轴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而最富江南之韵、生活之美的地方,莫过于文人雅士的书斋。文房四宝、文玩雅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人重要的工具,伴随着他们把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著书、绘画、作诗,更承载了他们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明 双足蝉形歙砚 安徽博物院藏
此次“江南生活美学”在上海的展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对其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从符号学角度,提炼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元素,诗词元素在各展厅或展项中的恰当运用,起到点睛和装饰作用,凸显江南文化温婉秀丽、精致典雅的文化特征,期待让观众在走进展厅便能沉浸在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
重点展品:
明 嵌银丝兽面纹铜香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嵌银丝是一种传统工艺,将白银拉成的细丝嵌入花鸟、人物等纹样中,以取得悦目的效果。此炉仿西周兽面纹簋,造型古朴周正,制作精良。
明 龙泉窑青瓷花觚 (浙江省博物馆藏)
觚是我国古代一种祭祀礼器和饮酒器,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又称之为“花觚”,在元、明、清时期比较流行。
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 (安徽博物院藏)
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吴正臣夫妇合葬墓出土。全器由温碗、注子(即执壶)和壶盖组成:注子通体作六瓣瓜棱形,口上套盖,盖顶塑一只可爱的蹲狮,温碗形如一朵莲花,七瓣莲瓣合成深腹大碗。整体观之,注子温碗造型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仰莲,轻盈俏丽,气度高雅。
民国 赵叔孺荷花、吴湖帆荷花成扇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赵叔孺(1874-4945),原名时棢,字叔孺,世居浙江鄞县,民国后,隐居上海。工诗文、书画、篆刻,尤精于画马。有一马黄金十笏之称。吴湖帆(1894-1968),又名倩,号倩庵,别署丑簃,苏州人,精绘画、鉴赏,第三代海派绘画中之集大成者。二人均与嗜好书画的宁波实业家章显庭有交往,此扇即为一时风雅之见证。
五代 白釉花口盏及盏托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由托及盏两部分组合而成。盏:口径11.5厘米 底径4.6厘米高4.0厘米;托:口径9.5厘米 底径3.3厘米高2.0厘米。盏口呈五瓣花形,托呈卷荷形,组合之后如一盛开的荷花。
(本文图文素材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提供)